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题祀山烽树赠乔十二侍御

2025年07月05日

汉庭荣巧宦,云阁薄边功。
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

子昂

译文

汉庭荣巧宦
汉朝朝廷推崇善于钻营的官员
云阁薄边功
云台阁轻视边疆将士的功勋
可怜骢马使
可叹那骑骢马的御史
白首为谁雄
满头白发为谁逞英雄

词语注释

巧宦:指善于钻营、投机取巧的官员
云阁:指云台阁,汉代悬挂功臣画像的地方
薄:轻视,看不起
骢马使:指御史,因汉代御史常骑青白色的马(骢马)而得名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中,陈子昂独立祀山烽火台畔,但见古树虬枝盘亘如龙,烽燧残垣犹带边塞风霜。此际乔知之蒙冤下狱的消息传来,诗人抚树长叹,笔底倾泻出这首饱含悲愤的《祀山烽树赠乔十二侍御》。

初唐武周时期,朝堂正经历着微妙的政治嬗变。据《旧唐书》记载,武则天为巩固政权,"务收人心,尤务拔擢新进",却使得"巧宦之徒,竞为谄谀"。诗中"汉庭荣巧宦"之叹,实为对当时周兴、来俊臣等酷吏当道的犀利批判。而"云阁薄边功"更暗指乔知之这样的边关功臣——他曾以侍御史身份监军朔方,却在686年因刚直遭谗,终至系狱。

那株历经烽烟的祀山古树,在诗人笔下化作历史见证者。杜审言《赠乔侍御》曾赞其"骢马铁连钱,长安侠少年",此刻陈子昂却以"可怜骢马使"相对照。当烽火台上的夕照为古树镀上血色,我们仿佛看见诗人以手指叩树,质问着那个黑白颠倒的时代:纵使如乔知之这般"白首为谁雄"的忠勇之士,亦逃不过"汉庭"倾轧的命运。

此诗虽仅二十字,却承载着初唐士人集体的精神阵痛。在《陈伯玉文集》的墨香里,在《资治通鉴》记载的垂拱年间政局风云中,我们仍能听见那穿越千年的金石之音——这是对公道沦丧的控诉,更是对士大夫气节的悲壮挽歌。

赏析

这首诗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唐代边塞将士的悲壮命运,通过"汉庭"与"云阁"的意象对比,暗含对朝廷赏罚不公的深刻批判。首句"汉庭荣巧宦"借汉喻唐,以"巧宦"二字尖锐指出官场投机者的得势,与次句"边功"之"薄"形成强烈反差。吴小如《唐诗鉴赏辞典》评此"云阁"意象:"指代朝廷绘功阁,本应旌表边将,却轻慢战功",这种对比凸显了诗人对价值颠倒的愤懑。

诗中"骢马使"的意象尤为动人,骢马作为御史坐骑,象征刚正不阿的乔侍御形象。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赞赏"白首为谁雄"的设问:"将个人命运置于时代不公的背景下,英雄迟暮之叹顿升为对集体命运的叩问"。末句"为谁"二字力透纸背,既含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又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壮烈,体现了陈子昂诗风"骨气端翔"的特质。

全诗情感沉郁顿挫,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指出:"此诗以二十字浓缩士人集体焦虑,在烽树意象中寄寓边关与庙堂的空间对峙"。诗人通过"荣"与"薄"、"骢马"与"白首"的多重对比,构建起一个充满张力的艺术世界,使批判精神在苍劲的意象中得以永恒。

点评

此诗以劲健之笔写沉郁之思,陈子昂《祀山烽树赠乔十二侍御》诚为初唐五律之圭臬。明代诗论家胡应麟于《诗薮》中盛赞:"伯玉'汉庭荣巧宦'一联,骨气嶙峋,如孤松挂壁,其刺世之意凛然可见。"

首联"汉庭荣巧宦,云阁薄边功"以史笔起兴,汉代典故的化用恰似吴乔《围炉诗话》所言:"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对仗中"荣"与"薄"二字,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一字千钧,道尽庙堂赏罚之谬,边将心血谁识?"

颔联"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转写侍御形象,钟惺《唐诗归》叹曰:"'可怜'二字下得痛切,骢马使三字凛凛有生气,结句诘问尤显悲壮。"此中孤愤,恰如刘克庄《后村诗话》所云:"子昂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末句白首之问,直令千古志士同慨。"

全诗二十字间,藏万里边尘、半生壮志。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总评曰:"伯玉此作,骨力追建安,气象开盛唐,其批判精神更在子美'朱门酒肉臭'之先声也。"字字如烽燧孤烟,在初唐诗坛升起现实主义的凛冽狼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