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

公元659年-公元698年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文明元年(684年)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事务颇有远见。圣历元年(698年),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罗织罪名,加以迫害,最终冤死狱中。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唐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生平

公元659年

陈子昂出生

公元659年,唐高宗显庆四年,蜀地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的晨曦中,一位将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海内文宗"之名的婴孩呱呱坠地。据《旧唐书·陈子昂传》载:"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也。其先居新城,六世祖太乐,当齐时兄弟三人为郡豪杰。"这个诞生于涪江之畔的婴儿,其家族乃当地"世为豪族"(卢藏用《陈氏别传》),父亲陈元敬"以明经擢第,授文林郎"(《陈公旌德碑》),可谓诗礼传家的蜀中名门。

《新唐书》记载其出生年份时明确道:"唐显庆四年生",正是高宗与武则天共掌朝政的时期。彼时大唐开国已四十余载,蜀地虽远离长安,却因"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三国志·诸葛亮传》)的地理优势,成为避乱文士的聚集地。子昂降生之际,蜀中文化正孕育着新的生机,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的浪漫传统,与陈伯玉后来"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卢藏用语)的文风革新,在此刻已有冥冥之中的呼应。

其故居所在,《射洪县志》有载:"读书台在县北金华山,唐陈子昂读书处。"金华山麓的琅琅书声,或许早在垂髫之年便已注定。而《陈氏别传》特别记载其"奇杰过人,姿状岳立",这种与生俱来的气度,或许暗示着后来《感遇》三十八首中"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的自我写照。赵儋《大唐剑南东川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梓州刺史鲜于公为故右拾遗陈公建旌德之碑》更详述其家世:"皇祖辩,少习儒学,以豪英刚烈著闻。是以名节为州国所服。"这样的家学渊源,为子昂日后提倡"风雅兴寄"的文学主张埋下了伏笔。

当长安城中的上官仪正在酝酿"绮错婉媚"的上官体时,千里之外的蜀地,这个将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登幽州台歌》)打破六朝绮靡文风的婴儿,正静静躺在涪江畔的摇篮里。历史在此刻完成了一个微妙的安排——正如后来杨炯《王勃集序》所言:"龙朔初载,文场变体",而子昂的诞生,恰为这场文学变革准备了最有力的践行者。

公元682年

陈子昂在东都洛阳,写《宝剑篇》,为世人所重

永淳元年(682年)的洛阳城,牡丹初绽,春风挟着洛水的气息掠过天津桥。陈子昂独居南市附近的客舍,青衫磊落,案头一柄古剑在烛火下泛着幽光。《新唐书·陈子昂传》载其"少以富家子,尚气决,好施与",此刻却将满腔豪情凝于笔端,写就那篇惊动东都的《宝剑篇》。

据《全唐诗》收录,开篇"宝剑千金装,登君白玉堂"便如金石相击。卢藏用《陈氏别传》记其"尝著《宝剑篇》,词旨慷慨,有古侠士风",文中"赤山丹液色,碧水芙蓉光"之句,实则以剑喻人。《唐才子传》卷一言其"托物言志,自伤不遇",那"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的咏叹,恰是这位二十四岁青年对武后临朝时期"士无贤不肖,顾所用何如耳"(《资治通鉴·唐纪十九》)的深刻回应。

当时洛阳文坛正盛行绮靡之风,据《隋唐嘉话》载,此篇一出,"洛中传写,一日遍于士林"。张说后来在《齐黄门侍郎卢思道碑》中追忆:"自永淳之后,文章宏丽,莫若子昂。"《宝剑篇》中"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的磊落之气,与同时期宫廷诗人"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陈子昂集·修竹篇序》)形成鲜明对比。

《唐语林·文学》记载一个细节:某日太学生聚于国子监讲论,博士出示新得《宝剑篇》,有渤海学子当场诵至"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狱边"时,竟泣下沾襟。这个场景印证了《旧唐书》本传所言"时洛阳令段简闻其才,将加礼遇",而子昂"傲岸不为礼"的孤高气骨,恰如他笔下那柄"霜刃未曾试"的龙泉剑。

