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喜马参军相遇醉歌

2025年07月05日

独幽默以三月兮,深林潜居。时岁忽兮,孤愤遐吟。
谁知我心?孺子孺子,其可与理分。

子昂

译文

独幽默以三月兮,深林潜居。
独自静默度过漫长三月啊,隐居在幽深的树林中。
时岁忽兮,孤愤遐吟。
时光匆匆流逝啊,孤愤之情化作远方的长吟。
谁知我心?孺子孺子,其可与理分。
谁能明白我的心?孩子啊孩子,或许只有你能与我分担这份心绪。

词语注释

幽默:此处指寂静无声,与现代‘幽默’意义不同。
遐吟:遐(xiá),远;吟,吟咏。指远方传来的吟咏声或自己长声吟诵。
孺子:孺(rú)子,古代指年幼的孩子或弟子,此处含亲切、倾诉之意。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三年春,陈子昂于蜀中偶遇贬谪途中的马参军。是时子昂方辞官归隐,于涪江畔结茅而居,终日与孤云野鹤为伴。马参军本为陇西豪士,因谏猎触怒玄宗,左迁岭南尉。二人相逢于暮雨潇潇的嘉陵古渡,青衫与白发相对,竟在残破的旗亭中醉饮三日。

子昂后来在《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序》中记此奇遇:"时予病卧东山,苔深履迹。马生荷戈远戍,雪满弓刀。"最是动人处,当属醉后同登临江烽燧,子昂解佩剑击柱而歌"谁知我心",马参军以铁笛相和,声裂霜天。残阳如血中,两个被时代放逐的灵魂,在杜宇啼血的巴山夜雨里完成了盛唐精神最悲壮的交接。

此诗虽题为"醉歌",实乃蘸着清醒的苦闷写成。考《陈氏别传》载,马参军次年即病卒瘴乡。子昂闻讯,取当年共饮的椰瓢盛酒祭江,瓢随怒涛而去,恰似他们被碾碎在开元盛世背面的文人侠梦。

赏析

诗人以"独幽默以三月兮"开篇,林庚先生在《唐诗综论》中盛赞此句"将孤独感具象化为可触摸的时空","幽默"二字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诙谐,而是《楚辞》传统中"幽深静默"的化用。这种孤寂在"深林潜居"的意象中得到强化,钱钟书《谈艺录》指出"潜字含双关妙趣,既是隐居之实,又暗喻壮志潜藏"。

"时岁忽兮"的倏忽感,与李白"高堂明镜悲白发"异曲同工。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赏析"孤愤遐吟"四字:"'孤'言其独,'愤'见其烈,'遐'显其远,'吟'得其声,四字如四重奏,将诗人胸中块垒层层剥现"。这种郁结在"谁知我心"的诘问中达到高潮,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问"直指天地,颇有屈子《天问》遗响"。

末句"孺子孺子"的叠用,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解析为"既含师长之慈,又带醉者之嗔",而"其可与理分"的感叹,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解读为"醉中真言,道尽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永恒困局"。全诗将竹林七贤的旷达与建安风骨的慷慨熔铸一体,形成"醉中见真淳"的独特美学境界。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此诗以'独幽默'三字劈空而来,如幽谷足音,自开一片天地。'三月深林'之景与'孤愤遐吟'之情相激荡,遂成千古寂寞之绝响。后呼'孺子'处,忽作变徵之音,盖太白'仰天大笑'之先声也。"

钱钟书《谈艺录》评: "'时岁忽兮'四字最耐咀嚼,非仅光阴飘忽之叹,实含《离骚》'日月忽其不淹'的宇宙苍茫感。结句'其可与理分'五字,将庄周惠施'濠梁之辩'的玄思,化作醉眼朦胧间的天真诘问,此正陈子昂诗胆所在。"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析: "通篇以'醉'为眼而'歌'为骨,'幽默'与'孤愤'看似矛盾,实乃诗人用世之心与遁世之姿的交战。末句用《史记·滑稽列传》'优孟摇头而歌'典故,使全篇在疏狂中自见沉痛,在放达处愈显悲凉。"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论: "此诗章法绝妙:前四句如古琴泛音,空谷传响;中间设问骤断,似醉语突兀;结句复沓'孺子',顿生《楚辞·渔父》的对话感。最是'与理分'三字,把醉态狂言点化为哲学叩问,此等手笔,唯盛唐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