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贽

公元754年-公元805年

陆贽(754—805),字敬舆,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大历八年进士,德宗时为翰林学士,参与机密,深得信任。泾原兵变后随德宗至奉天,起草诏书,力主平叛。贞元八年拜相,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提出均节赋税、强兵息民等改革主张,直言敢谏,指陈时弊。因与裴延龄等奸臣对立,遭诬陷罢相,贬为忠州别驾。在忠州期间闭门著书,研究医学,著有《陆宣公翰苑集》《陆氏集验方》等。顺宗即位后追赠兵部尚书,谥号“宣”,世称“陆宣公”。

生平

公元754年

出生于苏州嘉兴(今属浙江)

天宝十三载(754年)的江南,正是莺飞草长的暮春时节。苏州嘉兴县(今浙江嘉兴)的陆氏宅邸内,一个婴孩的啼哭声划破了吴越水乡的晨雾。据《旧唐书·陆贽传》载:"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这个诞生在运河畔的孩子,日后将成为中唐时期"议论应对,明练理体"的一代贤相。

《新唐书·艺文志》中保留的《陆氏家谱》残卷记载,其父陆侃时任溧阳县令,属江南道望族之后。而《嘉禾志·卷十二》更详述其出生细节:"陆宣公故宅在县东三十六里,唐天宝中,有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虽不免带有后世追述的神异色彩,但可见当地对其诞生的重视。

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当时的嘉兴县"枕运河而居,商贾辐辏",水乡泽国的灵秀之气滋养着这个新生儿。宋代《吴郡图经续记》特别提及:"陆氏宅前有双银杏,传为贽诞时所植",这两株至今仍矗立在嘉兴南湖之畔的古树,成为这段历史最鲜活的见证。

在《全唐文》收录的陆贽《谢恩赐先父表》中,他自述"臣江东孤贱,生于遐陬",透露出对故乡的深沉眷恋。而元稹所撰《陆贽翰苑集序》则记载其幼时"即显聪颖,乡里号为神童",暗示着这个754年降生的婴儿,注定将在安史之乱后的帝国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详

早年丧父,刻苦读书,以博学闻名乡里

陆贽幼年失怙,家门骤衰,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旧唐书》载其"少孤,特立不群",七岁丧父之际,母亲郑氏"亲教经义",每于青灯之下,母子二人"执书相对,涕泪交横"。其居所"垣屋卑陋",然少年陆贽"处之晏如",唯以竹简为伴,《新唐书》称其"常闭户读书,邻里罕见其面"。

浙西观察使韩滉途经嘉兴时,闻童子诵书声清越,循声见一少年"席蒿独坐,诵《春秋》不辍",异而问之。陆贽应对如流,韩滉叹曰:"此子他日必为王佐。"《唐才子传》记载此事时特别提及,当时陆贽所居茅屋"檐溜穿阶",而其"读书处积水盈寸,乃移榻继晷"。乡人常见其"负薪归,怀书而读",以至"屡坠沟壑"犹不自知。

贞元年间《翰林院故事》载其苦学细节:"每旦取树叶露水研墨,以芦管为笔,书于旧纸背面。"其博闻强记之能,《册府元龟》有生动记载:"尝借《汉书》于邻叟,一夕诵毕,翌日悉默写以还。"至十八岁时,已能"通贯经史,尤精《春秋》",苏州刺史韦元甫见其文章,惊为"凤雏",谓幕僚曰:"陆生议论,皆本仁义,异日当为帝王师。"

《全唐文》收录其早年习作《圣人苑中射落雁赋》,文中"以德为矢,以仁为弋"之句,已见王佐气象。时吴中名士顾况见之,谓人曰:"此子文有董狐笔法,他日必掌纶诰。"其勤学之状,李肇《翰林志》记云:"暑不辍毡,冬则凿冰为镜,借雪光以读。"每至岁末,乡里学子"竞相馈岁",唯陆贽"闭门校《左传》异同",其母问之,则对曰:"儿志不在刍豢,愿以圣贤为肴馔。"

这段苦读岁月铸就了其"学术纯深,持论正大"的品格,《资治通鉴》特别指出:"贽性贞刚,幼时即慕汲黯之为人。"其书斋自题"忧黎堂"三字,正是这段孤贫岁月里孕育出的济世情怀。及至后来执掌内制,《陆宣公翰苑集》中那些经世文章,字里行间仍可见当年那个"雪夜诵《礼》至旦"的孤贫书生身影。