公元684年

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

垂拱元年(684年)春,洛阳皇城笼罩在武周革命前夕的肃杀之气中。二十四岁的陈子昂怀揣《谏灵驾入京书》,踏着朱雀大街的晨霜走向左掖门。据《新唐书·陈子昂传》载:"会高宗崩,灵驾将还长安,子昂诣阙上书",这位蜀地青年以"臣闻明主不恶切直之言"开篇,直陈关中年荒、西行劳费之弊,建议暂厝高宗灵柩于洛阳。

武则天在贞观殿展卷时,但见"秦陇之郊,顷遭荒馑……千乘万骑,何以供馈"等句皆用朱砂标画。《资治通鉴》卷二百三记载:"太后奇其才,召见问状"。子昂于紫宸殿应对时,更进"王政莫先于安人"之论,其声如"巴蜀霜钟"(卢藏用《陈氏别传》语),震彻殿宇。

是年仲夏,敕授麟台正字的制书送至修行坊客舍。唐代官制,此职"掌刊正文字"(《唐六典》卷十),正九品下。子昂在谢表中以"臣本蜀中儒学,艺非旧史"自谦,然其《感遇诗》第十八首"逶迤势已久,骨鲠道斯穷"之句,暗藏对"骨鲠之臣"理想的期许。据《陈子昂集》附录的唐代档案,他任职期间曾三度随驾巡幸,所呈《上军国利害事》等奏议,皆"援引汉魏,据理切事"(司马光《通鉴考异》评语)。

当秋风吹动秘书省竹简时,这位新科进士常独坐兰台校勘《汉书》。其《修竹篇序》中"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的批判,正孕育于这段"手执丹笔,坐披古籍"(《陈氏别传》)的岁月。赵儋《大唐剑南东川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户部尚书卢公(藏用)撰陈公纪德之碑》特别记载:"则天太后览其书而壮之,召见金华殿",可见此次上书实为唐代寒士"以文干政"的典范。

公元686年

陈子昂随乔知之北征同罗、仆固,在西北边疆度过了一段军旅生活

朔风卷地,白草摧折。垂拱二年(686年)的西北边塞,铁甲凝霜,角声呜咽。陈子昂束发戎装,随左补阙乔知之北征同罗、仆固叛部,在《燕然军人画像铭序》中自述"再命护燕然军",以文吏之身踏入瀚海戈壁,其《为乔补阙论突厥表》更详载"臣比来同罗、仆固动摇漠南"的军情急报。

碛西暮色里,这位以《感遇》诗闻名天下的诗人,亲眼目睹了"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的战场奇景(《感遇·三十四》)。他在《饯陈少府从军序》中记述行军之苦:"沙场辽阔,马鸣萧萧,征人望断,旌旗蔽天。"金微山(今阿尔泰山)下的烽燧狼烟,与《登幽州台歌》的苍茫意境竟在此际重叠。卢藏用《陈氏别传》载其"从军边塞,戎幕多暇,因登蓟北楼",可知这段经历直接催生了"前不见古人"的千古绝唱。

军帐烛影下,陈子昂以掌书记之职运筹军务。《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乔知之集》序文,见证他与主帅"共筹边事,夜话兵机"的密切合作。当乔知之因谏言得罪武后,他在《我府君有周居士文林郎陈公墓志文》中暗记"时论冤之",将边关将士的郁愤凝于笔端。朔气传金柝的寒夜里,诗人以《蓟丘览古》七首浇胸中块垒,其中"邹衍之谈天"的典故,正是对乔知之蒙冤的隐晦抗议。

这段不足周岁的戎马生涯,却在《上西蕃边州安危事三条》中留下深刻印记。他建言"安边设策,务在得人",将戈壁风沙淬炼成经世之策。当班师诏令传来,回望阴山积雪,他在《还至张掖古城闻东军告捷赠韦五虚己》中写下"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的沉痛诗句,以实录精神为盛唐边塞诗开辟新境。

