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盛世的风烟里,一纸敕令将魏兵曹送往西南边陲的巂州(今四川西昌)。彼时大唐疆域虽广,然西南夷地犹存瘴疠未开之象,杜甫以"阳山淫雾雨"起笔,非独状写蜀道嶙峋、烟瘴弥漫的自然险阻,更暗喻着中央与边地间微妙的政治气候。
"羌笮多珍宝"一句,折射出盛唐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朝贡体系。据《新唐书·南蛮传》载,巂州都督府辖境内,邛郸、昆明等部族常以笮马、牦牛、盐铁为贡,诗人以"爱憎"二字,道破使臣处理边务时平衡利益与道义的难题。杜工部此时虽未亲历边陲,却以"欲酬明主惠"的劝勉,展现唐代文人对"使臣体"诗歌的独特理解——既要彰显天朝威仪,又须怀柔远人。
末联"王阳道"之典尤为精妙。据《汉书·王尊传》载,益州刺史王阳赴任,至邛郸九折坂叹"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王尊至此则叱驭直过。杜甫以此典故相勖,既是对友人胆识的期许,亦隐含对开元末期边政的隐忧。时值唐朝经略西南的关键时期,巂州作为剑南道与南诏间的战略要冲,使臣之选关乎朝廷威信,诗人以"勿畏崚嶒"作结,将盛唐士人"致君尧舜"的理想,化入这险峻的蜀道云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