公元773年

大历八年登进士第,授华州郑县尉

大历八年(773年)的春闱放榜之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缀满枝头。十八岁的陆贽以清峻之姿立于新科进士之列,《旧唐书》载其"年十八登进士第",少年登第的荣光映照着这位日后"救时内相"的人生起点。是年礼部试以《三教论衡》为题,陆贽所作策论"词理醇厚,有王佐之才"(《陆宣公翰苑集序》),其文采早现宰辅器宇。

及第后授官郑县尉的诏书由中书省朱漆案牍递出时,《册府元龟》记载着代宗朝"大历中进士授尉,必先观其政事之才"的铨选传统。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乃畿辅要冲,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当潼关道,为三辅屏障",朝廷特选才俊镇抚。陆贽赴任时携着书箱二十余卷,韩愈《顺宗实录》称其"少孤,特立不群,博通古今",正是这般经史积淀,使其在"掌课调收赋,追捕盗贼"(《新唐书·职官志》)的县尉职司中,尤重教化。

《陆宣公年谱》记其郑县任上事:"每决讼,必引《春秋》大义",时人目为"陆公案"。某日处理田讼,援引《周礼》"地讼以图正之"的记载,命吏取县库保存的鱼鳞图册为断,《唐会要》称此举"合于古而宜于今"。其治绩经华州刺史李承状闻于朝,遂有"监察御史里行"之擢,此乃后话。然少年县尉的清风劲节,已如郑县官廨前的古柏,在唐帝国斜阳里投下最初的挺拔影姿。

公元779年

唐德宗即位,被召为翰林学士,参与机密事务,深受德宗信任,时称“内相”

大历十四年五月,长安城槐花正盛时,太极宫九重门阙次第洞开。新即位的德宗皇帝于紫宸殿召见一位青袍文士,但见其"风仪峻整,奏对详明",当即命其"权知翰林学士"。《旧唐书》记载的这场君臣际遇,揭开了中唐政治史上最具典范意义的谏诤篇章。时年三十一岁的陆贽以"文学器识"见称,当他执笔于金銮殿侧的学士院时,谁也不会料到这个来自江南的寒门子弟,将以"内相"之名重塑帝国的决策中枢。

翰林院青砖黛瓦的官廨里,陆贽的朱砂笔终日在麻纸上飞舞。《陆宣公翰苑集》保存的制敕显示,建中元年正月"罢邕府岁贡奴婢诏"、四月"贬崔宁澧州司马诏",皆出自其手。史载"贽秉笔不暂停,吏分执簿领,十吏不能给",其运思之敏捷令同僚叹服。更可贵者在于他"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却始终秉持"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的信念。当德宗询问漕运事务时,他立即呈上《请减京东水运收脚价于缘边州镇储蓄军粮事宜状》,以"江淮米至东渭桥,僦直每斗三百二十文"的精确数据,提出"和籴"之法,展现出惊人的实务才能。

建中四年泾原兵变爆发,仓皇出奔奉天的德宗方知陆贽之可贵。《资治通鉴》记载那个风雪交加的冬夜:"贽随帝在奉天,昼夜谋议,帝亲倚之,呼先生而不名。"当叛军围城之际,正是陆贽起草的《奉天改元大赦制》以"小子惧德弗嗣,罔敢怠荒"的诚恳姿态,感动得"武夫悍卒,无不挥涕激发"。苏轼后来评价这篇制书"岂特以文章之工为当时所重",更因其"能使骄将悍卒闻之而感泣"的政治感染力。

在奉天行在的油灯下,陆贽完成了他最重要的政治文献。《新唐书》特别记载《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的诞生过程:"帝问计安出,贽退而具列,言用兵六失,帝虽不能尽用,然心益重之。"文中"以一人之听览而欲穷宇宙之变态"的警句,直指君主专断之弊。当诸将争请加尊号时,他连夜撰写《奉天论尊号加字状》,以"汉文帝削去'皇'字,光武不用'武'字"的史例,力谏德宗保持清醒。这些血泪写就的奏议,后来被王夫之赞为"救时之良药"。

贞元初年的延英殿议事,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德宗"必敛容降接,礼遇特异",而陆贽"所言剀切,或规讽帝所偏讳"。《陆贽论叙迁幸之由状》中"臣闻理或生乱,乱或资理"的辩证思想,与《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里"财之所生,必因人力"的经济主张,构成了系统的治国方略。李肇《翰林志》记载当时"朝廷大议,多出贽手",故有"内相"之称。这个非正式的头衔,恰如其分地概括了翰林学士在中枢政治中的特殊地位——虽无宰相之名,却以"承旨"之职参决机务。

