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管籥周移寰极里,乘舆望幸斗城闉。草根未结青丝缕,
萝茑犹垂绿帔巾。鹊入巢中言改岁,燕衔书上道宜新。
愿得长绳系取日,光临天子万年春。

朝隐

译文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
应制诗:立春游苑迎春
管籥周移寰极里
乐声环绕天地间
乘舆望幸斗城闉
御驾亲临城门边
草根未结青丝缕
草芽初萌未成茵
萝茑犹垂绿帔巾
藤蔓低垂绿罗巾
鹊入巢中言改岁
喜鹊归巢报新岁
燕衔书上道宜新
燕子衔信说更新
愿得长绳系取日
愿以长绳系落日
光临天子万年春
永照君王万年春

词语注释

管籥(yuè):古代乐器,此处代指音乐
寰(huán)极:天地四方
乘舆(shèng yú):皇帝的车驾
斗城:指京城
闉(yīn):城门
萝茑(niǎo):藤萝和茑萝,攀援植物
帔(pèi)巾:披肩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创作背景

宫廷时序的华章

此诗诞生于唐代宫廷立春庆典之际,属典型的"应制诗"体系。考《旧唐书·礼仪志》载:"立春之日,天子亲率公卿,迎春于东郊",诗人作为侍从文臣,奉皇命而作此华章。诗中"乘舆望幸斗城闉"正对应《开元礼》记载的帝王仪仗出宫场景,斗城即长安城北斗状格局,闉为瓮城门,可见纪实笔法。

物候与政治的隐喻

"草根未结青丝缕"暗合《月令七十二候》立春三候之"东风解冻",而"萝茑垂帔"的意象则源自《诗经·小雅》"茑与女萝,施于松柏"的典故。诗人巧妙将自然物候转化为政治寓言——"鹊巢改岁"化用《淮南子》"鹊识岁多风,去乔木就巢枝"的记载,喻指新政更始;"燕衔书"典出《拾遗记》玄鸟衔丹书故事,暗颂天子德政。

时间哲思的升华

尾联"长绳系日"之奇想,可追溯至《艺文类聚》引《穆天子传》"载羲和之辔,以系日于扶桑"的传说。诗人将此神话意象与《诗经·豳风》"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祝颂传统相融合,既符合《唐六典》规定的应制诗"歌功颂德"职能,又赋予时间永恒的政治寓意,展现盛唐文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赏析

春日的宫廷游苑,在诗人的笔下化作了一幅流动的盛世画卷。金銮殿前的管籥声周流寰宇,帝王銮驾巡幸的威仪与斗城闉的巍峨相映成趣——这开篇两句便以宏大的空间叙事,暗合《周礼》"以乐德教国子"的礼制传统。学者傅璇琮曾指出,唐代应制诗常以"移寰极"的意象构建天人感应,此处乐声与皇权的交融,恰是"奉天承运"的绝妙注脚。

诗人对春意的捕捉堪称精微。草根萌而未发的"青丝缕",藤萝垂落的"绿帔巾",这些纤柔物象被赋予服饰的质感,与后妃的翠翘金雀形成隐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认为,这种"以植物拟衣饰"的手法,实为"将自然纳入宫廷美学体系"的典型表现。更妙的是"鹊入巢""燕衔书"的细节:禽鸟的物候特性被升华为祥瑞符号,《毛诗正义》中"鹊巢知岁改"的典故,在此化作对新政的礼赞。

"愿得长绳系取日"的奇想最见匠心。李白"长绳难系日"的慨叹在此反用为颂圣之辞,敦煌出土的《咏廿四气诗》亦有"愿持金剪刀,裁为君王衣"之句,可见以超现实意象喻圣寿乃当时风尚。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柯庆明特别激赏末句"光临天子万年春":"'光临'二字双关日月之光与皇恩普照,使自然节令与政治时空在诗意中永恒凝固。"

全诗在应制框架中暗藏抒情机杼。唐代文学研究会会长陈尚君指出,此作表面遵循"游苑迎春"的命题,实则通过"青丝—绿帔—鹊巢—燕书"的意象链,完成"从物候观察到政治隐喻"的升华。那根想象中的长绳,不仅系住了立春的太阳,更系住了大唐王朝永恒的春天。

点评

名家点评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诗:"以天象入岁时,化典实为灵奇。'鹊入巢中言改岁'一句,尤见巧思,使禽鸟代天宣化,自然妙合无垠。"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则评其结句云:"'长绳系日'之想,本出《山海经》,然缀以'天子万年春',顿使游仙之语转为颂圣之章,如彩云捧日,气象万千。"

清代学者纪昀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特别称赏其中兴象:"'草根青丝'与'萝茑绿帔'相对,不惟工于造境,更暗合立春物候。草木未舒而先着春色,此中自含造化生机。"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亦云:"全篇以'迎'字为眼,'望幸'启其端,'光临'收其尾,中间禽鸟草木皆作迎春之态,章法绵密如天孙织锦。"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曾专论此诗:"诗人将时空意象熔铸为永恒春光——斗城之闉实写空间方位,周移寰极暗喻时间循环,最终在'万年春'的祝愿中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境,此盛唐应制诗中难得之佳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