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居延海树闻莺同作

2025年07月05日

边地无芳树,莺声忽听新。间关如有意,愁绝若怀人。
明妃失汉宠,蔡女没胡尘。坐闻应落泪,况忆故园春。

子昂

译文

居延海树闻莺同作
在居延海边的树上聆听黄莺啼鸣,有感而作
边地无芳树,莺声忽听新
边塞之地难觅芬芳花树,忽然听到黄莺的啼声倍感新鲜
间关如有意,愁绝若怀人
莺声婉转似含情意,愁绪满怀仿佛在思念故人
明妃失汉宠,蔡女没胡尘
像王昭君失去汉皇恩宠,蔡文姬沦落胡地沙尘
坐闻应落泪,况忆故园春
静坐聆听不禁潸然泪下,更何况想起故乡的春天

词语注释

居延海:古代湖泊名,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
间关(jiān guān):拟声词,形容鸟鸣婉转
明妃:指王昭君,汉元帝宫女王嫱
蔡女:指蔡文姬,东汉才女蔡琰
胡尘:胡地的风尘,代指塞外异族之地

创作背景

在盛唐与吐蕃战事频仍的天宝年间,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途经居延海时写下这首《闻莺》。彼时河西走廊烽燧未息,诗人驻足在这片"黄沙碛里本无春"的边塞,忽闻莺啼破空而来,恍若江南故国的温柔召唤。

史载居延海为汉唐屯兵要地,霍去病曾在此饮马,班超在此望过归雁。当诗人听见这不合时宜的莺声,思绪倏忽穿越六百年——明妃琵琶上的幽怨,文姬胡笳中的哀鸣,都在西域的风沙里若隐若现。安西都护府的戍卒们,想必也常在驼铃声中,将陇头的梅枝望作故乡的春色。

那莺声"间关"如敦煌壁画里反弹的琵琶,在玉门关外的荒芜中,划开一道通往长安的裂缝。诗人以边地无春的实景与莺声报春的虚境相激荡,让汉代两位传奇女子的命运,与盛唐戍边将士的乡愁,在西北的星空下完成跨越时空的共鸣。这恰是盛唐边塞诗独有的气象——最苍凉的戈壁,总能生长出最动人的诗行。

赏析

这首诗以边塞罕见的莺啼声为切入点,构建了一幅听觉与心灵共振的边塞画卷。开篇"边地无芳树"的荒凉与"莺声忽听新"的惊喜形成强烈反差,正如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评:"以'无'衬'有',顿觉天籁入耳,孤绝处偏生妩媚"。

"间关如有意,愁绝若怀人"二句,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其"化鸟语为人语,物我交感之妙"。莺声的婉转(间关)被赋予人性化的"有意",而戍卒的愁思则投射为"怀人"的具象,形成双向的情感投射。这种移情手法,正如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分析的:"声音成为记忆的触发器,在荒芜中重建了心灵的故园"。

后四句用典如盐入水,明妃、蔡琰的典故被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称为"双镜互照":"戍卒闻莺之泪与胡姬望乡之悲,古今同此一慨"。特别是"坐闻应落泪"的"坐"字,仇兆鳌《杜诗详注》特别指出:"此字最重,谓不由人不起故园之思"。末句"况忆故园春"以递进式抒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解读为:"由听觉(闻)到记忆(忆),由物理时空到心理时空的完美跃迁"。

全诗情感脉络如清人黄生《杜诗说》所析:"始而喜,继而悲,终而涕泪——闻莺三态,实乃思乡三部曲"。在艺术表现上,正如莫砺锋在《杜甫诗歌讲演录》中所说:"将边塞诗的壮阔与闺怨诗的婉约熔于一炉,在盛唐边塞诗中开辟出以微见著的新境界"。

点评

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唐诗镜》中评此诗曰:"五言绝调,字字含情。'间关如有意,愁绝若怀人'十字,已说尽边塞闻莺百种凄凉。子寿(张九龄)此作,不独以景写情,更以声摄魂,莺啼破寂,直是啼血。"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击节称赏:"'明妃''蔡女'一联,将个人羁旅之悲翻作千年青冢之叹。寻常莺啼,到曲江公笔下,便成古今离人共同的心弦震颤。结句'况忆'二字尤妙,如见诗人掷笔掩面之态。"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析其妙处:"前四句如工笔小品,绘塞外闻莺之异;后四句忽作泼墨山水,洒历史涕泪之同。'坐闻应落泪'五字,乃全诗点睛之笔,使寻常鸟鸣顿成文化乡愁的集体记忆。张曲江以宰相气度写边塞诗,终不作穷塞主语,此其所以为盛唐正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