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三年春,陈子昂策马过洛阳,见东都繁华依旧而己身飘零,遂于驿馆中写就此诗。是时诗人方从蜀中出仕,胸怀"白云志"而苦于沉沦下僚,笔底烟霞间尤见初唐士子的精神困顿。
据《陈氏别传》载,其父陈元敬尝任文林郎,然家道中落后子昂不得不以科举求进。诗中"事亲恨未立"之叹,正对应其父病逝守孝期间科举失利之痛。洛阳主人或指当时接待他的东都官员,诗人以"旅客非悠悠"自陈心迹,暗用《诗经·黍离》典,将游宦生涯比作周大夫过故宗庙的苍茫心境。
"方谒明天子"六句,实为对武周政权矛盾态度的折射。子昂早年支持武则天改制,后见酷吏横行而生退意。清宴良筹之想,源自他在麟台正字任上参与编修国史的经历;连城璧、平津侯之喻,则化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与公孙弘典故,展露儒家仕进理想。然最终"海上鸥"的抉择,又分明带着庄周濠梁之趣,这种仕隐矛盾恰是初唐文人典型心态。
诗末"倾侧且沉浮"五字,可与其《感遇》诗"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并观。时值武周晚年政局动荡,诗人预感到张易之兄弟乱政将至,故在洛阳这座见证过无数兴衰的古城里,将时代焦虑注入五言古体,成就了这首融合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