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酬晖上人夏日林泉

2025年07月05日

闻道白云居,窈窕青莲宇。岩泉万丈流,树石千年古。
林卧对轩窗,山阴满庭户。方释尘事劳,从君袭兰杜。

子昂

译文

闻道白云居
听说在那白云深处,
窈窕青莲宇
有座幽静的青莲佛寺。
岩泉万丈流
山岩间的泉水飞泻万丈,
树石千年古
古树与奇石历经千年风雨。
林卧对轩窗
我闲卧林间,正对着轩窗,
山阴满庭户
山影清凉,洒满庭院和门户。
方释尘事劳
此刻才放下尘世的烦劳,
从君袭兰杜
愿随你共赏兰杜的芬芳。

词语注释

窈窕(yǎo tiǎo):幽深、幽静的样子
青莲宇:指佛寺,青莲象征清净
轩窗:长廊或小室的窗户
兰杜:兰草和杜若,均为香草名

创作背景

酬晖上人夏日林泉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此诗当创作于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陈子昂初入仕途未久。其时佛教禅宗正于两京地区蓬勃发展,蜀地高僧晖上人在梓州玄武山(今四川中江)结庐修行,其山林精舍以"青莲宇"著称,成为士大夫阶层慕道参禅的重要场所。

地理特征

诗中"岩泉万丈流"实写蜀地特有的丹霞地貌,玄武山红岩悬瀑的奇观至今犹存。据《元和郡县图志》载,此地"有飞泉百丈,冬夏不竭",与"树石千年古"共同构成巴蜀特有的山水意象,这种时空交错的自然景观成为诗人悟道的媒介。

思想渊源

"方释尘事劳"暗含六朝以来"朝隐"思想的延续。陈子昂此时正任麟台正字,身居庙堂而心慕林泉的态度,与支遁、慧远开创的"仕隐兼修"传统一脉相承。"袭兰杜"之语既用《楚辞》香草意象,又融合了禅宗"拈花微笑"的传法方式,反映初唐时期三教合流的思想特征。

艺术触发

夏日造访的特殊时令赋予诗歌独特意境。蜀中夏季潮湿闷热,而禅林"山阴满庭户"的清凉,与"白云居"的缥缈构成感官对比。这种体感差异恰成为诗人顿悟的契机,将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玄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物质空间体验。

赏析

夏日的林泉在诗人笔下化作一方超然物外的精神净土。青莲宇与白云居的意象组合,构建出佛家空灵澄澈的境界,《唐诗鉴赏辞典》指出"窈窕"二字既描摹建筑精巧,又暗含修行者心境的幽深静谧。岩泉飞瀑与千年树石形成时空对仗,一纵一横间拓展出永恒的禅意空间,学者傅璇琮评此联"以自然之亘古映照人生须臾,顿生皈依之思"。

诗人"林卧对轩窗"的姿势耐人寻味,陶渊明"卧看白云"的闲适与王维"行到水穷处"的禅趣在此交融。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唐代诗歌史》特别激赏"山阴满庭户"的"满"字:"光影的充盈实为心境的投射,暗示诗人正沐浴在佛法智慧之中"。后两句的"尘事劳"与"兰杜"香草形成强烈对比,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解读此为"士大夫精神净化的典型过程——通过亲近自然达到宗教性的超脱"。

全诗如一幅青绿山水手卷徐徐展开,每个意象都是禅机的具象化呈现。台湾学者柯庆明在《唐诗的意境》中强调:"树石泉流的物质永恒性,最终指向的是佛法不朽的精神永恒性,这正是盛唐山水诗独有的哲学深度。"诗人最终选择的"兰杜"香草,既承袭楚辞的君子之喻,又暗合佛典中"旃檀香风"的意象,完成了一次儒释交融的精神漫游。

点评

名家点评

陈子昂此诗,如清泉漱石,泠然成韵。首联"闻道白云居,窈窕青莲宇"二句,钱仲联先生曾评:"'白云''青莲'相对,不独设色明净,更见方外之趣。子昂以道劲之笔,写超逸之思,遂使琳宫梵呗,俱化诗肠。"

颔联"岩泉万丈流,树石千年古",罗宗强先生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特别称赏:"十字写尽林泉胜概。'万丈'状飞瀑悬空之势,'千年'摹古木蟠郁之姿,子昂最擅此等雄浑语,后来李太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等句,未必不受其启发。"

颈联"林卧对轩窗,山阴满庭户",叶嘉莹女士解析道:"'对'字极妙,将人与自然的对话关系点化无痕。子昂此时心境,正如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然较之更多一分初唐特有的清刚之气。"

尾联"方释尘事劳,从君袭兰杜",袁行霈先生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结句用《楚辞》香草意象,却以'袭'字出新。非但写物芳,更喻心洁,子昂将释道思想与屈子情怀熔铸一炉,遂成此清绝之音。"

此诗通体澄澈,如晶瓶贮露。程千帆先生总论云:"唐初诗坛犹带六朝藻绘,子昂独能以玄晖之清丽,合嗣宗之深峻,观此《酬晖上人》可见。后来王孟山水诗,实由此发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