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创作背景
时代风云与诗人际遇
此诗作于武周时期(690-705年),陈子昂时任右拾遗。当时武则天大兴佛教,晖上人房作为长安著名禅修精舍,成为文人雅集之地。李崇嗣将赴蜀地任职,诗人于禅房饯别,在玄谈与离思交织中写下这首充满佛理哲思的送别诗。
佛道交融的思想底色
诗中"四十九变化"暗合《易经》大衍之数,"至人独幽鉴"化用《庄子》典故,而"自超三界乐"则显佛教思想。折射出武周时期"三教论衡"的思想氛围——据《旧唐书》载,武则天曾敕令"释典与《道德经》并重",这种思想融合在诗中形成独特的超脱境界。
宦海浮沉的隐喻书写
"宠辱坐相惊"直指当时酷吏政治的险恶。时值来俊臣等酷吏横行,《资治通鉴》载"朝士人人自危"。陈子昂曾因"逆党"牵连下狱,故诗中"十三死生"非虚言,将个人际遇升华为对无常的哲学观照。
蜀道别情的双重寄托
末句"宁嗟蜀道行"蕴含深意:既指李崇嗣将行蜀道赴任,又暗喻诗人自身处境——陈子昂作为蜀人,此时在朝中颇受排挤。《陈氏别传》记载其"常恐罹谤遭祸",故禅房送别实为借机抒怀,将地理蜀道与人生仕途双重意象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