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朔风卷起边塞的黄沙,开元盛世的旌旗在燕然山麓猎猎作响。陈子昂执笔凝望长安城外的灞桥烟柳,为挚友魏大写下这首气贯长虹的送别诗时,大唐正经历着由"和亲"到"征伐"的战略转变。
历史经纬
- 匈奴意象:诗人以"匈奴犹未灭"起笔,实指当时屡犯边境的突厥、契丹等部族。据《旧唐书·突厥传》载,开元三年(715年)突厥默啜可汗进犯河西,朝廷命薛讷等将领出征。
- 魏绛典故:借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绛"和戎"之典,既暗合友人姓氏,又反衬出当世需以武力靖边的时局。这与张说《幽州论戎事表》中"和亲无益,不如严备"的奏议形成诗史互证。
- 六郡雄风:汉代陇西、天水等六郡多出良家子从军,班固《汉书·地理志》称"烈士武臣,多出凉州"。陈子昂以此激励友人继承汉代卫青、霍去病的边功传统。
地理意象
诗中"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勾勒出壮阔的军事防线:
- 雁门关:如巨阙横亘代州之北,《元和郡县志》载其"两山对峙,雁度其间"
- 飞狐陉:太行八陉之一,《水经注》称"峭壑阴森,幽径百盘"
- 云中郡:秦汉故地,唐时仍为河东道军事重镇
诗人襟怀
末联"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暗含双重寄托:
- 化用班固《封燕然山铭》典故,期许友人立下不世军功
- 透露出初盛唐之交文人"功名只向马上取"的时代精神,与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呐喊遥相呼应
灞桥的柳色渐渐模糊在暮霭中,诗人将笔锋从个人离愁转向家国情怀。这首五律既延续了魏晋以来"骨气端翔"的边塞诗传统,又展现出唐人特有的雄浑气象,成为盛唐之音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