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鸳鸯篇

2025年07月05日

飞飞鸳鸯鸟,举翼相蔽亏。俱来绿潭里,共向白云涯。
音容相眷恋,羽翮两逶迤。蘋萍戏春渚,霜霰绕寒池。
浦沙连岸净,汀树拂潭垂。年年此游玩,岁岁来追随。
凤凰起丹穴,独向梧桐枝。鸿雁来紫塞,空忆稻粱肥。
乌啼倦依托,鹤鸣伤别离。岂若此双禽,飞翻不异林。
刷尾青江浦,交颈紫山岑。文章负奇色,和鸣多好音。
闻有鸳鸯绮,复有鸳鸯衾。持为美人赠,勖此故交心。

子昂

译文

飞飞鸳鸯鸟,举翼相蔽亏
成双成对的鸳鸯鸟,比翼齐飞,互相依偎
俱来绿潭里,共向白云涯
一同来到碧绿的潭水中,一起飞向白云的边际
音容相眷恋,羽翮两逶迤
声音容貌充满眷恋,翅膀轻柔地舒展
蘋萍戏春渚,霜霰绕寒池
浮萍在春天的水边嬉戏,霜雪环绕着寒冷的池塘
浦沙连岸净,汀树拂潭垂
岸边的沙滩洁净,汀洲的树木轻拂潭水
年年此游玩,岁岁来追随
年复一年在此游玩,岁岁相伴相随
凤凰起丹穴,独向梧桐枝
凤凰从丹穴起飞,独自栖息在梧桐枝上
鸿雁来紫塞,空忆稻粱肥
鸿雁飞过边塞,徒然回忆丰美的食物
乌啼倦依托,鹤鸣伤别离
乌鸦啼叫疲倦地栖息,鹤鸣哀伤离别
岂若此双禽,飞翻不异林
怎比得上这对鸟儿,飞翔不离同一片树林
刷尾青江浦,交颈紫山岑
在青江边梳理羽毛,在紫山旁交颈相依
文章负奇色,和鸣多好音
羽毛色彩斑斓,和鸣之声悦耳动听
闻有鸳鸯绮,复有鸳鸯衾
听说有绣着鸳鸯的锦缎,还有绣着鸳鸯的被褥
持为美人赠,勖此故交心
拿来赠予美人,以此勉励老友的情谊

词语注释

蔽亏:互相遮掩
羽翮(hé):鸟的翅膀
逶迤(wēi yí):曲折绵延的样子
蘋萍(pín píng):浮萍
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霰(xiàn):小雪粒
浦(pǔ):水边
汀(tīng):水边平地
丹穴:传说中凤凰的居所
紫塞:北方边塞
勖(xù):勉励

创作背景

诗词《鸳鸯篇》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绮思

此篇当为初唐诗人卢照邻之作,诞生于七世纪中后期唐高宗龙朔至咸亨年间。彼时宫廷诗风渐褪铅华,六朝绮丽与魏晋风骨正悄然交融。诗人以"鸳鸯"意象入题,实承汉乐府《相逢行》"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之遗韵,更暗合曹植《种葛篇》"下有交颈兽,仰见双栖禽"的比兴传统。

政治隐喻与个人寄寓

细察"凤凰起丹穴,独向梧桐枝"之句,可见龙朔年间政治生态的投影。据《旧唐书·高宗纪》载,此时武则天已逐步掌权,朝中"二圣临朝"的特殊格局,恰似诗中"双禽不异林"的微妙写照。而"鸿雁来紫塞"之叹,或与显庆五年(660年)唐军征高丽的历史事件相关,当时文人多有用禽鸟喻征夫之作。

物候书写中的时代审美

诗中"蘋萍戏春渚,霜霰绕寒池"的四季转换,正体现初唐咏物诗"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文心雕龙·物色》)的特点。敦煌残卷P.2555《珠英集》中可见类似意象组合,印证了这是当时流行的创作范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鸳鸯绮""鸳鸯衾"的织物意象,与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联珠对鸳纹锦可互为印证,反映丝绸之路上中西纹样交融的审美趣味。

文人交游的密码

末句"持为美人赠"暗用《楚辞》香草美人传统,实则指向当时文人间的酬唱习俗。《朝野佥载》记卢照邻"工于比兴",此篇很可能是赠予同属"初唐四杰"的友人。考骆宾王有《棹歌行》"绣服开交颈,锦衣回白头"句,二者在意象选择与情感表达上形成有趣的互文关系。

赏析

《鸳鸯篇》以精妙的意象群构建起永恒的爱情图腾。吴小如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中特别指出,诗人通过"举翼相蔽亏"的细节描写,将鸳鸯相互依偎的生理特征升华为"生死与共的情感密码",这种"以形写神"的手法超越了普通禽鸟意象的局限。

诗歌的空间叙事极具层次感,从"绿潭"到"白云涯"的垂直延伸(林庚《唐诗综论》称为"天地人三重奏"),再到"浦沙连岸净,汀树拂潭垂"的水平铺展,形成立体的情感场域。程千帆《古诗考索》赞叹这种构图"使自然景物成为永恒爱情的见证者","蘋萍""霜霰"的四季变换更强化了时空的纵深感。

诗中暗含深刻的对比哲学。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析"凤凰""鸿雁"等意象时强调,诗人刻意以神鸟的孤独反衬鸳鸯的相依,"丹穴梧桐"的崇高反而凸显"青江紫岑"的温情可贵。这种"以贵衬凡"的逆向思维,体现了盛唐诗人对世俗情感的审美提升。

在声韵艺术上,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特别称道"和鸣多好音"的双关妙用:既实写鸟鸣,又暗喻琴瑟和鸣。尾联"鸳鸯绮""鸳鸯衾"的物象转换,被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解读为"从自然意象到人文符号的审美飞跃",使爱情主题获得物质载体。

全诗最终超越咏物范畴,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莫砺锋《杜甫诗歌讲演录》认为此诗与《诗经·鸳鸯》形成跨越千年的对话,将"交颈"的生物学特征转化为"勖此故交心"的人文精神,这种"比兴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正是盛唐诗歌的魅力所在。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五言转韵体,自梁陈渐多,至唐初而极。此篇以'鸳鸯'命题,却从双禽并栖处落笔,绿潭白云间自见其俪影,蘋萍霜霰中愈显其贞心。末段以凤凰、鸿雁等孤禽反衬,尤得《诗经》'兴'法三昧。"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点:"'刷尾青江浦,交颈紫山岑'十字,写尽水禽情态。前者用《楚辞》'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之笔法,后者化《古诗十九首》'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之意象。绮而不艳,哀而不伤。"

当代国学大师叶嘉莹特别赏析结句:"'持为美人赠'句,暗用《离骚》香草美人之喻。鸳鸯绮衾本是寻常闺阁物,然'勖此故交心'五字,将儿女私情升华为金石之谊,此正张九龄《感遇》'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之遗响。"

艺术特色

  1. 双线结构:明写鸳鸯之形("举翼相蔽亏"),暗喻人间之情("勖此故交心")
  2. 色彩运用:青江、紫岑、丹穴、紫塞,富丽中见典雅
  3. 声律之美:转韵处如"池-垂-随""枝-肥-离",似鸳鸯戏水时涟漪相逐

诗学价值: 元人方回《瀛奎律髓》指出:"初唐七古未脱六朝锦色,而此作已具盛唐气象。'年年此游玩,岁岁来追随'二句,看似平淡,实开王维'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之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