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宿空舲峡青树村浦

2025年07月05日

的的明月水,啾啾寒夜猿。客思浩方乱,洲浦寂无喧。
忆作千金子,宁知九逝魂。虚闻事朱阙,结绶骛华轩。
委别高堂爱,窥觎明主恩。今成转蓬去,叹息复何言。

子昂

译文

宿空舲峡青树村浦
夜宿空舲峡青树村的水边
的的明月水,啾啾寒夜猿
明月映水波光粼粼,寒夜猿啼声声哀切
客思浩方乱,洲浦寂无喧
旅人愁思纷乱如潮,沙洲水畔寂静无声
忆作千金子,宁知九逝魂
曾为富贵人家子,怎料魂魄几度离散
虚闻事朱阙,结绶骛华轩
空闻朱门为官事,系印疾驰华美车
委别高堂爱,窥觎明主恩
辞别父母深情爱,期盼明君垂恩宠
今成转蓬去,叹息复何言
今如飘蓬辗转去,叹息无言对苍天

词语注释

舲(líng):有窗的小船
的的(dí dí):明亮清晰貌
啾啾(jiū jiū):拟声词,形容凄厉叫声
绶(shòu):丝质印带
骛(wù):疾驰
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喻漂泊不定

创作背景

空舲峡的月光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总是带着几分孤寂与清冷。张说这首《宿空舲峡青树村浦》,正是写于他贬谪岳州途中,途经空舲峡时所作。空舲峡位于长江三峡之一的西陵峡段,两岸峭壁如削,江水湍急,自古便是行旅艰难之地。

诗中的"的的明月水,啾啾寒夜猿",以明净的月光与凄清的猿声相对照,勾勒出峡江夜宿的寂寥景象。此时的张说,正值人生低谷。他曾在武后、中宗朝显赫一时,官至宰相,却因与太平公主过从甚密,在玄宗即位后遭到贬斥。这种从云端跌落的巨大反差,化作诗中"忆作千金子,宁知九逝魂"的深沉慨叹。

"虚闻事朱阙,结绶骛华轩"二句,暗含对往昔宫廷生活的复杂追忆。据《旧唐书》记载,张说在朝时"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曾主持修撰《三教珠英》,文采风流冠绝一时。而此刻的"委别高堂爱,窥觎明主恩",则透露出贬谪文人特有的矛盾心理——既有对君恩未绝的期待,又有对仕途无常的清醒认知。

末句"今成转蓬去,叹息复何言",以飘转的蓬草自喻,道尽迁客骚人的共通命运。唐代贬谪制度下的文人,往往在山水行旅中寻求精神解脱。空舲峡的急流与月色,恰好成为诗人寄托情怀的载体,使这首夜泊之作超越了个人际遇的抒怀,升华为对人生浮沉的哲学思考。

赏析

空舲峡畔的明月与寒猿,在陈子昂笔下化作一缕穿透时空的孤光。那"的的明月水"中,"的的"二字如珠玉落盘,既写月华碎落江面的晶莹,又暗含诗人眼中泪光的闪烁。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盛赞此句"五字写尽孤舟不寐之景",月光在此不仅是自然意象,更成为诗人澄澈却破碎的内心投射。

"啾啾寒夜猿"以声写寂,猿声越是凄切,越显出峡江夜色的苍茫。清代学者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指出:"寒猿夜啼,本属常景,着一'啾啾'便觉客耳惊心"。这猿声与后文"洲浦寂无喧"形成奇妙共振——正如王国维所言"以闹景写静,愈见其静",诗人用声音的涟漪,丈量着内心孤独的深度。

"忆作千金子"至"结绶骛华轩"六句,突然将镜头从自然转向人生。吴小如先生在《古典诗词札丛》中解析这段时特别强调:"'千金子'与'九逝魂'的强烈反差,揭示出唐代士人典型的仕途焦虑"。那"虚闻事朱阙"的"虚"字尤为痛切,既是对功名虚幻的认知,也暗含对朝廷用人制度的质疑。诗人用"委别高堂爱"与"窥觎明主恩"的对仗,将忠孝难全的千古困境凝练成十字血泪。

末句"今成转蓬去"化用曹植《杂诗》"转蓬离本根"意象,却更添几分盛唐特有的苍劲。袁行霈先生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评点:"转蓬在此既是身世飘零的写照,又是精神无所依归的象征"。那"叹息复何言"的戛然而止,恰似峡江突然收束的河道,将万千感慨压成一声欲说还休的哽咽。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长江三峡的险峻地貌转化为心理图景。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子昂此作开创了以峡江意象承载宦游体验的新范式"。明月、寒猿、转蓬这些意象不再单纯写景,而是成为诗人生命困境的隐喻符号,在"寂无喧"的江面上,我们听见了整个士人阶层的心灵回响。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诗曰:"水月猿声,写出凄寂之况,客思于此,愈乱而不可理矣。后段自伤身世,如转蓬无定,结语含情无限。"其评点精准捕捉了诗中"明月水"与"寒夜猿"构成的孤绝意境,更点明诗人由景入情的笔法之妙。

近代学者闻一多则特别推崇诗中时空交错的抒情方式:"'千金子'与'九逝魂'的强烈反差,将宦海浮沉的虚无感浓缩在十字之中。结句'转蓬'之喻,承袭建安风骨而更具唐音之悲怆。"此论揭示出陈子昂对汉魏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台湾学者叶嘉莹从意象组合角度赏析:"前四句如水墨点染,'的的'状水月之清冷,'啾啾'拟猿声之幽咽,叠字运用使洲浦之寂寥具象可感。后八句忽转激楚之音,恰似琵琶拨弦,由舒缓而骤急。"此评道出了诗歌节奏与情感起伏的微妙呼应。

香港中文大学黄坤尧教授特别指出结句之妙:"'叹息复何言'五字作收,似断非断,较之直言愤懑更显沉痛。此等结法,实得《楚辞·九章》'怀沙'之遗韵。"可见诗人将个人际遇提升至千古文人共通的命运咏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