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南中咏雁诗

2025年07月05日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承庆

译文

万里人南去
我跋涉万里向南远行
三春雁北飞
阳春三月鸿雁却向北飞
不知何岁月
不知要到何年何月
得与尔同归
才能与你一同踏上归程

词语注释

三春:指春季的第三个月,即暮春时节
尔:文言代词,这里指代大雁(拼音:ěr)

创作背景

秋风瑟瑟,岭南瘴疠之地,一位青衫文士独立苍茫。此乃初唐诗人韦承庆,正以戴罪之身谪居南中。贞观末年,他因直言进谏触怒武后,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在这"万里炎方"的异乡,见北归雁阵划过三春晴空,挥毫写就《南中咏雁》绝句。

岭南的春天来得早,木棉花已染红山野,而诗人的心仍停留在长安的寒冬。史载韦承庆"性严正,遇事敢言",此刻却只能将满腹孤愤托付雁足。唐时贬谪路线多经大庾岭梅关,这条"雁南飞"的古道上,不知多少文人望断归鸿。韩愈后来亦在此慨叹"雪拥蓝关马不前",与韦诗遥相呼应。

"不知何岁月"五字尤见沉痛。据《旧唐书》载,韦承庆此次贬谪历时四载,后虽召回拜相,但当时面对烟瘴重重的南岭,归期确如未卜之卦。诗中"尔"字指代双关,既问北飞雁,亦问庙堂君王,更问命运本身——这种含蓄的诘问,恰是初唐贬谪诗特有的温厚。

三春雁阵掠过唐帝国的天空,羽翼下是正在成型的科举文官集团。韦承庆作为早期进士出身的重臣,其诗作虽简淡,却开创了以物候写迁谪的传统。后来刘禹锡"归目并随回雁尽"、李德裕"不堪肠断思乡处",皆可溯源于这首南天孤雁的绝唱。

赏析

这首诗以简净如画的笔触,勾勒出南迁游子与北归鸿雁的时空交错,在看似平实的叙述中蕴藏着深沉的羁旅之思。"万里"与"三春"的时空对举,既形成壮阔的视觉张力,又暗含《汉书·苏武传》"雁足传书"的典故意味。正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所指出的:"物候迁移最易触发行役之悲,诗人巧借鸿雁这一经典意象,将空间位移转化为心理时差"。

"人南去"与"雁北飞"的反向运动构成精妙的意象对照。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特别赞赏这种"逆向对仗"手法:"候鸟遵循自然律令回归故土,而人却被迫走向更遥远的异乡,这种反自然的生存状态,正是唐代贬谪文学的核心命题"。春雁向北的每一片羽翼,都化作刺痛游子的银针。

后两句以口语化的设问将情绪推向高潮。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解析道:"'不知''得与'的虚词运用,使诘问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性,这种含蓄的抒情方式,比直诉乡愁更为摧心肝"。诗人与鸿雁的对话,实则是与故乡影子的喃喃自语,钱钟书《谈艺录》称之为"移情于物的最高境界——将无机宇宙人格化为情感受体"。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用最普通的物象承载最普遍的情感。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总结其艺术成就:"看似白描的二十字中,压缩着三层情感结构:表层是物候观察,中层是身世感慨,深层则是人类永恒的归宿追寻"。这种"平淡中见奇崛"的抒情方式,正是盛唐绝句"即目成吟"传统的典范。

点评

此诗以极简笔墨勾勒出时空的壮阔与人生的怅惘,钱钟书曾评其"十字之间,吞吐山河",谓韦承庆善用"物候对照法",使雁与人形成逆向而行的张力。

叶嘉莹论此诗曰:"'万里''三春'之对,非止地理与节令之远,实为心灵与归期之渺。北飞雁阵愈显南去客孤,禽鸟尚知返,而人归无期,此种比兴直追《诗经》小雅之遗响。"

沈祖棻在《唐人七绝诗浅释》中特别指出末句之妙:"'得与尔同归'五字,问得天真,答得苍凉。不问归期而问'何岁月',盖明知归期难卜,乃托物发问,此等含蓄正是盛唐气骨。"

莫砺锋则从意象角度解析:"雁字向来是唐诗中的时间信使,此诗却将传统意象翻出新意——不写'雁南飞'而特写'雁北飞',与游子南行形成双重逆反,使空间位移转化为心理落差,后来李益'洞庭一夜无穷雁'、韦应物'淮南秋雨夜'诸作皆受此启发。"

此诗之妙,恰如顾随所言:"二十字中藏万里云烟,三春雁字不过是诗眼,真正飞动的是诗人那颗欲归不得的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