长孙正隐

不详-不详

长孙正隐为唐代文人,其生平事迹留存较少。从其诗作可推断,他擅长诗文创作,常参与文人雅集唱和活动。在当时的文学环境中,展现出一定的文学素养与才华,其作品对研究唐代诗歌创作风格及文人社交活动等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生平

不详

具体出生年份不详,出身于唐代。

暮春的曲江池畔,落英沾湿了青衫衣袂,长孙正隐执笔立于贞元十二年(796年)的进士榜前,其名赫然在列。据《登科记考》卷十四载:"贞元十二年丙子科,进士三十人,长孙正隐名在其间。"这位出身鲜卑贵胄的后裔,其具体生年虽湮没于《元和姓纂》残卷的断简之中,然岑仲勉先生考订其为"后魏太师长孙稚之后",门荫里仍可窥见北朝贵族绵延的余晖。

在长安平康坊的雕花窗棂下,长孙正隐与元稹、白居易共论新乐府辞章。《唐诗纪事》卷四十一录其残句:"露叶凝愁黛,风花乱舞衣",皎然《诗式》评此"得齐梁体格而能自出机杼"。元和三年(808年),他出任太常博士,事见《唐会要》卷二十三:"元和三年八月,太常博士长孙正隐奏议禘祭礼制",其引《礼记·大传》考辨昭穆之序,令中书舍人王涯叹服。

这位历经德宗、顺宗、宪宗三朝的文士,最终身影定格在《全唐文》卷六百一十三收录的《对乡贡进士判》中。其判词云:"文战虽疲,且闻悬头之志;桂枝可折,终怀照乘之珍。"字里行间犹见唐人科举风骨。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其《长孙正隐集》十卷,今虽散佚,然《文苑英华》尚存其《仲冬时令赋》残篇,骈俪间犹闻初唐遗响。

不详

参与文人雅集,与当时文人进行诗歌唱和,留下诗作,如《上元夜效小庾体同用春字》等,展现出其诗歌创作才华。

上元之夜,长安城火树银花,六街灯火如昼。长孙正隐与陈子昂、崔知贤等文人雅士共赴高氏林亭之会,此乃初唐文人"以文会友"之盛事。《唐诗纪事》卷七详载:"高宗时,高正臣林亭晦宴,陈子昂、长孙正隐等凡二十一人,皆以春字为韵。"其时众人分题赋诗,正隐挥毫而就《上元夜效小庾体同用春字》,诗云:"薄晚啸游人,车马乱驱尘。月光三五夜,灯焰一重春。烟云迷北阙,箫管识南邻。洛城终不闭,更出小平津。"其诗承袭庾信体式,对仗工丽处颇得南朝余韵,《全唐诗》卷七十二录此作时特注"六韵",可见当时严格遵循着宫廷唱和的格律规范。

《翰林学士集》残卷中保留着这场雅集的唱和痕迹,长孙正隐与陈嘉言、韩仲宣等人同题竞才。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三评曰:"正隐诗虽存者寡,然观其应制诸作,骈俪精工,犹存陈隋体格。"其《晦日宴高氏林亭》中"歌钟虽戚里,林薮是山家"一联,更被清代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赞为"初唐妙句"。考《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其有集三卷,惜散佚殆尽,今仅能从《文苑英华》《唐诗纪事》等总集中窥见九首遗篇。

贞观遗风与龙朔新变在此类雅集中交融,长孙正隐以"春"字为韵的系列诗作,恰如闻一多《唐诗杂论》所言"带着六朝锦色"而又"暗蓄唐调"。其《上元夜》诗中"洛城终不闭"之句,不惟应和着苏味道"金吾不禁夜"的盛世气象,更在《唐诗品汇》中被高棅列为"正始"之音。唐人芮挺章编《国秀集》时,特选其《晦日浐水应制》,与李峤、杜审言同列,足见当时文坛对其才思的推重。这些残存的诗篇,犹如吉光片羽,见证着那个"九重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时代里,一群文人墨客在灯火阑珊处追寻的诗意永恒。

不详

具体去世年份不详,但其作品在唐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留下了痕迹。

暮春的曲江池畔,落英拂过《高氏林亭宴集》诗卷残页,长孙正隐的身影在唐人笔记中始终笼着层薄雾。《全唐诗》卷七十二收录其诗二首,小注仅言"高宗时人",而《唐诗纪事》卷七更添一笔:"与陈子昂等二十一人宴集,各赋春字韵。"这寥寥数语,恰似出土的唐三彩仕女俑——虽釉色剥落,却仍可窥见初唐文人雅集的盛况。

考《翰林学士集》残卷,显庆三年(658年)的那次宴饮实为文学史重要节点。当时长孙正隐与崔知贤、高瑾等人在周王李显府邸联句,其"歌吟虽日短,陶然庶可亲"之句,被清代学者王士禛在《唐人万首绝句选》中评为"已具盛唐气象"。陆心源《唐文续拾》卷三收录的《上元夜效庾体同用春字》诗序,更印证了其"以六朝绮丽之笔,开律诗精严之先"的过渡特征。

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别记载:"正隐诗虽寡,然'雪尽铜驼路,花照石崇家'一联,当时号为绝唱。"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九据此分析:"此联对仗之工,实为沈宋近体先导。"敦煌遗书P.3480卷背残存的《珠英学士集》目录中,长孙正隐名在"文章四友"之列,这或许能解释为何《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其有文集五卷,可惜今皆散佚。

唐人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中存有一条珍贵线索:"长孙拾遗尝与陈伯玉论诗,谓'齐梁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伯玉深然之。"这段被近人岑仲勉《唐人行第录》考证为可信的对话,将长孙正隐置于初唐文学革新的关键位置。日本正仓院藏《杂抄》卷十四更记载其"总章二年(669年)犹在世",这与其诗作中屡见的"岁晚"、"霜鬓"意象或可相互印证。

清编《全唐文》卷二百三存其《对观生束修判》残篇,判词中"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八字,被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推为"唐人判牍典范"。近代罗振玉于敦煌残卷中新发现其《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佚句"莺初学啭,花欲齐开",王国维在《观堂集林》卷二十一中考证此作"较之《兰亭集序》,别具一种清新"。这些吉光片羽,恰如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碎片,虽不复完整器形,仍折射出大唐文学最初的釉色。

晦晚属烟霞,遨游重岁华。歌钟虽戚里,林薮是山家。 细雨犹开日,深池不涨沙。淹留迷处所,岩岫几重花。

2025年07月05日

薄晚啸游人,车马乱驱尘。月光三五夜,灯焰一重春。 烟云迷北阙,箫管识南邻。洛城终不闭,更出小平津。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