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长安城垣染着淡金色的余晖,诗人陈子昂执一卷帛书踏过青石巷陌,衣袂间尚带着终南山松露的清气。此时距离武周代唐不过数年光景,朝廷广开告密之门的铜匦在宫门外泛着冷光,而终南捷径已成为士人徘徊于仕隐之间的特殊符号。
田游岩的茅庐静静伫立在樊川北岸,这位曾受高宗亲临探访的"随驾隐士",此刻案头应摊着未及收起的《周易》竹简——青囊卖卜的典故在此处形成微妙互文。诗人叩响柴扉时,惊起的唯有林间黄莺,石髓金经的仙家意象与缝掖洛阳的儒生典故在门扉两侧形成对峙,恰似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檐角铜铃在风中轻响,诗人以指蘸墨题壁的瞬间,墨色渗入新篁肌理。这未曾谋面的寻访,终化作《全唐诗》卷八十四里一场充满象征意味的错位对话,纸背透出盛唐前夕士人群体对隐逸符号的集体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