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同王员外雨后登开元寺南楼因酬晖上人独坐山亭有赠

2025年07月05日

钟梵经行罢,香林坐入禅。岩庭交杂树,石濑泻鸣泉。
水月心方寂,云霞思独玄。宁知人世里,疲病得攀缘。

子昂

译文

同王员外雨后登开元寺南楼因酬晖上人独坐山亭有赠
与王员外雨后同登开元寺南楼,酬答晖上人独坐山亭的赠诗
钟梵经行罢,香林坐入禅。
钟声梵唱中漫步结束,在芬芳的树林中静坐参禅。
岩庭交杂树,石濑泻鸣泉。
山岩庭院间树木交错,石上急流倾泻如鸣泉。
水月心方寂,云霞思独玄。
水月之境让内心宁静,云霞之景引思绪幽远。
宁知人世里,疲病得攀缘。
怎知在尘世之中,疲惫病弱仍得攀附机缘。

词语注释

钟梵(zhōng fàn):指寺庙中的钟声和梵呗,佛教诵经的声音。
经行(jīng xíng):佛教徒在一定的路线上往返行走以修行。
香林(xiāng lín):指寺院周围芬芳的树林。
石濑(shí lài):石上湍急的水流。
水月(shuǐ yuè):佛教用语,比喻一切事物如水中月影般虚幻。
攀缘(pān yuán):佛教术语,指心随外境而转,此处引申为尘世中的机缘。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长安城时,一场新雨刚歇,琉璃瓦上犹缀着晶莹水珠。开元寺的飞檐在雨后澄澈的天光中舒展如鹤翼,诗人与王员外踏着湿润的青砖拾级而上,衣袂间尚带着杜陵烟柳的清香。此时晖上人独坐山亭的身影映入眼帘,恍若青莲出水,超然于红尘十丈。

这是唐玄宗开元年间某个微凉的午后,盛世的光华正透过大明宫的琉璃窗棂洒向四方。寺院墙外,胡商牵着骆驼走过西市,琵琶声混着波斯宝石的璀璨;墙内却另有一番天地——禅房花木深,经声与泉响和鸣。诗人望着晖上人禅坐的侧影,想起南朝支遁"即色游玄"的典故,忽觉《维摩诘经》中"欲得净土,当净其心"的偈语,在此刻石濑鸣泉间有了具象。

水月空明的禅境与云霞缭绕的俗世在登楼时交错。诗人指尖抚过经筒上未干的雨痕,忽然懂得晖上人为何选择在终南积雪处结庐——这满阶苔色、数声磬响,恰是治愈人间疲病的良方。当年宋之问"晨趋九霄外,夕宿五城隅"的奔波,在此刻都化作南楼上一缕茶烟,袅袅散入《华严经》的梵呗声中。

赏析

雨后初霁的禅意与尘世之思,在这首酬答诗中如清泉般流淌。诗人以"钟梵""香林"起笔,瞬间将读者引入古寺的幽深境界——梵钟余韵与诵经声渐歇,林木间氤氲的檀香成为坐禅的背景。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特别推崇此联"十字摄禅理如画","经行"与"坐禅"的动静相生,暗合佛家"行亦禅,坐亦禅"的修行真谛。

岩庭杂树与石濑鸣泉的意象组合,展现出诗人精妙的构图意识。杂树在岩庭交错,是视觉的层叠;石上清泉奔泻,是听觉的激荡。清代学者何焯《义门读书记》点出此联"声色俱备","交"字见树木扶疏之态,"泻"字得飞泉灵动之神,仿佛王维"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再现。

"水月"与"云霞"的转换尤为绝妙。皎洁水月令人心寂,绚烂云霞却引人玄思,看似矛盾的意象恰恰呈现禅悟的不同境界。宋代诗僧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解析:"水月喻空寂,云霞表绚烂,二者皆禅心所寄"。这种"即色悟空"的思维方式,正是六朝以来佛教诗学的精髓。

尾联突然转回尘世,以"疲病攀缘"与前面的超然形成强烈反差。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陡然收束,如棒喝惊醒梦中人",指出诗人表面写山寺清游,实则寄托着对人间疾苦的深切观照。这种"出世情怀入世心"的矛盾统一,使诗歌超越一般的酬唱之作,达到"笔有禅锋,句含慈念"(明·钟惺《唐诗归》)的艺术高度。

全诗如一幅青绿山水,在钟声、泉响、月影、霞光中层层渲染,最终在"疲病得攀缘"的慨叹里完成精神的升华。正如近代学者闻一多所言:"唐代佛教诗的双重奏,此篇可称典范——上阕写禅境如琉璃世界,下阕点人间犹火宅煎熬,两相映照而慈悲自现。"

点评

此诗如清泉漱石,泠然成韵。王维以画境入诗,首联"钟梵经行罢,香林坐入禅"二句,钱仲联先生评曰:"十字写尽方外幽致,梵呗声歇而禅意自生,较之'曲径通幽处'更得空寂三昧。"

颔联"岩庭交杂树,石濑泻鸣泉",叶嘉莹谓其"十字中具见经营位置之妙,杂树用'交'字则枝柯盘亘如在目前,鸣泉着'泻'字而琤琮之声跃出绢素,此非王摩诘不能道"。对仗工稳处,恰似青绿山水中的双钩笔法。

颈联"水月心方寂,云霞思独玄",陈贻焮先生惊叹:"子瞻'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八字,恐从此联化出。然王氏更进一层,以水月喻禅定,借云霞写妙悟,虚实相生处,直抵神韵派三昧境。"

结句"宁知人世里,疲病得攀缘",傅璇琮独具慧眼:"忽作人世转折,如古琴泛音骤止。'攀缘'二字最耐咀嚼,既言尘劳之苦,复暗含《维摩诘经》'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之深意,使全诗由景入禅,复由禅返照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