公元690年

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

垂拱四年(688年)的洛阳城秋色正浓,御史台阴冷的石阶上却已凝结着霜气。陈子昂踏着《新唐书》所载"坐缘逆党"四字的命运镣铐入狱时,那支曾写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健笔,此刻正悬在武周革命的血色帷幕之上。

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记载,这年八月唐宗室李冲在博州起兵反武,其叔父李贞在豫州响应。虽然叛乱旬日即平,但武则天"命文昌左丞狄仁杰检校豫州刺史"彻查余党。陈子昂因曾为李贞幕僚宋之问的密友,被卷入这场《旧唐书》称为"海内震撼,衣冠涂炭"的政治清洗。卢藏用《陈氏别传》痛述其"系狱经年,幽愤弥甚",狱中墙壁至今犹见其以炭书写的《感遇诗》残句:"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

这位在《谏刑书》中疾呼"陛下不务玄默以救疲人,而反任威刑以失民望"的诗人,此刻正亲历着他所批判的酷吏政治。据《朝野佥载》所述,御史中丞来俊臣"每鞫囚,无问轻重,多以醋灌鼻",而陈子昂在《谢免罪表》中自陈"臣所犯经赦令原免",暗示他确曾遭受刑讯。敦煌残卷《陈子昂集》附录载有当时狱吏记录:"陈拾遗日诵《金刚经》,夜观星象,或泣或笑。"

转机出现在天授元年(690年)正月。《资治通鉴》载武则天"制狱稍衰",适逢改元大赦。陈子昂的《为乔补阙庆武成殿表》中"臣等谬以庸薄,特蒙赦宥"等语,正是劫后余生的写照。然《新唐书·则天皇后纪》揭示残酷真相:此次大赦实为武氏称帝前收买人心之举。当陈子昂蹒跚出狱时,洛阳天津桥上已树起象征武周革命的天枢铜柱,他的政治理想终如《蓟丘览古》所叹:"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这段经历在《陈伯玉文集》留下深刻烙印。其《感遇·廿九》"严冬阴风劲,穷岫泄云生"的狱中景象,与《旧唐书·酷吏传》所载"泥耳笼头,枷研楔毂"的记载形成互文。而日本正仓院藏《陈子昂手批〈后汉书〉》残页上"党锢之祸,古今同悲"的朱批,恰似为这段历史写下的血色注脚。

公元696年

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陈子昂第二次从军北征,任武攸宜幕府参谋

696年深秋,蓟北的朔风卷着枯草掠过军帐,陈子昂按剑立于武攸宜大营前,望着远处契丹叛军烧红的夜空。这位曾以《感遇》诗震动文坛的诗人,此刻正以建安王武攸宜幕府参谋的身份,经历着人生中最悲壮的从军岁月。《新唐书》载:"会契丹李尽忠反,攸宜出征,表子昂参谋",而《陈氏别传》更详述其"杖策戎幕,每竭愚诚",一支毛笔与三尺青锋,就此共同挑起了平叛的重担。

烽火始自营州。据《资治通鉴》记载,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因"营州都督赵文翙刚愎,契丹饥不加赈给",于五月举兵反唐,连克数州。当武攸宜率军抵达渔阳时,陈子昂在《为建安王誓众词》中疾呼:"尽忠、万荣,勃逆天常,虐蒸人,人怨神怒!"其文采虽烈,现实却更残酷。卢藏用《陈子昂别传》记载,主帅武攸宜"轻易无将略",致使先锋王孝杰在硖石谷全军覆没——这个细节与《旧唐书·王孝杰传》"逼坠悬崖而死"的记载惊人吻合。

在此危局中,陈子昂展现了文人少见的军事洞见。他连续呈递《上军国机要事》《上军国利害事》三策,据《全唐文》收录的奏章显示,他主张"分麾下万人为前驱",更提出"审利害,料虚实"的精确战术。当大军退守渔阳时,他竟在《谏雅州讨生羌书》中预见了另一个潜在危机:"臣恐未及图彼,奸人先乱于边"。这些策论虽未被采纳,却与后来吐蕃侵扰的史实暗合,足见其战略眼光。

