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

2025年07月05日

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静。
禅居感物变,独坐开轩屏。
风泉夜声杂,月露宵光冷。
多谢忘机人,尘忧未能整。

子昂

译文

皎皎白林秋
皎洁的白色树林映照着秋色
微微翠山静
青翠的山峦静谧而安详
禅居感物变
禅居之中,感受到万物的变迁
独坐开轩屏
独自静坐,推开轩窗,放下屏风
风泉夜声杂
夜风中泉水声与风声交织
月露宵光冷
月光和露水在夜晚显得清冷
多谢忘机人
深深感谢那忘却机心的友人
尘忧未能整
尘世的烦忧却仍未能排解

词语注释

皎皎(jiǎo jiǎo):形容洁白明亮的样子
禅居(chán jū):僧人修行居住的地方
轩屏(xuān píng):轩窗和屏风
忘机(wàng jī):忘却世俗的机巧之心,形容淡泊宁静

创作背景

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创作背景

暮色四合的长安郊外,秋风将终南山的枫叶染成赭色。陈子昂一袭青衫独坐山亭,石案上《维摩诘经》的墨香与桂子清芬交织。这位以《感遇》诗震动文坛的年轻诗人,此刻正经历着人生中最为微妙的转折——武周代唐的鼎革之际,昔日"麟台正字"的仕途抱负,在政治漩涡中渐次冷却。

晖上人的禅院钟声自谷底传来,惊起白林间栖宿的寒鸦。子昂想起三年前(684年)在洛阳初遇这位高僧时,对方以"月露宵光"喻指无常的机锋。此刻山亭石壁上还留着去年张说题诗的木炭痕迹,而曾经同游的卢藏用已应诏入仕。政治风云变幻中,这座终南山亭成了文人群体心灵栖息的象征,正如陶渊明的东篱、王维的辋川。

夜露渐浓时,子昂注意到经卷旁晖上人托童子送来的素笺——"风泉各一壑,云月共千山"的联句。这让他想起宋之问在《蓝田山庄》中"晨趋紫禁中,夜待金门诏"的躁进,与王绩《野望》里"相顾无相识"的孤绝。忽然了悟:这秋夜山亭的"忘机"之邀,原是晖上人对自己的慈悲点化。诗人以指蘸墨,在石壁上写下"尘忧未能整"的结句时,月光正将他的身影与贞观年间某位隐士的题刻重叠在一起。

赏析

秋夜的禅意总是深邃而澄澈的。当皎洁的月光浸染层林,远山在微光中凝成一片青翠的静默,诗人独坐山亭,与天地共呼吸的瞬间,便成就了这首空灵超逸的禅诗。

"皎皎白林秋"开篇即以光与色的交响勾勒出视觉的纯粹。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白林'非实写林木之色,而是月光涤荡下的心灵映像,秋气与月华共同洗炼出的透明感。"这种澄明与后句"翠山静"的青绿形成冷暖交融的意境,仿佛北宋画家郭熙《林泉高致》中"秋山明净而如妆"的画卷。

禅者的居所总在动静之间。颔联"禅居感物变"暗含《金刚经》"诸行无常"的哲思,而"独坐开轩屏"的动作,被清代学者纪昀评为"以肉身之静观照万象之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轩窗开合之际,既是物理空间的联通,更是精神世界的洞开。

颈联的听觉体验尤为精妙。"风泉夜声杂"中"杂"字并非嘈杂,而是禅宗所谓"万籁俱寂时,方闻天籁"的层次感。台湾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谈诗》中分析:"风声与泉响的叠加,恰似《楞严经》中'闻所闻尽'的修行境界。"而"月露宵光冷"的触觉转化,则令人想起王维"空翠湿人衣"的通感手法,寒光在此既是温度,更是心绪。

尾联的"忘机人"意象直指禅宗本源。《五灯会元》载赵州和尚"心如枯木,机断丝忘"的典故,正与此呼应。诗人所说的"尘忧未整",在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看来:"非不能整,实不必整——在超越二元对立的禅境中,尘忧与清净本是一体。"这种"不断烦恼而入涅槃"的境界,使全诗在清冷中透出温暖的生机。

全诗如一幅水墨淡彩的秋夜禅坐图,月光、山色、风泉、露气等意象经心灵提纯后,皆成"即色游玄"的禅机。正如日本学者入谷仙介在《王维研究》中所言:"唐代禅诗的最高妙处,正在于将物理现象转化为精神符号时那种不落痕迹的天然。"诗人最终抵达的,是比忘机更深的境地——在万象纷纭中,照见本心的如如不动。

点评

此诗如清泉漱玉,字字皆含秋意。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赞曰:"陈子昂以禅理入诗,而气象不枯。'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静'十字,写尽空山夜境,较之王孟,别有一种孤迥之致。"

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风泉夜声杂,月露宵光冷',十字中见声色,见温度,更见禅心。子昂此作,实开王维辋川一派先声。"

近人高步瀛于《唐宋诗举要》中尤为激赏尾联:"'多谢忘机人'句,将前六句清冷意境忽然注入温暖人情。尘忧未整而机心已忘,此等转折,非具大慈悲心不能道出。"

诗中"皎皎""微微"的叠字运用,被清代学者纪昀比作"秋夜梵呗,音节清远";而"风泉月露"一联,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认为"可视作盛唐山水诗从形似转向神似的关键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