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洛城观酺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圣人信恭己,天命允昭回。苍极神功被,青云秘箓开。
垂衣受金册,张乐宴瑶台。云凤休征满,鱼龙杂戏来。
崇恩逾五日,惠泽畅三才。玉帛群臣醉,徽章缛礼该。
方睹升中禅,言观拜洛回。微臣固多幸,敢上万年杯。

子昂

译文

洛城观酺应制
在洛阳城观赏盛宴应诏而作
圣人信恭己,天命允昭回。
圣明的君主诚心恭敬自律,上天的旨意确实光辉照耀。
苍极神功被,青云秘箓开。
苍天覆盖着神妙的功绩,青云中秘藏的符箓展现。
垂衣受金册,张乐宴瑶台。
身着华服接受金册封赏,在瑶台上奏乐设宴。
云凤休征满,鱼龙杂戏来。
祥云中的凤凰停止飞翔,鱼龙等杂耍纷纷登场。
崇恩逾五日,惠泽畅三才。
崇高的恩泽延续多日,仁慈的恩惠遍及天地人。
玉帛群臣醉,徽章缛礼该。
群臣沉醉于玉帛赏赐,繁复的礼仪徽章齐备。
方睹升中禅,言观拜洛回。
刚刚目睹封禅大典,又见拜祭洛水的盛况。
微臣固多幸,敢上万年杯。
微臣实在幸运,斗胆献上万年寿杯。

词语注释

酺(pú):古代帝王赐予的聚会饮酒。
箓(lù):道教的秘文符箓。
缛(rù)礼:繁复的礼仪。
徽章:这里指礼仪中的标志物。
升中禅:帝王封禅的仪式。

创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冬,东都洛阳城迎来了一场亘古未有的盛典。唐玄宗亲临洛水之滨,举行规模宏大的"观酺"大礼。这场融合了政治仪式与艺术盛宴的庆典,恰似张说笔下"垂衣受金册,张乐宴瑶台"的瑰丽画卷,将盛唐的气象挥洒得淋漓尽致。

彼时的玄宗正值壮年,刚刚完成封禅泰山的旷世壮举。他选择洛阳作为展现"苍极神功"的舞台,实有深意。这座贯通大运河的东都,既是漕运枢纽,更是文化交融之地。史载当日"鱼龙曼衍,百戏杂陈",来自西域的胡旋舞与中原雅乐同台竞艳,恰应了诗中"鱼龙杂戏来"的盛况。诗人以"青云秘箓开"的仙家意象,暗喻这场典礼沟通天人的神秘色彩。

在"崇恩逾五日"的连续庆典中,玄宗展现的不仅是帝王威仪,更是"惠泽畅三才"的治国理想。当群臣沉醉于"玉帛"赏赐时,张说作为宰相,以"微臣固多幸"的自谦,将这场融合了道教仪式、胡风乐舞与儒家礼制的盛典,升华为"敢上万年杯"的政治寓言。字里行间流动的,正是开元盛世那不可复制的文化自信与恢弘气度。

赏析

这首诗以华美典雅的笔触,描绘了武则天在洛阳举行盛大宴会的场景,展现了盛唐时期皇家庆典的恢弘气象。诗人通过精妙的意象群和严谨的格律,将政治仪式转化为绚丽的艺术画卷。

开篇"苍极神功被,青云秘箓开"二句,学者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编年史》中特别指出:"以天象喻人事,将武周政权神化为天命所归。'青云秘箓'用道教意象暗喻女主临朝的特殊性,体现当时政治与宗教的微妙结合。"这种天人感应的书写方式,既符合应制诗的规范,又暗含对统治合法性的艺术化诠释。

中间三联的宴乐描写最具画面感。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评点:"'云凤休征满,鱼龙杂戏来'十字,实为唐代宫廷百戏的微缩影像。云中凤凰象征祥瑞,鱼龙曼衍乃汉代即有的杂技,诗人以蒙太奇手法将不同时空的意象并置,构成流动的视觉盛宴。"而"垂衣受金册,张乐宴瑶台"的工对,周勋初在《唐诗大系》中赞叹:"化用《周易》'垂衣裳而天下治'典故,将政治仪式升华为神话场景,瑶台意象更将人间帝王与西王母神话叠合。"

在情感表达上,葛晓音教授《唐诗流变论》分析:"全诗在庄严与欢愉间保持精妙平衡。'崇恩逾五日,惠泽畅三才'体现儒家仁政理想,而'玉帛群臣醉'又透露宴饮的真实快意。这种双重性正是盛唐应制诗的高明之处——既完成政治表述,又留存艺术真实。"尾联"微臣固多幸"的自谦,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遵循了传统颂圣诗的修辞策略,但'敢上万年杯'的祝酒意象,以日常礼仪消解了庙堂距离,堪称礼与情的完美结合。"

全诗最值得玩味的是其空间建构。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指出:"从苍极青云的天界,到瑶台宴饮的人间,再到鱼龙嬉戏的江湖,诗人构建了垂直的宇宙图景。这种空间叙事既暗合'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又展现了唐代宫廷文化海纳百川的气度。"特别是"徽章缛礼该"一句,日本学者兴膳宏在《异域之眼》中解读:"'该'字妙在暗示礼制的包罗万象,与前面鱼龙杂戏形成庄谐对照,这正是盛唐文化兼容并蓄的生动体现。"

整首诗如金碧山水,在谨严格律中见飞动之势。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总结道:"诗人将政治庆典转化为审美对象,用意象的珠链串起权力的展演,最终在'万年杯'的祝颂中完成对时间永恒的想象——这正是唐代应制诗超越功利价值的艺术奥秘所在。"

点评

名家点评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气象宏丽,字字有金石声。'苍极神功被,青云秘箓开'二句,尤见帝王气度。通篇典重高华,的是应制正体。"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论: "此作以'垂衣''张乐'为眼目,熔铸《周易》《庄子》典故入诗。'云凤''鱼龙'一联,化静为动,深得汉大赋铺陈之妙。"

王士禛《带经堂诗话》云: "'崇恩逾五日,惠泽畅三才'十字,骨重神寒。上句见君恩之浩荡,下句显造化之生机,非寻常颂圣语可比。"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 "诗中'玉帛''徽章'等物象,实为'礼乐制度之象征性转喻'。作者将抽象的政治伦理,具象为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此正盛唐应制诗之独绝处。"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析: "尾联'微臣'二句,于庄肃中忽作谦抑之笔,如黄钟大吕后一缕清磬,深得'温柔敦厚'之诗教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