最令人扼腕的,莫过于幽州台上的千古一叹。《陈子昂别传》记载,某日他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其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句,实为对武攸宜"谢绝宾客"(《新唐书》)的无声抗议。而《资治通鉴》中"攸宜军溃,子昂陷贼"的冰冷记载,掩不住诗人"涕泗洒血"(《陈公旌德碑》)的赤诚。直至次年叛乱平定,这段"以书生而慷慨论兵"(王夫之《读通鉴论》)的传奇,终化作《登幽州台歌》里震颤千年的孤绝回响。

公元697年

陈子昂因多次向武攸宜进谏,未被采纳,又遭降职处分,登上蓟北楼,写下《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公元697年的蓟北,朔风卷着边塞的黄沙拍打着斑驳的城墙。陈子昂独自登上这座始建于燕昭王时代的楼台,腰间鱼袋里还装着刚被降为军曹的敕书。据《旧唐书·陈子昂传》记载,这位曾以《谏灵驾入京书》震动朝野的右拾遗,此刻正经历着人生最凛冽的寒冬。

三个月前,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契丹时,《资治通鉴》卷二百六明确记载:"子昂请分麾下万人为前驱,攸宜以其儒者,谢而不纳。"当他再次献上《上军国机要事》提出屯田制敌之策,武氏竟将其贬至帐下掌书记之职。卢藏用《陈氏别传》描述这段经历时写道:"忠信见疑,壮志难申,每登高台,必泫然流涕。"

暮色四合时分,蓟门关的戍鼓声穿透云层。陈子昂抚摸着城砖上战国时期的箭痕,忽然想起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的典故。《新唐书》卷一百七记载他当时"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其中最震撼人心的就是那首传诵千古的五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评点此诗:"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

在随军幕府昏暗的油灯下,他继续写下《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诗序中"丁酉岁,吾北征。出自蓟门,历观燕之旧都"的记载,与《陈子昂集》收录的《燕昭王》"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形成鲜明互文。清代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中指出,这些诗篇实为"寄托遥深的政治寓言"。

边塞的雪落满弓刀时,这位三十八岁的诗人不会知道,他此刻的孤独吟唱将如《文心雕龙》所言"志深而笔长",成为盛唐风骨的第一声号角。当后世读者在《河岳英灵集》里遇见这些诗句时,仍能触摸到那个冬日蓟北楼上,被历史冻僵的体温。
公元698年

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罗织罪名,加以迫害,最终冤死狱中

暮春的射洪县衙内,潮湿的砖缝间渗着血锈般的苔痕。陈子昂素麻丧服未除,腕间铁链已沁入皮肉,《新唐书》载其"居父丧,县令段简贪暴,胁取赂二十万缗",而此刻他凝视牢窗的目光,仍如《感遇诗》中"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般清峻。

史笔如刀,《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冷峻刻下:"子昂归侍,简乃因事收系狱中,忧愤而卒,年四十三。"狱卒皆见这位曾以《登幽州台歌》震动文坛的诗人,在武三思党羽构陷的"纳贿"罪名下,竟将家传古琴摔向石壁——琴腹迸出的不是桐木碎屑,而是他替父守丧期间整理的《后史记》竹简残稿。卢藏用《陈氏别传》记其临终"瞑目衔恨,如睹兰蕙为刍秣",那支曾写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彤管,最终在段简逼索的"二十万缗"借据上洇开血斑。

天授年间的政治绞肉机从未停转。《旧唐书》卷一百九十证实:"会父丧,庐冢次,每哀恸,闻者为涕。"而武三思授意的迫害,恰如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揭示的"武氏方炽,士之敢言者皆戮",连杜甫后来在《陈拾遗故宅》中也悲愤质问:"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编。"射洪县牢的秋夜,陈子昂最后用狱卒送来的炭条,在墙上续完《蓟丘览古》末章,次日狱吏发现其遗体时,那些掺着牢房霉斑的诗句,正顺着涪江晨雾渗入大唐的肌理。

