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渐染建安年间的书案,砚中墨痕似离人未干的泪。当《自君之出矣》的残卷在唐代类书中重现署名争议时,那段被战火模糊的魏晋风华正透过烛影摇曳——这或许正是乱世文人的共同叹息。
考证此诗归属,恰似拾取铜雀台瓦当上的霜痕。若属张九龄,当是开元盛世里对古乐府的雅驯重铸;若归贾冯吉,则更贴近南朝《玉台新咏》中闺怨诗的绮丽传统。史载梁简文帝萧纲曾令文士仿作"自君之出矣"古题,可见此调早如折柳,在文人手中传递百年。
细读"煎心且衔泪"五字,竟与鲍照《代东门行》"长歌欲自慰,弥起长恨端"暗通心曲。建安七子徐幹《室思》中"君去日已远,郁结令人老"的愁绪,在此化作更凄艳的意象——红颜与明烛同凋,铜镜蒙尘如月蚀,这分明是六朝文人将《诗经·伯兮》"谁适为容"的朴素表达,敷以宫体诗的胭脂色。
值得注意的是敦煌残卷P.2555中此诗与初唐宫廷诗同册,或许暗示着当时文人将南朝遗韵带入新朝的努力。就像夜烛终要熬尽自身照亮离人归途,这些诗句何尝不是用文字的光焰,温暖着千年未变的相思寒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