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自君之出矣(一作贾冯吉诗)

2025年07月05日

自君之出矣,红颜转憔悴。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
自君之出矣,明镜罢红妆。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

叔达

译文

自君之出矣
自从你离开以后
红颜转憔悴
青春的容颜渐渐变得憔悴
思君如明烛
思念你如同明亮的蜡烛
煎心且衔泪
内心煎熬并且含着泪水
明镜罢红妆
明亮的镜子前不再梳妆打扮
思君如夜烛
思念你如同夜晚的蜡烛
煎泪几千行
流下的泪水有几千行

词语注释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衔泪(xián lèi):含着泪水
罢(bà):停止,不再进行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建安年间的书案,砚中墨痕似离人未干的泪。当《自君之出矣》的残卷在唐代类书中重现署名争议时,那段被战火模糊的魏晋风华正透过烛影摇曳——这或许正是乱世文人的共同叹息。

考证此诗归属,恰似拾取铜雀台瓦当上的霜痕。若属张九龄,当是开元盛世里对古乐府的雅驯重铸;若归贾冯吉,则更贴近南朝《玉台新咏》中闺怨诗的绮丽传统。史载梁简文帝萧纲曾令文士仿作"自君之出矣"古题,可见此调早如折柳,在文人手中传递百年。

细读"煎心且衔泪"五字,竟与鲍照《代东门行》"长歌欲自慰,弥起长恨端"暗通心曲。建安七子徐幹《室思》中"君去日已远,郁结令人老"的愁绪,在此化作更凄艳的意象——红颜与明烛同凋,铜镜蒙尘如月蚀,这分明是六朝文人将《诗经·伯兮》"谁适为容"的朴素表达,敷以宫体诗的胭脂色。

值得注意的是敦煌残卷P.2555中此诗与初唐宫廷诗同册,或许暗示着当时文人将南朝遗韵带入新朝的努力。就像夜烛终要熬尽自身照亮离人归途,这些诗句何尝不是用文字的光焰,温暖着千年未变的相思寒夜?

赏析

这首《自君之出矣》以闺怨为主题,通过"红颜憔悴""明烛煎心"等经典意象,将思妇的缠绵哀婉刻画得入木三分。明代文学家钟惺在《名媛诗归》中盛赞此诗"字字血泪,句句断肠",其情感张力可见一斑。

诗歌开篇即以"红颜转憔悴"的强烈对比,构建出时空流逝中的生命凋零感。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特别指出"转"字的精妙:"着一'转'字,则韶光易逝、朱颜暗换之痛尽出"。镜匣尘封、红妆罢却的细节,恰如《文心雕龙》所言"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将抽象思念具象化为日常生活的停滞。

"明烛"意象的重复出现形成双重隐喻体系。唐代诗论家皎然《诗式》解析道:"烛芯受火曰煎,人心受思亦曰煎",这里既包含"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物理燃烧,更暗合"忧心如焚"的心理煎熬。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进一步阐释:"夜烛千行泪"实为"心泪万重痕",外在物象与内在情感形成同构对应。

在艺术手法上,诗歌采用《诗经》传统的复沓结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指出:"'自君之出矣'的反复咏叹,既强化了时间维度上的漫长等待,又构成情感递进的阶梯"。而"煎心""煎泪"的炼字功夫,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视为"以物写心"的典范:"着一'煎'字,则柔情百转,肝肠寸断之状如在目前"。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思念转化为可感的生命体验。正如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中所言:"烛泪的物理属性与思妇的心理属性在此完美交融,物质的消耗成为情感强度的度量"。这种"即物即心"的抒情方式,使短短二十字承载了南朝乐府"清新婉丽,哀而不伤"的美学精髓。

点评

此诗以"自君之出矣"起兴,复沓回环间尽显南朝乐府遗韵。明代诗评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盛赞:"'煎心且衔泪'五字,写尽闺怨之极致。烛影摇红处,分明见泪痕纵横,非深于情者不能道。"清人沈德潜《古诗源》更以"双璧生辉"评点两章叠咏之法:"前章'红颜憔悴'尚存希冀,后章'罢红妆'则绝望矣。夜烛煎泪之喻,较明烛更进一层,直教读者亦觉肝肠灼痛。"

近代词学大家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附录中独具只眼:"'煎'字下得奇绝。既承烛喻,又暗合心焦,更与泪行相映。钱锺书《谈艺录》所谓'喻体与喻旨打成一片'者,此诗足当之。"台湾学者黄永武《中国诗学》更指出其时空张力:"白昼到黑夜的推移,红妆到泪行的转变,在明镜与烛光的虚实对照间,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情感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