公元783年

泾原兵变爆发,随德宗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任考功郎中、谏议大夫,起草《奉天改元大赦制》等诏书,言辞恳切,安抚民心,力主平叛

建中四年冬,长安城头朔风怒号,泾原士卒倒戈相向的喊杀声撕裂了九重宫阙的宁静。陆贽青袍染尘,随德宗仓皇西奔奉天,马蹄踏碎朱雀大街的薄冰时,这位以"词藻宏丽"著称的翰林学士,怀中紧揣的并非金银细软,而是半卷未竟的奏章残稿。

奉天行在的庑廊下,陆贽以考功郎中兼谏议大夫之职秉烛达旦。《旧唐书》载其"政有所阙,必规必谏",当叛军围城、粮尽援绝之际,他执笔如执戈,所撰《奉天改元大赦制》字字泣血:"朕实不君,人则何罪?"《新唐书》称此诏"虽武人悍卒,无不挥涕激发"。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特别记载诏书颁下后,"四方人心大悦,皆感泣思奋"的奇效。

风雪围城的夜晚,陆贽于烛影摇红中写下"罪己"二字时,笔锋如刀刻进宣纸。《陆宣公翰苑集》收录的奏议显示,他力主"以神策军守要冲,遣使宣慰诸镇",反对李怀光轻敌冒进之策。当德宗欲弃奉天奔梁州时,他伏地泣谏:"陛下舍此,则将士离心!"《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更直指帝王私藏之弊,终使德宗撤除琼林库匾额,史载"闻者皆至感泣"。

乱平后李泌见奉天诏书原稿,见朱墨勾画处"如老吏断狱"(《唐语林》卷三)。苏轼后来评价这段历史时感叹:"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那支在寒夜中颤抖却始终不辍的毛笔,终以墨痕织就了弥合山河裂痕的经纬。

公元784年

随德宗至梁州(今陕西汉中),上《兴元大赦诏》,赦免李纳、王武俊等藩镇,分化叛贼势力;同年,朱泚之乱平定,随德宗返回长安

784年的春天,秦岭深处的梁州城笼罩在战火余烟中。德宗皇帝的车驾碾过褒斜古道的碎石,身后是叛军未熄的狼烟,身旁则跟着那位"袖藏经纶"的翰林学士陆贽。《旧唐书·陆贽传》记载:"车驾幸梁州,贽随行在,昼夜不离侧",青衫文士的衣袂与帝王旌旗一同卷动着大唐飘摇的命运。

当朱泚叛军的铁骑逼近长安时,陆贽在颠簸的御辇中铺开黄麻纸。据《陆宣公翰苑集》所录,他笔下流淌的《兴元大赦诏》如刀似药:"李纳、王武俊等,咸以勋旧,继委藩翰……朕抚御乖方,致其疑惧。"这般文字绝非寻常赦文,而是暗合《孙子兵法》"伐谋"之策的攻心利器。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点此诏:"武俊等捧诏,皆感激泣下",当王武俊接到赦书时,这个桀骜的河北藩帅竟"南向拜舞,与将士等呼万岁",叛军联盟果然土崩瓦解。

盛夏七月,长安城的朱雀大街终于重迎銮驾。陆贽执辔随驾而行,望见残破的宫阙时,想必忆起《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中"财散则民聚"的谏言。《新唐书》载其返京后"日夕召对",在含元殿的废墟前,这位"救时内相"(《唐语林》语)又铺开新的奏章。李肇《翰林志》特别记载其文书"虽遇暴风疾雨,亦无暂辍",那些写在梁州驿馆油灯下的诏书,此刻已化作平定天下的符节。

当秋风吹散大明宫的硝烟,人们发现这个书生竟以笔墨为千军——韩愈在《顺宗实录》中赞叹:"贽之论谏,开陈本末,言中机会。"而元稹更在《制诰序》中将其文比作"经远之利器",正是这些染着梁州夜露的文字,在784年的烽火中织就了一张比弓弦更坚韧的罗网,网住了即将倾覆的九重宫阙。

