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酬田逸人游岩见寻不遇题隐居里壁

2025年07月05日

游人献书去,薄暮返灵台。传道寻仙友,青囊卖卜来。
闻莺忽相访,题凤久裴回。石髓空盈握,金经秘不开。
还疑缝掖子,复似洛阳才。

子昂

译文

酬田逸人游岩见寻不遇题隐居里壁
回赠田逸人游岩寻访不遇题于隐居壁上的诗
游人献书去,薄暮返灵台。
游人带着书信离去,黄昏时返回灵台。
传道寻仙友,青囊卖卜来。
传言他寻访仙友,带着青囊以占卜为生而来。
闻莺忽相访,题凤久裴回。
听闻黄莺忽然来访,题写凤字久久徘徊。
石髓空盈握,金经秘不开。
手握石髓却空空如也,金经奥秘始终未能揭开。
还疑缝掖子,复似洛阳才。
还怀疑是缝掖之士,又仿佛是洛阳才子。

词语注释

灵台:指心灵或隐居之所。
青囊:指装占卜用具的青色布袋,代指占卜。
题凤:指题写‘凤’字,象征高才。
裴回:徘徊,犹豫不前。
石髓:传说中的仙药,形似石头的精华。
金经:指珍贵的佛经或道经。
缝掖子:指穿宽袖衣服的士人,泛指文人。
洛阳才:指洛阳的才子,喻指才华出众的人。

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长安城垣染着淡金色的余晖,诗人陈子昂执一卷帛书踏过青石巷陌,衣袂间尚带着终南山松露的清气。此时距离武周代唐不过数年光景,朝廷广开告密之门的铜匦在宫门外泛着冷光,而终南捷径已成为士人徘徊于仕隐之间的特殊符号。

田游岩的茅庐静静伫立在樊川北岸,这位曾受高宗亲临探访的"随驾隐士",此刻案头应摊着未及收起的《周易》竹简——青囊卖卜的典故在此处形成微妙互文。诗人叩响柴扉时,惊起的唯有林间黄莺,石髓金经的仙家意象与缝掖洛阳的儒生典故在门扉两侧形成对峙,恰似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檐角铜铃在风中轻响,诗人以指蘸墨题壁的瞬间,墨色渗入新篁肌理。这未曾谋面的寻访,终化作《全唐诗》卷八十四里一场充满象征意味的错位对话,纸背透出盛唐前夕士人群体对隐逸符号的集体重构。

赏析

这首诗以寻访不遇为线索,展现了唐代隐逸文化的独特魅力。诗中"青囊卖卜"与"石髓盈握"的意象形成鲜明对照,前者暗示着世俗的谋生手段,后者则象征着求仙问道的玄妙境界。这种对比恰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诗人通过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对立,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超脱的艺术空间"。

"闻莺忽相访,题凤久裴回"二句尤见匠心。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莺鸣的自然灵动与凤题的文化典故相映成趣,将瞬间的听觉感受转化为永恒的精神追寻"。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寻常的访友不遇之事升华为对理想人格的追慕。

诗中"缝掖子"与"洛阳才"的典故运用颇具深意。考《全唐诗注》可知,此二者分别指代寒门学子与贵族文士,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解读道:"诗人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符号并置,暗示着对仕隐矛盾的超然态度"。这种处理方式使诗歌超越了单纯的遗憾情绪,展现出开阔的精神格局。

全诗最动人的是其情感表达的节制与深邃。正如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言:"通篇不见直抒胸臆之语,却在'空盈握'与'秘不开'的微妙转折中,完成了从失望到悟道的情绪升华"。这种含蓄蕴藉的表达方式,正是盛唐诗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美学特征的典型体现。

点评

此诗如空谷幽兰,以隐逸之笔写不遇之怅,清雅中自见风骨。明代诗评家钟惺《唐诗归》有云:"通篇不着愁字,而怅惘之情溢于墨外。'石髓空盈握'五字尤妙,虚握仙缘而实写孤怀,较之直言失望更显蕴藉。"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赏其结构:"前四句双绾田逸人与游岩,'青囊卖卜'句暗藏玄机;中四句'闻莺''题凤'用典如盐入水,既合隐者身份,复见求访之诚。结句以'缝掖''洛阳'作衬,将不遇之憾化为对高人风致的追慕,此所谓'不写之写'也。"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点出其声律之美:"'传道寻仙友'句平仄相生,如清磬徐振;'金经秘不开'句仄收陡止,恰应'不遇'题旨。全诗音节在舒促间自成丘壑,读之如循山径访隐,步移韵转,终见云封户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