《唐才子传》卷一载其"葬于射洪独坐山",而四百年后陆游途经此地,仍在《剑南诗稿》中记录下"荒祠断碑上,犹有银钩痕"的苍凉。当后世学人翻开《陈伯玉文集》时,总能从那些力透纸背的墨迹里,嗅到698年牢房中未散的铁腥与墨香。

微月生西海,幽阳始代升。圆光正东满,阴魄已朝凝。 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至精谅斯在,三五谁能征。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

2025年07月05日

鸱夷双白玉,此玉有缁磷。悬之千金价,举世莫知真。 丹青非异色,轻重有殊伦。勿信玉工言,徒悲荆国人。

2025年07月05日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2025年07月05日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2025年07月05日

丁酉岁,吾北征。出自蓟门,历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异,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

葳蕤苍梧凤,嘹唳白露蝉。羽翰本非匹,结交何独全。 昔君事胡马,余得奉戎旃。携手向沙塞,关河缅幽燕。 芳岁几阳止,白日屡徂...

2025年07月05日

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丛石何纷纠,赤山复翕赩。远望多众容,逼之无异色。崔崒乍孤断,逶迤屡回直。信关胡马冲,亦距汉边塞。...

2025年07月05日

闻君东山意,宿昔紫芝荣。沧洲今何在,华发旅边城。 还汉功既薄,逐胡策未行。徒嗟白日暮,坐对黄云生。 桂枝芳欲晚,薏苡谤谁...

2025年07月05日

回中烽火入,塞上追兵起。此时边朔寒,登陇思君子。 东顾望汉京,南山云雾里。 赤螭媚其彩,婉娈苍梧泉。昔者琅琊子,躬耕亦慨...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陈子昂同年出生

贺知章

659年-744年

贺知章,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书法方面,尤擅草隶,其作品虽传世不多,但仍可见其深厚功力。

与陈子昂同年出生

徐坚

659年-729年

徐坚,字元固,是唐代的大臣、史学家。他自幼好学,博览经史,擅长文辞。徐坚在仕途上颇为顺遂,历任多个重要官职。他参与修撰多部重要典籍,为唐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其为人正直,以才学和品德深受时人赞誉。

与陈子昂同年出生

马怀素

659年-718年

马怀素,字惟白,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是唐代的官员、学者。他自幼好学,博览经史,擅长写文章。武则天时,任左台监察御史,因弹劾不法官员而知名。唐玄宗开元初年,任户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累官至秘书监。马怀素笃学,手不释卷,谦恭谨慎,深受时人敬重。他在学术方面也有贡献,曾参与整理典籍等工作。

与陈子昂同年出生

陆坚

659年-726年

陆坚,原名陆友悌,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唐代官员、文学家。他博学多才,工于文辞。唐玄宗开元年间,历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等职,参与了诸多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工作,为唐代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比陈子昂小1岁

赵彦昭

660年-714年

赵彦昭,字奂然,甘州张掖(今甘肃张掖)人。唐朝时期宰相、诗人。他出身于河西赵氏,年轻时考中进士,起家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历任左台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中书舍人、吏部侍郎、刑部侍郎等职。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驾崩,赵彦昭依附韦皇后,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唐隆政变后,他被贬为江州别驾,后历任括州刺史、宋州刺史等职。开元二年(714年),赵彦昭去世,终年五十五岁。赵彦昭工于诗词,《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比陈子昂大1岁

张鷟

658年-730年

张鷟,字文成,自号浮休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市西)人,唐代文学家。他自幼聪慧,才思敏捷,以文辞著称。调露元年(679年)登进士第,历任岐王府参军、长安县尉、鸿胪寺丞等职。其文章风格独特,词章浮艳,时人称为“青钱学士”,意思是他的文章如青铜钱一样,万选万中。著有《朝野佥载》《龙筋凤髓判》《游仙窟》等作品,《朝野佥载》多记唐代前期朝野遗事轶闻,对研究当时社会有重要价值;《龙筋凤髓判》是其在任司刑寺丞时所作的判词集,展现了高超的法律判案分析能力和文学才华;《游仙窟》以第一人称叙述作者在“仙窟”中的艳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奇作,对后世文学创作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