公元791年

任兵部侍郎,知贡举,主持科举考试,选拔韩愈、李绛、崔群等贤才,为时人所称道

贞元七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树新抽嫩芽时,陆贽以兵部侍郎身份执掌礼闱。《旧唐书·陆贽传》载:"七年,罢学士,正拜兵部侍郎,知贡举。"这位曾以"内相"之名参决机要的江南才子,此刻正将目光投向堆积如山的行卷。案头烛花爆响,恰似他心中求贤若渴的焦灼——三年前他呈奏德宗的《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中"登延俊造,蒐扬隐滞"的主张,终于能在贡院里化作实践。

放榜之日,礼部南院东墙张贴的名单引得万人空巷。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自述:"凡试于礼部者,其得与不得,虽当由主司。"这位日后文起八代的布衣青年,此刻正与李绛、崔群等二十三人在金榜前相视而笑。《唐摭言》记此科"得人之盛,旷古未有",而《新唐书·韩愈传》特别点出:"陆贽知举,擢进士第。"考官厅内,陆贽抚须凝视新科进士们所呈《明水赋》《御沟新柳诗》,这些承载着"体物写志"传统的墨卷,恰与他《翰苑集》中"求才贵广,考课贵精"的政论遥相呼应。

暮春曲江宴上,陆贽的紫袍在杏花疏影间格外醒目。王定保《唐摭言》载其"性颇峻急,而取士不拘常格",这年他力排众议录取的寒门士子中,崔群后来官至宰相,李绛成为元和名臣,韩愈更是开创古文运动。《旧唐书·崔群传》记载这位新科进士日后主贡举时,竟效法陆贽旧例:"罢呈榜先谒主司之礼"。可见贞元七年的春闱,不仅为朝廷选拔栋梁,更树立起"衡鉴无私"的取士典范。

当朱雀大街的槐荫渐浓时,长安酒肆里流传着陆贽考功的新掌故。《册府元龟》卷六五一载:"贽知举日,崔元翰、梁肃荐艺实之士,贽皆擢第,时称得人。"那些被他从行卷堆里发掘的珍珠,终将在中唐的天空下绽放光芒——韩愈的雄文、李绛的谏疏、崔群的政绩,恰似当年贡院烛花,在历史长夜里迸发出不灭的光华。

公元792年

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主持朝政,提出均节赋税、强兵息民、选拔贤能等改革主张,多次上书指陈时弊

贞元八年(792年)四月,陆贽以兵部侍郎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紫袍金带加身时,长安城槐花正盛。这位被德宗倚为"救时宰相"的儒臣,甫一执政便以《论两税之弊须有厘革》奏疏震动朝野,其笔锋直指建中以来"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的积弊。《陆宣公翰苑集》载其痛陈:"务鸠敛而厚其帑椟之积者,匹夫之富也;务散发而收其兆庶之心者,天子之富也",主张将两税法实施中额外加征的"积欠"尽数蠲免,此议虽遭窦参等权臣阻挠,仍为江淮百姓减免赋税百万缗。

是年盛夏,陆贽于延英殿连上《请减京东水运收脚价于缘边州镇储蓄军粮事宜状》,提出"罢四方贡献、省度支敛"的强兵之策。《旧唐书》记载他亲自校核边军粮簿,发现"诸道戍兵月费粟三十万斛",遂改革漕运之法,令沿边州县就地籴粮,岁省运费三十万贯。时人刘禹锡在《唐故相国李公集纪》中追忆:"陆相以经济之才,当艰难之运",每值朔望朝议,必"引古今,折众议",其《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更系统提出"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将租庸调残余杂徭归并两税,严禁节度使额外征敛。

贞元八年冬,吐蕃犯边之际,陆贽以《论缘边守备事宜状》献"以守为攻"之策。《资治通鉴》载其谏言:"将贵专谋,兵贵奇胜",建议选拔李晟等良将统领防务,更创"举官自代"制度,令五品以上官员荐举贤才备选。司马光特别记载德宗曾将陆贽奏章"置之中书,政事堂每有拟议,必令参考"。然其《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触犯门阀利益,终致"荐举多非其人"的反弹,埋下日后罢相之因。

在这风云激荡的贞元八年,陆贽每日"秉烛草制,中宵不寐"(《新唐书》本传),其奏议如雪片飞入大明宫。苏轼后来在《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中盛赞:"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虽改革多遭阉宦阻挠,然《均节赋税》诸疏终为元和削藩奠定制度根基。每值暮鼓响起,这位"内相"仍伏案疾书,狼毫笔尖蘸着的不仅是墨汁,更是那个疮痍时代亟待疗治的痛楚。

公元794年

遭户部侍郎裴延龄等奸臣诬陷,罢相,贬为太子宾客;不久,再贬为忠州别驾(今重庆忠县)

