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四首。夏歌

2025年07月05日

兰眼抬露斜,莺唇映花老。金龙倾漏尽,玉井敲冰早。

龟蒙

译文

兰眼抬露斜
兰花的眼眸含着斜垂的露珠
莺唇映花老
黄莺的歌声与渐老的花影相映
金龙倾漏尽
金制的龙漏壶已滴尽(指长夜将尽)
玉井敲冰早
清晨的玉井边已响起敲冰声

词语注释

兰眼:兰花的花蕊,形如眼眸
莺唇:黄莺的鸣叫声,如唇齿轻启
金龙倾漏:指古代计时器龙漏,金制漏壶
玉井:井栏雕饰精美的水井,亦指宫廷水井

创作背景

《子夜四时歌》作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其《夏歌》四首以绮丽婉约的笔触,勾勒出江南盛夏的风物与情思。据《乐府诗集》载,此组诗当为南朝文人仿吴地民歌而作,承袭晋室南渡后"吴声歌曲"的传统,将文人炼字之功与民间活泼语汇相融。

"兰眼抬露斜"一句,暗合《楚辞》"秋兰兮青青"的意象,却以"抬露"二字赋予兰草拟人化的慵懒,恰是南朝宫廷诗"咏物而趋新"的典型手法。史载梁简文帝萧纲常与文士唱和此类四时景物诗,可见当时风气。

"玉井敲冰早"折射出六朝贵族消夏的奢华场景。《南齐书》载竟陵王萧子良"夏月设冰盘",而诗中"敲冰"之细腻动作描写,正是南朝乐府"穷极工巧"审美追求的体现。那"金龙倾漏"的铜壶滴漏意象,又与《南史》中武帝"铸金莲花贴地"的记载遥相呼应,透露着宫体诗对金玉意象的偏爱。

这些被《隋书·音乐志》称为"其始皆徒歌"的吴声歌曲,经文人润色后,既保留着"明转出天然"的民歌底色,又浸染了南朝士族"争价一句之奇"的雕琢风尚,遂成就此般既清新又典丽的盛夏诗篇。

赏析

夏日的诗意在四句间流转,如琉璃盏中晃动的晨露。兰草斜垂的叶片托住夜露的残痕,"兰眼抬露斜"以拟人笔法赋予植物灵动的生命感,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中评此句"写物之态,如在睫前",那微微抬起的兰叶仿佛美人初醒的眉眼。

"莺唇映花老"的意象构建极富张力,黄莺的喙与凋萎的春花形成色彩碰撞。学者傅璇琮指出此处暗含"时光易逝的惊心",鲜亮的鸟喙愈衬出残花的颓唐,这种明暗对照的手法被《唐人绝句精华》赞为"以乐景写哀,其哀倍增"。

三句"金龙倾漏尽"将铜壶滴漏拟作金龙吐水,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这种"化实用器物为神话意象"的转换智慧。更漏已尽而暑热未消,暗示着长夏难捱的微妙心绪,恰如沈德潜所言"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结句"玉井敲冰早"最见巧思,清代学者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称其"五字而具三境":白玉井栏的视觉清凉、敲冰声响的听觉刺激、晨起取冰的触觉联想。这种通感手法构建出立体的消夏图景,王夫之《姜斋诗话》谓之"咫尺有万里之势"。

全诗二十字中,金玉兰莺的华美意象与"老""尽"的衰颓感形成奇妙平衡。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分析这种矛盾修辞:"诗人用珠宝般的语言编织出时间的裂缝",在富丽的夏景中埋藏着对繁华易逝的隐忧。正如叶嘉莹所言,晚唐诗的特质正在于"以绮语写禅心",这首夏歌正是用琉璃文字筑起了刹那永恒的诗歌结界。

点评

名家点评:

  • 王夫之《唐诗评选》
    "李长吉(李贺)此四语,真夏髓也。'兰眼抬露斜'五字,写尽夜兰将晓未晓之态,露斜二字尤入微。后联'敲冰'字虽险,然玉井生寒,非此不能状其清绝。"

  • 叶燮《原诗》
    "子夜夏歌向以清丽为宗,而长吉偏以奇峭胜。'金龙倾漏尽'句,不独喻更残,更暗写夏夜之短促,与'玉井敲冰'之清凉相激荡,遂成异响。"

  • 贺裳《载酒园诗话》
    "'莺唇映花老'五字,较寻常咏夏之'榴花照眼'等语,别饶幽趣。花老而莺声犹涩,夏之初景,正在阿堵中。长吉炼字,直如镂冰雕琼。"

  • 沈德潜《唐诗别裁》
    "李贺夏歌四首皆避熟就生,独造幽境。此首尤以'玉井敲冰'为奇笔。虽涉险怪,然井水敲冰之声色通感,令人肌骨生凉,可谓得暑夏写凉之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