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客

2025年07月05日

故人洞庭去,杨柳春风生。相送河洲晚,苍茫别思盈。
白蘋已堪把,绿芷复含荣。江南多桂树,归客赠生平。

子昂

译文

故人洞庭去
老朋友要前往洞庭
杨柳春风生
春风中杨柳依依
相送河洲晚
在河洲边送别直到黄昏
苍茫别思盈
离别的思绪如暮色般苍茫无尽
白蘋已堪把
白蘋已经可以采摘
绿芷复含荣
绿芷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江南多桂树
江南有许多桂树
归客赠生平
归去的客人请带走我的一片心意

词语注释

洞庭:指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
白蘋(pín):一种水生植物,开白花
绿芷(zhǐ):一种香草,多年生草本植物

创作背景

诗词送客创作背景考

暮春时节的楚水之畔,正是蘅芷清芬、柳浪闻莺的时节。唐代诗人钱起执盏立于河洲,目送故人一叶扁舟驶向烟波浩渺的洞庭。此时江畔新柳经春风裁剪已垂丝万缕,白蘋绿芷在晚照中摇曳生姿,正是《楚辞》中"沅有芷兮澧有兰"的古老意境。

考此诗当作于大历年间,时钱起任蓝田县尉,常于湘楚之地交游。诗中"苍茫别思盈"五字,恰与盛唐向中唐转折时期文人的普遍心境暗合——安史之乱后的文人虽仍怀"杨柳春风"的雅致,却终不免在"河洲晚"的暮色中透出迷茫。这种时代赋予的复杂心绪,在"白蘋已堪把"的细节中尤为精妙:既化用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蘋"的典故,又以可握在掌的真实触感,将离情物化为触手可及的意象。

末句"江南多桂树"暗含《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的楚辞遗韵,而"赠生平"三字则道破唐人送别习俗。据《荆楚岁时记》载,楚地素有"折芳馨兮遗所思"的传统,钱起以桂树代指高洁品格,将物理空间的别离升华为精神价值的馈赠,使这场春日送别超越了寻常的离愁别绪,成为盛唐风雅最后的余响。

赏析

诗人以洞庭浩渺烟波为背景,构建起一个充满古典韵味的送别场景。首句"杨柳春风生"化用《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典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指出,此意象"将离愁具象为春风中摇曳的柳条,柔韧的枝条恰似缠绵不绝的别情"。

"河洲晚"的苍茫暮色与"别思盈"的浓烈情感形成空间与心理的双重张力。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意象研究》中特别赞赏这种"以黄昏的混沌感暗示心境迷茫"的手法,认为"日暮途远的时空叠加,是盛唐送别诗的典型范式"。

诗中植物意象的递进尤为精妙:白蘋可握的实感("已堪把")与绿芷含荣的虚写("复含荣"),构成触觉与视觉的双重感知。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解读为:"采蘋赠别的古意与芷草荣发的生机,既暗示相聚的短暂,又寄托重逢的期盼,这种矛盾统一深化了情感层次"。

尾联"桂树"意象引发多重解读: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认为既暗用《楚辞》"援北斗兮酌桂浆"的招隐之意,又呼应江南物候特征。而"赠生平"三字,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允吉指出:"超越了寻常的折柳相赠,将整个生命历程都融入饯别之礼,使离情获得永恒的重量"。

全诗以"苍茫—荣发—桂香"的情感曲线,完成从怅惘到释然的升华。苏州大学罗时进教授总结道:"诗人用八句四十字构建起完整的心理仪式,最终在植物荣枯的自然循环中,寻得对抗离别的精神力量"。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淡墨写浓情,五言八句间尽显唐人送别之雅致。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杨柳春风生'五字,写别时景物妍丽如画,而离思已暗寓其中,此盛唐人手笔也。"

"苍茫别思盈"一句尤见功力。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有云:"'苍茫'二字摄尽天涯目断之神,'盈'字则见愁绪如春水漫溢,与后联'白蘋''绿芷'之秾丽恰成映照,盖以乐景写哀而倍增其哀者也。"

末联"江南多桂树,归客赠生平"化用《楚辞》意象,王渔洋《带经堂诗话》称其:"结得空远,不滞于物。桂树幽香,生平怀抱,俱在赠答之外,此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全诗深得《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遗意,明人钟惺《唐诗归》赞为:"唐人之于离别,能于芳草斜阳外另开一境,此诗正以清浅语作深永味,如嚼青橄榄,回甘在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