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创作背景
暮色四合的长安郊外,秋风将终南山的枫叶染成赭色。陈子昂一袭青衫独坐山亭,石案上《维摩诘经》的墨香与桂子清芬交织。这位以《感遇》诗震动文坛的年轻诗人,此刻正经历着人生中最为微妙的转折——武周代唐的鼎革之际,昔日"麟台正字"的仕途抱负,在政治漩涡中渐次冷却。
晖上人的禅院钟声自谷底传来,惊起白林间栖宿的寒鸦。子昂想起三年前(684年)在洛阳初遇这位高僧时,对方以"月露宵光"喻指无常的机锋。此刻山亭石壁上还留着去年张说题诗的木炭痕迹,而曾经同游的卢藏用已应诏入仕。政治风云变幻中,这座终南山亭成了文人群体心灵栖息的象征,正如陶渊明的东篱、王维的辋川。
夜露渐浓时,子昂注意到经卷旁晖上人托童子送来的素笺——"风泉各一壑,云月共千山"的联句。这让他想起宋之问在《蓝田山庄》中"晨趋紫禁中,夜待金门诏"的躁进,与王绩《野望》里"相顾无相识"的孤绝。忽然了悟:这秋夜山亭的"忘机"之邀,原是晖上人对自己的慈悲点化。诗人以指蘸墨,在石壁上写下"尘忧未能整"的结句时,月光正将他的身影与贞观年间某位隐士的题刻重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