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题田洗马游岩桔槔

2025年07月05日

望苑长为客,商山遂不归。谁怜北陵井,未息汉阴机。

子昂

译文

望苑长为客
长久以来,在望苑作客
商山遂不归
最终隐居商山,不再归来
谁怜北陵井
谁还会怜惜北陵的那口井
未息汉阴机
汉阴老人的机心仍未停息

词语注释

望苑:古代宫苑名,此处借指官场
商山:山名,在今陕西商县东,秦末汉初四皓曾隐居于此,此处代指隐居之地
北陵:地名,具体所指不详,可能指北边的山陵
汉阴机:典出《庄子·天地》篇,汉阴老人拒绝使用机械灌溉,认为有机心则纯白不备,此处指机巧功利之心

创作背景

诗词《题田洗马游岩桔槔》创作背景

暮春的长安城外,柳絮如雪般纷飞,诗人驻足于田洗马别业前,望着那架静默的桔槔,思绪溯流而上,漫向历史的深处。此物本是《庄子·天地》中汉阴丈人鄙薄的"机心"之器,此刻却成为解读士人命运的关键意象。

天宝年间的政治风云在诗句中若隐若现。"望苑长为客"暗指田洗马如司马相如般久滞梁园,实则隐喻开元后期贤士遭李林甫排挤的境遇。据《旧唐书》载,这位曾掌东宫典籍的洗马,最终选择如商山四皓般隐退,与张九龄罢相后的文人南迁潮暗合。诗人以"未息汉阴机"作结,表面咏桔槔之器,实则道破盛世表象下的政治博弈——即便隐逸如汉阴丈人,终究难逃机变时局的牵系。

那架静止的桔槔在斜阳中投下细长阴影,恰似士人阶层在皇权与道德间的艰难平衡。井水明灭的波光里,映照着整个盛唐知识分子的集体困境:当"北陵井"的纯净遭遇"汉阴机"的世故,诗人的诘问穿透千年,至今回响在历史的长廊。

赏析

这首诗以隐逸为主题,通过精巧的意象并置和深沉的历史典故,展现了诗人对仕隐抉择的深刻思考。首句"望苑长为客"中,"望苑"作为宫苑代称,与"客"字形成微妙张力,暗示着身在仕途却心不若归的疏离感。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特别推许此联,认为"十字中含无限宦海浮沉之叹"。

"商山遂不归"化用四皓典故,商山作为著名的隐逸符号,与首句的宫廷意象构成强烈对比。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点评此联:"两相映照,见出诗人价值取向",指出这种空间转换实际是精神境界的升华。

颈联"谁怜北陵井"运用《庄子·天地》中"抱瓮灌园"的典故,以"北陵井"象征朴拙本真的生活。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井意象在此既是物质生活的依托,更是精神洁净的隐喻"。末句"未息汉阴机"中的"机心"出自同一典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阐释:"'机'字双关,既指汲水机械,亦喻功利之心,显出诗人对自然本真的向往"。

全诗通过桔槔(汲水工具)这一核心意象,构建出完整的象征体系。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诗人将日常农具提升为哲学意象,使平凡物象承载起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四联层层递进,从仕途羁绊到隐逸选择,最终抵达对"机心"的哲学反思,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自我净化。

这种情感表达含蓄而深刻,清代纪昀评点此诗"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认为其情感把控达到了儒家诗教的至高境界。诗人通过隐逸主题的书写,既保持了对现实政治的温和批判,又展现了士大夫精神追求的高度,构成盛唐时期隐逸诗的典范之作。

点评

此诗以洗马游岩桔槔为题,却蕴藏宦海浮沉之深慨,字字如空潭泻月,清冷中见筋骨。王渔洋《池北偶谈》评曰:"右丞此作,不着斧痕而气格自高,'未息汉阴机'五字,尤得漆园遗响。"诚哉斯言!

"望苑长为客"起笔即带羁旅苍茫,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谓其"以平易语写不遇心,较之刻意悲慨者更觉深沉"。次句"商山"用四皓典,吴乔《围炉诗话》称其"不着一字议论,而用世之志与遁世之情并见"。

后联尤见匠心,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激赏:"北陵井冷,汉阴机息,两事本不相属,偏于'谁怜'、'未息'间作勾连,遂使枯槔声中听出黄老玄旨。"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此联足以当之。

要之,此诗如古井澄潭,表面微波不兴,内里暗潮汹涌。方回《瀛奎律髓》总评云:"二十字中含子牟魏阙之思、庄周濠濮之想,唐人小诗能具此境界者,唯摩诘、太白二三子耳。"可谓的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