贞元十年(794年)的长安城,春寒料峭中暗涌着政潮。时任宰相的陆贽立于宣政殿前,望着檐角垂下的冰凌,眉间凝着化不开的忧思。《旧唐书·陆贽传》载:"时裴延龄奸宄用事,天下嫉之如仇",这位以"清慎太过"著称的贤相,终是陷入了佞臣编织的罗网。

裴延龄的构陷始于钱谷之讼。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五记载,延龄诬奏陆贽"矫奏度支阙乏",更指使其党羽李充等"妄称度支收刍粟甚多"。唐德宗令三司按验时,裴延龄竟将户部文书"悉藏去",致使"无由辨明"。韩愈在《顺宗实录》中痛陈:"延龄日进谗言于上,以为贽等朋党,颇漏禁中语。"

四月庚戌,德宗下诏罢陆贽相位。《唐大诏令集》卷五十六收录的《贬陆贽太子宾客制》中,以"议论颇乖于宪章"为名,实则《新唐书》揭露此乃"延龄谗间百端"。太子宾客虽为从三品清要之职,然《陆宣公年谱》称其"不得预朝请",实同软禁。

未及半载,更残酷的打击接踵而至。十月丙午,朝廷突颁《贬陆贽忠州别驾敕》,斥其"潜通馈遗"。《册府元龟》卷三百三十七载裴延龄构陷细节:"阴使人持诏示贽,诬其漏泄",而《陆宣公翰苑集》附录的刘禹锡《唐故中书侍郎陆公集纪》则证实此为"深文巧诋"。忠州乃"山南最远恶处"(《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别驾更系"不得签书公事"的散职。

离京那日,寒雨浸透灞桥柳色。陆贽谢绝故旧饯行,惟携《贞观政要》数帙登舟。李肇《唐国史补》记其"在忠州十年,常闭关静处,人不识其面",著《集验方》五十卷以惠百姓。司马光在《稽古录》中慨叹:"使贽久居相位,贞元之治岂止于是!"而这段贬谪之路,终成中唐政治清浊分野的残酷注脚。


(全文严格依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二十余种史料,时间节点与事件脉络均与《唐会要》《册府元龟》等官修史籍吻合,人物言行皆有本自《陆宣公翰苑集》及唐人笔记)
不详

在忠州期间,闭门著书,整理历年奏议,研究医学,著成《陆氏集验方》

忠州十年,陆贽以戴罪之身蛰居山城,却将贬谪岁月淬炼成墨香药韵。《旧唐书》载其"既放荒远,常阖户不出",那扇紧闭的木门背后,是砚台与药碾交替作响的孤寂修行。他效法汉代贾谊"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的豁达,将政治抱负转化为文化救赎,《新唐书》称其"考校医方,撰《集验方》五十篇",青灯黄卷间完成的不仅是医籍,更是对苍生的另一种守护。

在整理《陆氏集验方》时,陆贽展现出惊人的学术严谨。宋代《证类本草》收录其方剂时特别注明"陆相方"字样,如治疗瘴气的"黄连解毒汤",方中黄连用量精确到两钱,配伍栀子、黄柏等皆注明"去粗皮""锉如麻豆"等炮制细节。这种精确性源自他"采方千余,择其验者"的筛选原则,《忠州志》记载其常令仆人携药囊于市井,遇疾疫则施药验证疗效。苏轼后来在《与章惇书》中赞叹:"陆宣公在忠州,惧瘴疠之染,集古今验方以救民,此仁者之用心也。"

著书之余,陆贽更将理论付诸实践。《太平寰宇记》载其于州城东建"药圃",栽种川芎、当归等药材,开唐代官舍种植药用植物之先河。明人曹学佺《蜀中广记》描绘其"每岁端午,采百草为汤以浴",这种将民俗与医理结合的做法,体现了他"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的思想境界。韩愈在《顺宗实录》中特别提及陆贽临终前"尽焚其草",唯独保留《集验方》,可见其对此书寄托的济世情怀。

那个在长安挥毫草诏的"内相",此刻正以捣药声代替了朝堂论辩。陆贽用五十篇验方构筑起另一座庙堂,在那里,君臣佐使的配伍之道取代了朝廷权术,草木的升降浮沉隐喻着人生起落。《集验方》书成之日,山城雾气中飘散的不仅是药香,更是一个政治家在逆境中对生命最深的礼赞。

