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度荆门望楚

2025年07月05日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子昂

译文

遥遥去巫峡
远远地离开了巫峡
望望下章台
频频回望那章华台
巴国山川尽
巴蜀的山川已到尽头
荆门烟雾开
荆门的云雾正渐渐散开
城分苍野外
城池分隔在苍茫的郊野
树断白云隈
树林隐没在白云深处
今日狂歌客
今日我这放声高歌的游子
谁知入楚来
谁能想到竟来到了楚地

词语注释

巫峡(wū xiá):长江三峡之一,位于重庆与湖北交界处
章台(zhāng tái):战国时楚国宫殿名,此处代指楚地
隈(wēi):山水弯曲处,角落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中,一叶轻舟缓缓驶离巫峡的层峦叠嶂,诗人陈子昂独立船头,回望逐渐隐入云霭的章台宫阙。这是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二十岁的巴蜀才子初离故土,沿长江东下奔赴长安科考的航程。当巴山蜀水的最后一抹青翠在视野中消逝,荆楚大地的平畴旷野忽然在雾散处展开——这地理的转折,恰似诗人生命的分野。

江流在荆门山劈开一道历史的裂痕,这里曾是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的军事要塞,此刻却化作诗人笔下"城分苍野外"的写意留白。战国时楚顷襄王在此修筑的荆门城堞早已湮灭,唯见野树截断浮云的苍劲线条。子昂或许想起了三十年前祖父陈辩在此参与平定荆楚叛乱的往事,而当年金戈铁马的战场,此刻正被他的诗句重新定义。

"今日狂歌客"的自谓里,藏着初唐士子特有的豪迈与忐忑。这个沿袭了汉代"楚狂接舆"典故的称谓,既是对屈原"狂顾南行"精神的追慕,又暗含对未知仕途的隐忧。当舟楫划过当年楚昭王"望祀荆山"的水域,年轻的诗人不会想到,十二年后他将再次经此贬谪南行,最终在楚地写下"前不见古人"的千古绝唱。此刻的荆门烟树,不过是他用巴蜀方言吟咏出的第一个楚辞音符。

赏析

诗人以行舟的流动视角展开画卷,"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中叠词的运用,如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赞:"'遥遥''望望',连用叠字,见去国惘然之意"。两个"望"字遥相呼应,既写地理位移,又暗含心理距离的延伸。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构成宏大的空间转场。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尽'与'开'的动词对仗,将巴蜀的崇山峻岭化作荆楚平原的浩渺烟波,这种地理意象的突变正是诗人心理震撼的物化表现"。云雾的倏然散开,恰似诗人豁然开朗的心境。

颈联"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以工笔勾勒楚地风光。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评点:"'分'字将城池与荒野的界限具象化,'断'字使林木与云霞产生空间断裂感,这种有意识的构图留白,展现了中国山水画般的意境美学"。白云深处的树影朦胧,正是诗人对未知楚地的诗意想象。

尾联"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突然转入抒情。国学大师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解析:"'狂歌客'的自我指认,暗用《论语》中楚狂接舆典故,将地理行旅升华为文化认同的仪式。'谁知'二字表面疑问,实则是以疏狂姿态宣告精神归属"。这种情感转折,正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所言:"从山水眺望到文化皈依,完成了一次李白式的精神漫游"。

全诗以空间转换为经,以情感演变为纬,在雄浑的山水意象中织入细腻的文化乡愁。学者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总结:"这种将地理叙事与心理叙事完美融合的手法,开创了盛唐山水诗的新境界,在杜审言笔下,连楚地的云雾都带着唐诗特有的青春气息"。

点评

此诗如一幅水墨淋漓的荆楚长卷,陈子昂以"遥遥""望望"叠字起笔,顿生舟行逶迤之态。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十字,囊括千里江山,有吞吐云梦之气概。"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一联尤见匠心。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苍野白云作衬,城池林木皆得画意,此子昂变齐梁绮靡为盛唐气象处。"

尾联"狂歌客"之喻,钱钟书《谈艺录》点出其妙:"乍离蜀地忽入楚天,诗人以楚狂接舆自况,地理之变与精神之狂相激荡,遂成此金石之声。"全诗在空间转换间暗藏心境跃迁,恰如林庚《唐诗综论》所言:"巫峡云烟到荆门旷野,实乃诗人从拘谨走向放达的心灵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