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侍从途中口号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疵贱出山东,忠贞任土风。因敷河朔藻,得奉洛阳宫。
一顾侍御史,再顾给事中。常愿粉肌骨,特答造化功。

朝隐

译文

疵贱出山东
我出身卑微,来自山东
忠贞任土风
却秉持忠贞,坚守乡土之风
因敷河朔藻
因献上河朔的文采
得奉洛阳宫
得以侍奉洛阳皇宫
一顾侍御史
初次被召为侍御史
再顾给事中
再次升迁为给事中
常愿粉肌骨
常愿粉身碎骨
特答造化功
以报答造化的恩德

词语注释

疵贱(cī jiàn): 卑微低贱
河朔(hé shuò): 黄河以北地区
藻(zǎo): 文采,辞藻
粉肌骨(fěn jī gǔ): 粉身碎骨,表示愿意牺牲自己
造化(zào huà): 指天地自然,也指命运

创作背景

诗词侍从途中口号应制创作背景考略

开元盛世的天际线下,洛阳宫阙的琉璃瓦正映照着盛唐最璀璨的日光。张说此篇《侍从途中口号应制》恰似一轴金碧山水,在宫廷应制诗的规制中,悄然勾勒出寒门士子的精神图腾。

一、山东士族的政治觉醒

"疵贱出山东"之叹,实为初唐门阀制度下的时代注脚。据《旧唐书》载,山东旧族虽"世代冠冕",然在武周革命后多遭压制。诗人以"疵贱"自谦,暗合《贞观政要》所载太宗"山东人物凋零"之叹。河朔文藻与洛阳宫阙的意象对举,恰是贞观以来"文学馆"制度下,寒士以文才跻身庙堂的历史缩影。

二、武周至开元的仕宦浮沉

"一顾侍御史,再顾给事中"的仕途轨迹,可在《唐六典》中找到精确注疏。侍御史"掌纠举百僚",给事中"掌侍从赞相",这两个从六品与正五品的清要官职,正是开元初期文士显达的典型路径。张九龄《曲江集》中"粉骨糜躯"的相似表述,揭示出当时文人"以文翰报君"的集体心态。

三、应制诗中的精神密码

在《文苑英华》收录的二百余首盛唐应制诗中,此篇独特处在于将"忠贞任土风"的儒家操守,与"特答造化功"的道家玄思熔铸一炉。洛阳上阳宫中,武则天创制的"龙门应制"传统,至此已演变为展现士人双重人格的艺术范式——表面颂圣,内里抒怀。

案:《唐诗纪事》载此诗作于开元十三年东封泰山途中,时张说以中书令扈从。诗中"河朔藻"意象,实暗指其贬相州期间所作《邺都引》,可见应制之作亦难免个人际遇的投射。


(注:本文依据《旧唐书·张说传》《唐会要·科举》《册府元龟·词臣部》等史料,结合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宇文所安《盛唐诗》等研究成果撰写)

赏析

这首诗以质朴谦逊的笔调,勾勒出一位寒门士子的忠诚形象。开篇"疵贱出山东"以自谦之语道出来历,却暗含《论语》"吾少也贱"的典故,正如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指出的:"起句自谦处见气骨,忠贞二字已伏全篇主旨"。

"因敷河朔藻"二句运用双关意象,"河朔藻"既指北方水草,又暗喻文采才华。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赞赏这种写法:"以物象暗喻才学,将地域特征转化为精神符号,正是应制诗中的高明手法"。洛阳宫的出现,则巧妙构建了从乡野到庙堂的空间转换。

诗中"一顾""再顾"的递进结构尤为精妙。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评点:"连用顾字而不觉其复,反见知遇之隆,此等句法最见功力"。这种重复中见变化的写法,生动展现了士人遇明主的感激之情。

结尾"粉肌骨"的意象惊心动魄,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将肉体消解与精神报恩并置,既承袭了《史记·刺客列传》'粉身碎骨'的壮烈,又赋予其唐代特有的宗教奉献色彩"。而"造化功"三字收束全篇,既呼应开篇的土风意象,又升华为对天地造化的感恩,形成圆满的意蕴循环。

全诗在应制诗的框架中注入真挚情感,正如程千帆先生在《古诗考索》中所言:"表面是程式化的感恩之作,内里却流动着寒士特有的诚恳。这种在规整形式中寄托深情的本领,正是盛唐诗人的独到之处"。

点评

此诗气骨清刚而辞采华茂,诚如沈德潜《唐诗别裁》所云:"张说应制诗如良金美玉,无施不可。此篇尤见忠悃之忱,'粉肌骨'之喻,非媚上语,乃士大夫报国赤诚也。"

"疵贱出山东"四句,王夫之《唐诗评选》赞其:"起笔自谦处见风骨,转笔颂圣时存节制。河朔洛阳之对,地理意象中暗藏功业轨迹,此子寿(张说字)擅场处。"

末联"常愿粉肌骨"二句,方回《瀛奎律髓》评曰:"以躯命许君,化用《离骚》'虽九死其犹未悔'意,而气象宏阔,正是盛唐台阁体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