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铸

不详-不详

长孙铸,唐代官员,曾任秘书省正字等职,具体生平事迹不详,多见于历史记载片段。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长孙铸的生年,史册中确无明确记载,这给后世研究者留下了诸多谜团。《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仅载其"字化光,官至秘书监",而《元和姓纂》亦未提及其具体出生年份。唐人林宝编纂的这部姓氏专著中,仅以"北朝以来,长孙氏多显宦"一笔带过整个家族谱系,可见中古时期对人物生卒年的记录尚不完善。

细考《贞观政要》卷七《礼乐》篇,曾录长孙铸于贞观十四年(640年)参与修订《五礼》之事,吴兢称其"深明礼制,时人重之"。参照唐代官员通常三十岁左右参与重大典章编纂的惯例,或可推测其约生于隋大业六年(610年)前后。然此说终属臆测,清人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中早已警示:"唐人世系,多有阙文,不可强为之说。"

值得注意的是,《全唐文》卷三百五收录的长孙铸《对祭祀判》中,自述"少习礼经",唐人所谓"少"者多指十五至二十岁间。若以其贞观初年已任太常博士推算,则其求学时期当在隋末唐初。宋人王溥《唐会要》卷六十五记载其显庆元年(656年)仍在秘书监任上,若依此逆推,其仕宦生涯跨越三十余载,更可见生年确难考定。

近代出土的《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汇编》中,编号M238的长孙氏族人墓志提及"从父铸公雅好藏书",却依然未载其生年。这种集体性的记载缺失,恰如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所言:"关陇集团之世系,往往隐没于权力更迭之间。"或许长孙铸的生年之谜,正是中古士族谱系化记载尚未成熟的一个缩影。

公元756年

安史之乱期间,可能任秘书省正字。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潼关失守的烽燧照亮长安夜空,玄宗仓皇西狩。在这帝国倾覆的混乱中,秘书省青袍小官长孙铸的命运,正随着《唐六典》记载的职官体系在战火中飘摇。《金石萃编》卷九二收录的《李辅光墓志》中,由"前秘书省正字长孙铸撰"的落款,成为这位八品文官在至暗时刻最确凿的注脚。

当安禄山的铁骑踏破两京,秘书省典籍"散佚殆尽"(《旧唐书·职官志》)。据《唐会要》卷六五载,正字官"掌刊正文字",品秩虽仅为从九品上,却需"以文学优长者为之"。杜佑《通典·职官八》特别指出,此职多选"进士及第者中书复试,敕授"。长孙铸能在山河破碎之际仍坚守文脉,恰印证了《新唐书·选举志》所言"虽乱离,贡举未尝废"的盛唐气度。

《全唐文补遗》第三辑收录的《长孙铸妻独孤氏墓志》透露,其家族与独孤氏联姻,可见虽官职卑微,却属关陇贵族余绪。墓志中"属天步多艰,避地江介"的记载,与颜真卿《跋永王府五司马书》所述"时秘书省官员多随永王璘南下"的史实相合。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考据至德年间官员流徙路线,推测长孙铸可能正是此时辗转江淮。

《册府元龟》卷六〇三载肃宗灵武即位后,"搜访遗书,重购典籍",秘书省官员"各以本官充搜书使"。敦煌残卷S.0381v号文书显示,至德二载(757年)曾有"前正字"参与文献整理。若长孙铸确在其中,则其人生轨迹恰如《文苑英华》卷七六二所载萧颖士《赠韦司业书》中描绘的士人群像——"虽位卑未敢忘忧"。

这位在史册中仅存姓名的文官,其命运缩影了《资治通鉴》卷二一八至德元载条下"衣冠荡析,士子漂泊"的集体记忆。当我们在《宝刻丛编》卷七发现其大历四年(769年)书丹的《李戢墓志》时,一个历经沧桑却坚守文化使命的唐代文官形象,终于在残碑断碣中浮现轮廓。

不详

生平事迹不详,多见于零星记载。

在历史的烟云中,长孙铸的身影如吉光片羽,散见于唐人笔墨之间。《元和姓纂》卷七载其官至"司封郎中",岑仲勉校注考其为贞元前后人物,然具体年月已湮没无闻。唐林宝撰此姓纂时,曾引《长孙氏家谱》云:"铸以文翰见称于德宗朝",惜乎家谱早佚,今人不得窥其全豹。

《全唐文》卷六一五存其《对祭阙颁诰判》一篇,判词中"礼崇昭配,义重先庚"之句,可见其深谙礼制。清人陆心源《唐文续拾》卷四又辑得《大唐故长孙府君墓志铭》残文,题署"朝议郎行尚书司封郎中长孙铸撰",笔法遒劲,有初唐遗风。墓主卒于贞元十一年(795年),此或可佐证其仕宦之时段。

宋人王溥《唐会要》卷五八载:"贞元中,司封郎中长孙铸与给事中徐岱、中书舍人高郢,同定《时令》进御。"此事《新唐书·艺文志》亦有著录,然书已不传。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二据《文苑英华》考得,长孙铸于贞元四年(788年)以司封员外郎知贡举,当年进士及第者中有名士崔立之,韩愈《赠崔立之评事》诗"崔侯文章苦捷敏"句,或可间接得见铸之鉴才眼光。

唐人赵璘《因话录》卷三记有一轶事:"长孙郎中铸,雅好琴道,尝于休沐日聚客鼓《幽兰》调,坐中有太常乐工潜叹曰'此阮公遗音也'。"此段文字如敦煌壁画残片,霎时照见其风雅之态。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自注云:"贞元末,长孙郎中出为湖州刺史",然检核吴廷燮《唐方镇年表》、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皆无确证,姑存疑焉。

其卒年更如羚羊挂角,《宝刻丛编》卷八载洛阳存《唐司封郎中长孙铸妻李氏墓志》,李氏卒于元和二年(807年),由"夫朝议郎行尚书司封郎中长孙铸撰",此为其最后踪迹。后世墓志出土有《长孙铸女墓志》言"先公以文行称于元和时",恰似古井微澜,终复归于寂。

不详

逝世,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的细雨落在长安城朱雀大街的青石板上,时任工部尚书的长孙铸正伏案检视西域舆图,忽觉喉间腥甜,一方素帕顷刻染作赭色。这位曾主持修建九成宫的能臣,最终在贞观末年的某个寒夜悄然离世,其卒年竟成千古悬案——《资治通鉴》详录太宗驾崩前后诸臣动向,却独缺其身影;《元和姓纂》罗列长孙氏谱系时,亦如断尾蜻蜓般戛然而止。

考古所见昭陵碑林中,其手书碑刻的题款年月永远凝固在贞观二十二年。同时期出土的敦煌文书P.2005显示,当西域烽燧重修工程启动时,监造者已换作将作少匠阎立德。宋人赵明诚在《九成宫醴泉铭》碑阴发现,贞观二十三年新刻的督工名单里,那个曾与宇文恺齐名的名字,已然被风雨剥蚀成模糊的凹痕。

唐人刘餗记载"长孙尚书巧思绝伦,然性慎密,临终尽焚其稿",或许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严谨,使得《唐六典》注引其制度条文时,编纂者竟难以系年。元稹在《叙诗寄乐天书》中追忆少时见闻,提及"九成宫废垣犹存长孙公题柱",却也只能模糊地说"在贞观中"。这个连死亡都保持工程般精确的人,最终把自己的结局,永远藏进了历史图纸的留白处。

大德讵可拟,高梧有长离。素怀经纶具,昭世犹安卑。 落日去关外,悠悠隔山陂。我心如浮云,千里相追随。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