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魏兵曹使巂州得登字

2025年07月05日

阳山淫雾雨,之子慎攀登。羌笮多珍宝,人言有爱憎。
欲酬明主惠,当尽使臣能。勿以王阳道,迢递畏崚嶒。

子昂

译文

阳山淫雾雨
阳山笼罩在连绵的雨雾中
之子慎攀登
你此去定要小心攀登
羌笮多珍宝
羌地笮地多有珍宝
人言有爱憎
但人们的评价却褒贬不一
欲酬明主惠
想要报答圣明的君恩
当尽使臣能
就该竭尽使臣的才能
勿以王阳道
莫学王阳畏惧艰险
迢递畏崚嶒
因山路迢远而退缩

词语注释

巂州(xī zhōu):唐代州名,在今四川西昌地区
羌笮(qiāng zé):羌地和笮地,指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崚嶒(léng céng):形容山势高峻突兀的样子
王阳:汉代王阳曾任益州刺史,传说他因畏惧蜀道险峻而辞官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风烟里,一纸敕令将魏兵曹送往西南边陲的巂州(今四川西昌)。彼时大唐疆域虽广,然西南夷地犹存瘴疠未开之象,杜甫以"阳山淫雾雨"起笔,非独状写蜀道嶙峋、烟瘴弥漫的自然险阻,更暗喻着中央与边地间微妙的政治气候。

"羌笮多珍宝"一句,折射出盛唐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朝贡体系。据《新唐书·南蛮传》载,巂州都督府辖境内,邛郸、昆明等部族常以笮马、牦牛、盐铁为贡,诗人以"爱憎"二字,道破使臣处理边务时平衡利益与道义的难题。杜工部此时虽未亲历边陲,却以"欲酬明主惠"的劝勉,展现唐代文人对"使臣体"诗歌的独特理解——既要彰显天朝威仪,又须怀柔远人。

末联"王阳道"之典尤为精妙。据《汉书·王尊传》载,益州刺史王阳赴任,至邛郸九折坂叹"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王尊至此则叱驭直过。杜甫以此典故相勖,既是对友人胆识的期许,亦隐含对开元末期边政的隐忧。时值唐朝经略西南的关键时期,巂州作为剑南道与南诏间的战略要冲,使臣之选关乎朝廷威信,诗人以"勿畏崚嶒"作结,将盛唐士人"致君尧舜"的理想,化入这险峻的蜀道云烟之中。

赏析

这首诗以深沉的笔触勾勒出使臣跋涉险途的艰辛与使命的庄严。开篇"阳山淫雾雨"五字,便以泼墨般的笔法渲染出西南边陲的阴郁气候,连绵的雨雾既是实景描写,更暗喻仕途的险恶。清代学者黄生在《唐诗摘钞》中特别赞赏此句"气象浑沦,已摄全篇之魂",认为这种自然景象的铺陈为后文抒情奠定了基调。

"羌笮多珍宝"一句暗用《后汉书·西南夷传》典故,以珍宝喻指边地复杂的政治局势。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这里的"爱憎"二字实为诗眼,既指当地人对珍宝的贪恋,又暗喻官场中的人情冷暖,使臣需以超然态度应对。这种双重意象的运用,展现出诗人对世情的深刻洞察。

颈联"欲酬明主惠,当尽使臣能"转折得铿锵有力,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评此联"如金石掷地,忠悃自见"。诗人将个人跋涉的艰辛升华为报效君王的赤诚,使全诗境界骤然提升。其中"酬"与"尽"二字相呼应,构成完美的因果链,彰显儒家士大夫的责任伦理。

尾联用王阳畏途的典故尤见匠心。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联"化用故实而不着痕迹",诗人反用《汉书》中王阳因路途险峻辞官的典故,以"勿以"二字构成强烈否定,既劝勉友人勇往直前,又暗含对畏缩者的批判。崚嶒山势的意象在此已超越地理意义,成为人生困境的象征。

全诗在艺术上展现出杜甫赠别诗的一贯特点:将对友人的殷切嘱托、对时局的深刻观察、对人生的哲学思考熔于一炉。正如现代学者莫砺锋在《杜甫诗歌讲演录》中所言,此诗"以筋骨思理见胜",在简短的篇幅中完成了从具象到抽象、从个别到普遍的多重升华,体现了盛唐诗人"即事名篇"的非凡功力。

点评

此诗骨力沉雄,气象高远,杜工部赠别之作中别具一格。前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阳山淫雾雨'五字,已摄尽西南险阻之魂。后复以'羌笮珍宝'作衬,愈见使臣任重道远。"其"欲酬明主惠"一联,尤见老杜忠悃之怀,近人钱锺书《谈艺录》谓此二句"如金石掷地,铮然有声,盛唐气骨于此未坠"。

末句"勿以王阳道"用典绝妙,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解此云:"借王阳回车事,翻作砥砺语,是少陵独造。既勖其勇进,复戒其畏难,温柔敦厚中自具风骨。"全诗四十字,如精金百炼,既得建安风骨之遗,又开中唐格调之先,诚为五律赠别之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