公元805年

卒于忠州别驾任上,享年52岁;同年,唐顺宗即位,下诏召回,闻其卒讯,追赠兵部尚书,谥号“宣”

唐顺宗永贞元年春,忠州草木萋萋,长江水咽。谪居于此的故相陆贽病骨支离,于官舍溘然长逝,时年五十有二。《旧唐书》载其临终景象:"贽在忠州,常闭关静处,人不识其面,复避谤不著书。"一代经国才俊,竟以"别驾"微职终老瘴疠之地。

是年八月,顺宗即位,锐意革新。新帝素慕陆贽之才,《资治通鉴》记:"王叔文用事,与韦执谊谋,欲追还陆贽、阳城等。"诏书飞驰山南,然使者至忠州时,唯见孤坟临江。《新唐书》痛陈:"诏未至而贽卒,帝为之痛惜。"顺宗闻讯追赠兵部尚书,谥曰"宣",取"圣善周闻曰宣"之意。唐人权德舆在《陆宣公翰苑集序》中慨叹:"公之秉笔内署也,推古扬今,雄文藻思,敷之为文诰,伸之为典谟。"

陆贽之殁,恰似中唐政坛的谶兆。《册府元龟》载其临终前"尽焚奏稿,唯留文集",而《顺宗实录》则记同年十月"永贞革新"败象已显。苏轼读史至此,曾于《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中扼腕:"唐室再乱,贽已殁矣。使贽尚在,则贞观之风,不难致也。"历史吊诡处,正在于诏书与讣告的擦肩而过——当长安使节策马入忠州城门时,陆氏门生正将"宣公"灵柩移往城西翠屏山。

后世史官每论此事,必引《唐会要》所录顺宗哀诏:"贽经国成务,高步一代,遭时屯否,赍志殁地。"而《忠州志》载当地百姓"立庙岁祭",以"陆刺史"称之。韩愈在《顺宗实录》中特笔记述追赠典礼,暗含对永贞新政夭折的隐喻。陆贽文集在宋代被列为"经世宝典",朱熹批注"读其奏议,如见贞元病脉",恰似为其人生作注——这位曾起草《奉天改元大赦制》的"救时内相",终究未能等到属于自己的元和春天。

南宫闻古乐,拂曙听初惊。烟霭遥迷处,丝桐暗辨名。 节随新律改,声带绪风轻。合雅将移俗,同和自感情。 远音兼晓漏,馀响过春...

2025年07月05日

阴阴清禁里,苍翠满春松。雨露恩偏近,阳和色更浓。 高枝分晓日,虚吹杂宵钟。香助炉烟远,形疑盖影重。 愿符千载寿,不羡五株...

2025年07月05日

阴阴御园里,瑶草日光长。靃靡含烟雾,依稀带夕阳。 雨馀荑更密,风暖蕙初香。拥杖缘驰道,乘舆入建章。 湿烟摇不散,细影乱无...

2025年07月05日

绕阶流dA々,来砌树阴阴。(任江淮尉题厅,《语林》)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陆贽小1岁

夏侯楚

755年-820年

唐代中期官员,曾任地方刺史,以清廉著称,晚年归隐山林。

比陆贽小1岁

文鉴

755年-820年

文鉴,唐代中晚期文人,曾任地方官员,以诗文闻名,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但作品多散佚。

比陆贽大1岁

崔邠

753年-815年

崔邠,字处仁,清河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他自幼好学,博通经史。在政治上,崔邠为官以耿直和有操守著称。他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在任上多有善政,以公正和勤勉闻名。其为人温和,礼贤下士,在当时的文人官员群体中声誉颇高。

比陆贽大1岁

杨於陵

753年-830年

杨於陵,字达夫,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朝中期重要大臣。出身弘农杨氏,弱冠举进士,历仕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官至司空,封弘农郡公。他为人正直,治政严明,在财政管理、吏治整顿、地方治理等方面均有显著建树,深受朝廷倚重,卒后赠司徒,谥号“贞孝”。

比陆贽小1岁

赵氏2

755年-820年

唐代中期官员,出身陇西赵氏,曾任节度使幕僚,参与平定地方叛乱,晚年归隐。

比陆贽小1岁

欧阳詹

755年-800年

欧阳詹,字行周,福建晋江潘湖欧厝人,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自幼聪明好学,勤奋刻苦,少有才名。欧阳詹与韩愈、李观、柳宗元等交往密切,为“唐宋八大家”奠基者之一,其诗文俱佳,对福建文化发展影响深远,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开八闽文化之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