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

2025年07月05日

四十九变化,一十三死生。翕忽玄黄里,驱驰风雨情。
是非纷妄作,宠辱坐相惊。至人独幽鉴,窈窕随昏明。
咫尺山河道,轩窗日月庭。别离焉足问,悲乐固能并。
我辈何为尔,栖皇犹未平。金台可攀陟,宝界绝将迎。
户牖观天地,阶基上杳冥。自超三界乐,安知万里征。
中国要荒内,人寰宇宙荣。弦望如朝夕,宁嗟蜀道行。

子昂

译文

四十九变化,一十三死生
历经四十九次变化,十三次生死轮回
翕忽玄黄里,驱驰风雨情
在混沌的天地间匆匆穿梭,饱受风雨的洗礼
是非纷妄作,宠辱坐相惊
是非纷扰,虚妄滋生;宠辱得失,令人心惊
至人独幽鉴,窈窕随昏明
圣人独自明察幽微,深邃的智慧随昼夜交替
咫尺山河道,轩窗日月庭
山河近在咫尺,日月映照窗前
别离焉足问,悲乐固能并
何必追问别离,悲欢本就相依
我辈何为尔,栖皇犹未平
我们为何如此,惶惶不安仍未平息
金台可攀陟,宝界绝将迎
金台虽可攀登,宝境却无人相迎
户牖观天地,阶基上杳冥
透过门窗观天地,台阶之上是幽深的苍穹
自超三界乐,安知万里征
超脱三界得快乐,怎知万里征程的艰辛
中国要荒内,人寰宇宙荣
中原虽处荒僻,人间仍有宇宙的荣光
弦望如朝夕,宁嗟蜀道行
月圆月缺如朝夕交替,何必哀叹蜀道艰难

词语注释

翕忽(xī hū): 形容迅速、匆忙的样子
玄黄(xuán huáng): 指天地,玄为天色,黄为地色
窈窕(yǎo tiǎo): 深远、幽深的样子
陟(zhì): 攀登、上升
杳冥(yǎo míng): 幽深高远的天空
弦望(xián wàng): 指月亮的盈亏变化,弦指上弦月或下弦月,指望月(满月)

创作背景

诗词《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创作背景

时代风云与诗人际遇

此诗作于武周时期(690-705年),陈子昂时任右拾遗。当时武则天大兴佛教,晖上人房作为长安著名禅修精舍,成为文人雅集之地。李崇嗣将赴蜀地任职,诗人于禅房饯别,在玄谈与离思交织中写下这首充满佛理哲思的送别诗。

佛道交融的思想底色

诗中"四十九变化"暗合《易经》大衍之数,"至人独幽鉴"化用《庄子》典故,而"自超三界乐"则显佛教思想。折射出武周时期"三教论衡"的思想氛围——据《旧唐书》载,武则天曾敕令"释典与《道德经》并重",这种思想融合在诗中形成独特的超脱境界。

宦海浮沉的隐喻书写

"宠辱坐相惊"直指当时酷吏政治的险恶。时值来俊臣等酷吏横行,《资治通鉴》载"朝士人人自危"。陈子昂曾因"逆党"牵连下狱,故诗中"十三死生"非虚言,将个人际遇升华为对无常的哲学观照。

蜀道别情的双重寄托

末句"宁嗟蜀道行"蕴含深意:既指李崇嗣将行蜀道赴任,又暗喻诗人自身处境——陈子昂作为蜀人,此时在朝中颇受排挤。《陈氏别传》记载其"常恐罹谤遭祸",故禅房送别实为借机抒怀,将地理蜀道与人生仕途双重意象交融。

赏析

赏析

这首诗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深邃的哲思与超脱的禅境。开篇"四十九变化,一十三死生"化用《周易》"大衍之数"与佛教轮回观念,吴汝纶《唐宋诗举要》评此句"以数理入诗,将无常具象为可计算的劫波"。风雨中驱驰的意象,既是人生颠沛的写照,又暗合庄子"御六气之辩"的逍遥,在玄黄混沌中开辟出精神驰骋的疆域。

"至人独幽鉴"六句构筑起双重空间: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指出"轩窗日月庭"将禅房转化为微缩宇宙,窗棂切割出的光晕恰似阴阳昏晓的更迭。诗人以"咫尺"消弭山河远阔,用"阶基"连接尘世与杳冥,这种空间折叠手法在盛唐禅诗中独具一格。别离悲乐在此境中被解构为"固能并"的辩证统一,马茂元《唐诗选》认为此句"得庄子齐物之旨,显禅家不二法门"

"金台""宝界"的宗教意象群形成强烈张力。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赏析"户牖观天地"句:"以有限牖框无限天地,正是华严宗'一即一切'的具现"。诗人将攀陟金台的修行喻为超越三界的旅程,而"万里征"与"蜀道行"的虚实对应,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解读为"将地理险阻转化为心路历程的隐喻"

末联"弦望如朝夕"以月相轮回消解时间焦虑,陈贻焮《唐诗论丛》盛赞此结句"化用《诗经·邶风》'如月之恒'而更具禅理,使蜀道之艰与宇宙韵律达成和解"。全诗在"要荒"与"人寰"的辩证中,最终抵达荣辱不惊的圆融之境,展现盛唐禅诗特有的雄浑与空灵。

点评

此诗如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其气象之宏阔,意蕴之幽远,令人叹服。明代诗论家陆时雍于《诗镜总论》中评曰:"子昂此作,熔裁庄老玄理于诗家意象,'至人独幽鉴'一句,直如青莲出淤泥,显其超拔之志。"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更点出:"'咫尺山河道,轩窗日月庭'十字,纳须弥于芥子,此等笔力非寻常诗家所能及。"

诗中"四十九变化"起笔便见释道交融之妙,清代学者纪晓岚批注《陈拾遗集》时特别激赏:"用《易经·系辞》大衍之数而化入佛家轮回之说,死生翕忽间,已见参透三界之智慧。"近人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则从艺术表现力着眼:"'金台''宝界'之对,不独字面金玉交辉,更在精神层面构筑了尘世与净土的双重镜像。"

末联"弦望如朝夕"尤为历代评家瞩目,宋人刘辰翁《须溪评点》谓之:"以月相盈亏喻人生聚散,将蜀道艰险化入宇宙循环,此等胸襟,真所谓'笔落惊风雨'也。"全诗在时空转换间展现的哲思,恰如王夫之《唐诗评选》所言:"如观三代法物,既见礼器之凝重,复闻黄钟之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