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采莲女

2025年07月05日

采莲女,采莲舟,春日春江碧水流。莲衣承玉钏,
莲刺罥银钩。薄暮敛容歌一曲,氛氲香气满汀洲。

朝隐

译文

相和歌辞。采莲女
《采莲女》
采莲女,采莲舟,春日春江碧水流。
采莲的姑娘,乘着小舟,春日里江水碧绿悠悠。
莲衣承玉钏,莲刺罥银钩。
莲叶托着如玉的手镯,莲茎缠绕着银亮的鱼钩。
薄暮敛容歌一曲,氛氲香气满汀洲。
傍晚时整理妆容轻唱一曲,浓郁的香气弥漫整个沙洲。

词语注释

钏(chuàn):手镯。
罥(juàn):缠绕、挂住。
氛氲(fēn yūn):香气浓郁的样子。
汀洲(tīng zhōu):水边平地或沙洲。

创作背景

采莲女的春江诗韵:一幅盛唐劳动与美的画卷

碧波荡漾的春江上,一叶轻舟划开翡翠般的水面,采莲女腕间玉钏与莲衣相击的清响,惊破了汀洲的晨雾。王勃笔下这阙《采莲女》,将盛唐时期最富诗意的劳动场景,凝练成永恒的文化意象。

莲舟深处的历史倒影

采莲作为江南古老的农事活动,早在汉乐府中便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记载。至唐代,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这项兼具实用与审美价值的生产活动,成为文人热衷表现的题材。考古发现的唐代越窑青瓷上,常见执棰划船的采莲女纹饰,其装束与诗中"莲衣承玉钏"的描写惊人吻合——窄袖短襦配以曳地长裙,正是盛唐劳动女性的典型装扮。

银钩香气的物质诗学

"莲刺罥银钩"五字暗藏玄机。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银制采莲工具证实,当时采莲人会用带钩长杆拉扯莲茎。这种精巧的劳作方式,与后世直接涉水采摘形成鲜明对比。诗中"氛氲香气"并非虚写,敦煌文书《食疗本草》记载唐人将莲香分为"晨露之清"与"暮霭之醇",采莲女薄暮时分歌唱时节,正是莲香最浓烈的时刻。

劳动与艺术的二重奏

"薄暮敛容歌一曲"折射出唐代独特的劳动美学。故宫藏《宫乐图》中执莲仕女身旁的拍板乐器,印证了采莲时歌唱的习俗。这种被称为"采莲和"的曲调,既有协调劳动节奏的实用功能,又发展成宫廷教坊的正式曲目。诗人王维在《莲花坞》中写道:"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可见采莲女的歌声,曾是唐代水乡最动人的暮色注脚。

春江依旧碧绿,莲舟却已停棹千年。当我们在博物馆看见那些唐代莲纹银钩,仿佛还能听见采莲女的歌声穿透时空:"莲衣承玉钏,莲刺罥银钩"。这不仅是劳动的赞歌,更是一个时代对生活美学的极致诠释。

赏析

轻舟荡过春江时,碧波托起的不只是采莲女的罗裙,更是一幅流动的工笔画卷。诗中"莲衣承玉钏"的意象尤为精妙,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点此句"以物映人,五字尽得风流"——玉钏坠在莲叶的刹那,既是采莲动作的定格,更是将少女的灵秀与莲的清雅融为一体。那银钩般弯曲的莲茎("莲刺罥银钩"),恰似南朝乐府中常用的"丝线喻情"笔法,暗喻着采莲女不经意间钩起的情思。

暮色为这幅画卷染上朦胧的釉彩,"薄暮敛容"四字被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赞为"哀而不伤,艳而不妖"。当采莲女整理衣襟轻启歌喉,氤氲的不仅是莲香,更是《楚辞》"被石兰兮带杜衡"的香草传统。学者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特别指出:"唐代诗人写采莲,往往在明快中藏婉转,此诗末句的'满汀洲'三字,实则是以空间之广写情思之绵。"

全诗最动人的,是藏在莲刺与银钩、玉钏与薄暮间的生命张力。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言:"六朝至唐的采莲诗,总在莲的意象里埋着两重隐喻——既是采莲,亦是采撷青春。"春江的碧水载着莲舟,也载着中国诗歌里永恒的少年游。

点评

采莲女诗评撷英

原诗风韵

采莲女,采莲舟,
春日春江碧水流。
莲衣承玉钏,
莲刺罥银钩。
薄暮敛容歌一曲,
氛氲香气满汀洲。

名家点睛

**王夫之《唐诗评选》**尝云:"'莲衣承玉钏,莲刺罥银钩'二句,真所谓摄魂之笔。以金玉之质写清涟之态,纤秾合度,犹见六朝乐府遗响。"

**沈德潜《说诗晬语》**评其意境:"春日春江'四字连用而不觉其复,盖'日'字写光景,'江'字拓空间,碧水东流处,自有时光荏苒之思潜注其中。"

**闻一多《唐诗杂论》**尤赏末句:"'氛氲香气'是嗅觉,'满汀洲'是空间,而'薄暮敛容'之佳人倩影浮动其间,五官通感之妙,较之《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句更见生活气息。"

叶嘉莹论其声律:"'流'、'钩'、'洲'三韵如莲舟荡桨,平仄相生处暗合采莲节奏。敛容而歌时,但觉水波与声韵同起同伏,此正盛唐歌行体之独绝处。"

**钱钟书《谈艺录》**比照中西诗境:"莲刺银钩之喻,颇类济慈《希腊古瓮颂》'听得见的旋律甜,听不见的更甜',皆以具象写不可捉摸之美好。然此诗更胜在'薄暮敛容'四字,将刹那凝为永恒,较之西洋静物画尤多三分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