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白帝城怀古

日落沧江晚,停桡问土风。
城临巴子国,台没汉王宫。
荒服仍周甸,深山尚禹功。
岩悬青壁断,地险碧流通。
古木生云际,归帆出雾中。
川途去无限,客思坐何穷。

子昂

译文

日落沧江晚
夕阳西下,沧江暮色渐浓
停桡问土风
停下船桨,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
城临巴子国
白帝城俯瞰着古老的巴子国
台没汉王宫
楼台湮没在昔日的汉王宫中
荒服仍周甸
边远之地仍保留着周朝的遗迹
深山尚禹功
深山中还铭记着大禹治水的功绩
岩悬青壁断
陡峭的岩壁如被刀削斧劈
地险碧流通
险要的地势间碧绿的江水奔流
古木生云际
参天古木高耸入云
归帆出雾中
归来的帆船从雾霭中隐约显现
川途去无限
江河远去,路途漫漫无尽头
客思坐何穷
旅人的愁思啊,为何这般无穷无尽

词语注释

沧江(cāng jiāng):青绿色的江水,这里指长江
桡(ráo):船桨
巴子国:古代巴国,周代诸侯国
荒服:古代指离王都极远的边远地区
周甸:周朝时期的郊外之地
禹功:指大禹治水的功绩

创作背景

暮色浸染长江时,一叶孤舟悄然泊岸。诗人陈子昂立于白帝城头,衣袂翻飞间,历史的烟尘扑面而来——此处曾是巴子国故地,汉王宫阙的残垣隐没在苍茫暮色中,仿佛还能听见刘备托孤时的叹息。

周天子"荒服"之制在此留下文明的印记,大禹治水的传说仍在群山中回荡。峭壁如削,截断青云;险峡奔流,吞吐日月。古木虬枝刺破云霭,归帆影影绰绰自雾中浮现,恰似那些湮没在夔门烽烟里的三国往事。

子昂抚摸着斑驳的城墙,指尖划过秦汉的砖石。永昌元年(689年)的秋风里,这位初唐诗人以地理为经,以历史为纬,将巴蜀大地的险峻与沧桑织进诗句。当客愁随着江水无尽延伸,他听见了时间的回响——在这座连接巴楚、见证兴废的千年雄关,每个石缝里都藏着半部华夏史诗。

赏析

暮色中的白帝城被诗人以"日落沧江晚"的笔触点染,落日余晖与苍茫江水构成时空交错的舞台。陈伯海在《唐诗汇评》中指出,此句"以简淡之笔勾勒出雄浑的时空背景","沧江"意象既实指长江,又暗含历史长河的隐喻。

"城临巴子国,台没汉王宫"二句形成精妙的历史蒙太奇。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赞叹:"'临'与'没'的动词运用,使巴子古国与汉王宫阙在空间叠印中完成时间穿越"。土风亭的驻足询问,恰似打开历史记忆的钥匙。

中联"荒服仍周甸"至"地险碧流通"展现地理与历史的双重纵深。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称许"岩悬青壁断"的构图:"断崖如悬空青玉的意象,将地理险峻转化为视觉奇观,而'碧流通'又赋予静态山水以生命韵律"。周甸、禹功的典故,则暗藏对华夏文明源流的追怀。

"古木生云际,归帆出雾中"被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评为"最具唐人神韵的镜头":"古木向上刺破云层,归帆横向穿出雾霭,垂直与水平线条的交织中,蕴含着诗人对生命归宿的双重叩问"。川途的无限延伸与客思的无穷回荡,最终在程千帆《古诗考索》所说的"时空螺旋结构"中达成统一——地理的远行愈显精神的困守,而历史的苍茫更衬出个体的渺小。

全诗如李泽厚《美的历程》所言,体现了"盛唐气象中特有的历史沉重感",在"青壁断"与"碧流通"的辩证中,在"古木"与"归帆"的对照里,完成了一次对时间废墟的诗意朝圣。

点评

白帝城怀古评析

此诗以苍劲笔力勾勒白帝城雄浑气象,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五言长城,气象雄浑,'岩悬'二句尤见笔力千钧。"诗中时空交错的意境构筑,恰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典范。

"荒服仍周甸,深山尚禹功"二句,近人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盛赞:"十字写尽华夏文明之纵深,将地理印记升华为文化图腾。"这种将历史沧桑感融入山水形胜的笔法,正是盛唐气象的典型特征。

末联"川途去无限,客思坐何穷",朱自清在《诗言志辨》中特别指出:"以有限空间写无限愁思,得《楚辞》'目眇眇兮愁予'之神韵,而更具唐人阔大胸襟。"这种将个人羁旅之愁升华为永恒的人类困境的写法,使诗歌获得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

全诗在空间上构建了"悬岩-碧流-云际-雾中"的立体山水画卷,在时间上串联起周甸、禹功、汉宫等历史印记,清人王夫之《唐诗评选》谓之:"时空经纬交织处,正见诗人吞吐大荒之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