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东征答朝臣相送

2025年07月05日

平生白云意,疲苶愧为雄。君王谬殊宠,旌节此从戎。
挼绳当系虏,单马岂邀功。孤剑将何托,长谣塞上风。

子昂

译文

东征答朝臣相送
东征时答谢朝中大臣相送
平生白云意,疲苶愧为雄。
平生向往白云般自由的生活,如今疲惫不堪,愧对英雄之名。
君王谬殊宠,旌节此从戎。
承蒙君王错爱,赐予我旌节,让我从此踏上从军之路。
挼绳当系虏,单马岂邀功。
手持绳索只为擒获敌寇,单枪匹马岂是为邀功请赏。
孤剑将何托,长谣塞上风。
孤身一人,长剑将寄托何处?唯有在边塞的风中长歌抒怀。

词语注释

疲苶(pí nié):疲惫不堪。
旌节(jīng jié):古代使者或将领所持的符节,作为凭证。
挼绳(ruó shéng):手持绳索。挼,揉搓,此处指手持。
长谣(cháng yáo):长歌。谣,歌谣。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春,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帐下,一位身着戎装的诗人正凝视着塞外翻卷的云霭。陈子昂解衣推食的豪情犹在耳畔,而此刻他——高适,这个曾"混迹渔樵"的布衣文人,终于握着旌节踏上了真正的疆场。朝堂上相送的酒樽还泛着琥珀光,那些或真诚或客套的赠言,都化作马蹄下飞扬的尘沙。

史载是年契丹屡犯边境,张守珪奏请增兵。玄宗素闻高适"喜言王霸大略",特授监察御史衔随军东征。当诏书抵达梁宋草堂时,诗人正对着《燕歌行》旧稿沉吟。案头《孙子兵法》的竹简与《楚辞》的绢帛相互叠压,恰似他胸中交错的文韬武略。"单马岂邀功"绝非谦辞,那年在大雪封山的蓟北,他亲见戍卒用冻裂的手指抠出箭囊里结冰的羽箭。

出长安那日,宰相李林甫亲自斟酒相送。鎏金兽首杯映着诗人两鬓微霜,三十二岁才得入仕的寒门子弟,此刻却要替那些朱紫公卿戍守国门。"疲苶愧为雄"的叹息里,藏着开元盛世下文人最深的悖论:他们既渴望"系虏"的军功,又难舍"白云"的高洁。塞外的风掠过碣石残碑,将他的长谣吹成盛唐边塞诗中最沉郁的注脚——那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投射,更是无数书生剑客共同的生命印记。

赏析

这首诗以苍劲沉郁的笔调,展现了诗人从戎出征时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开篇"平生白云意"一句,便以高洁的云意象奠定全诗超逸的基调。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特别推崇此句,认为"五字尽显诗人本心,白云意象用得极妙"。

"疲苶愧为雄"转折精警,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道:"一'愧'字道尽忠臣心事,非真怯也,乃忧国忧民之切"。诗人用"疲苶"自况,与后文"谬殊宠"形成微妙呼应,展现谦逊品格。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指出,这种自我贬抑的写法,实为盛唐边塞诗中独特的"英雄气短"表达。

中二联对仗工稳而意脉流动。"挼绳当系虏"化用《诗经》"执讯获丑"典,却以"单马"意象消解传统军旅诗的豪迈,创造性地形成"孤军深入"的悲壮意境。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美学》中分析:"系虏与邀功的对照,揭示出诗人超越功利的高尚情操"。

尾联"孤剑将何托"设问惊心,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解读为"以剑写心,物我交融的典范"。结句"长谣塞上风"更是千古绝唱,北京大学袁行霈先生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赞叹:"将塞外雄风与心中长歌融为一体,余韵悠远,较之初唐边塞诗更显深沉"。

全诗情感脉络由高洁到沉郁,再至悲壮,最终归于苍茫。台湾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总结道:"此诗最动人处,在于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通过精炼的意象和跌宕的节奏完美呈现,堪称盛唐边塞诗转型期的代表作"。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起句'白云意'三字,已见高洁之志,与末句'塞上风'遥相呼应,如孤鹤唳空,余响不绝。'疲苶愧为雄'五字,道尽千古志士矛盾心境。"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点中联:"'挼绳''单马'二语,铁画银钩处尤见功力。以系虏之雄心,化入邀功之淡泊,尺幅之间顿起边塞风云,却以冰雪笔墨出之,此子昂(陈子昂)独步初唐之秘。"

国学大师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赏析尾联:"'孤剑长谣'之喻,非止于边塞写照。剑光映文心,风吟成绝响,实乃唐人将侠气注入诗骨之肇端。后来太白'长剑一杯酒'、高达夫'战士军前半死生',皆可溯源于此。"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论此诗结构:"通篇以'白云'为眼,'塞风'作结,中间'旌节''孤剑'等意象如珠玉串联。君王殊宠与匹马系虏的张力间,藏着唐人特有的壮怀与苍凉,在陈子昂笔下已现盛唐气象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