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江楼

2025年07月05日

独酌芳春酒,登楼已半曛。谁惊一行雁,冲断过江云。

承庆

译文

独酌芳春酒
独自饮着芬芳的春酒
登楼已半曛
登上高楼时天已半昏
谁惊一行雁
是谁惊动了那一行大雁
冲断过江云
它们飞过江面,划破了天边的云彩

词语注释

曛(xūn):日落时的余光,这里指天色渐暗
酌(zhuó):饮,喝酒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黄昏,诗人独携一壶新酿的芳醴,缓步登临江畔高楼。此时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半轮斜阳将天际染作胭脂色,楼阁飞檐在余晖中投下斑驳的剪影。据《唐才子传》载,此诗当作于会昌年间,彼时诗人历经宦海浮沉,正以处士之身漫游江南。

忽闻天际清唳,但见一列征雁破空而来,其势如利剑劈开绵亘的江云。这"惊"字最是绝妙,既状鸿雁倏忽之态,又暗合诗人被惊醒的沉思。晚唐陆龟蒙《耒耜经》曾记江淮间"雁阵惊寒"之景,与此处"冲断"二字异曲同工,皆以动态打破静谧,使画面顿生张力。

诗人执盏凭栏,看浮云聚散,雁影沉浮,杯中春酒映着天光云影,恍若盛着整个摇落的晚唐。此中况味,恰似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之句,不过杜诗苍茫,此作孤清,各具时代风神。那被雁阵犁开的云痕,或许正是诗人欲说还休的万千心事罢。

赏析

暮色与孤寂在诗句中缓缓晕染开来,诗人独坐江楼的剪影便在这微醺的春色里渐渐清晰。手持的酒杯盛着整个芳菲季节的寂寞,"独酌芳春酒"五字中,春的繁华与人的孤独形成奇妙的张力,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言:"以乐景写哀,其哀倍增"。

"登楼已半曛"的"半曛"二字最见功力,暮色不是突然降临,而是如同水墨般在诗人笔端渐渐晕开。这让人联想到王维"渡头余落日"的意境,但更添几分朦胧醉意。学者叶嘉莹在《唐宋词十七讲》中特别推崇这种"光影交错的瞬间",认为这是唐人捕捉时空最精妙的笔法。

倏然间,"一行雁"的闯入打破了画面的静谧。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此处的"惊"字用得极妙:"非雁惊,实乃诗人之心绪为物象所惊也"。大雁冲断的不仅是江云,更是诗人看似平静的沉思。这种"以动破静"的手法,恰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典范。

末句"冲断过江云"的意象组合堪称绝唱。现代学者顾随在《驼庵诗话》中赞叹:"云本无形,雁过留痕,此乃以实笔写虚境"。江天暮云的苍茫与雁阵的凌厉形成强烈对比,而"断"字更暗含诗人被截断的愁思。这种将情感投射于自然的手法,正是严羽《沧浪诗话》所称道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

全诗二十字间完成从静到动、由敛到放的转折,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淡彩册页。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将其归为"刹那感悟型"的典范:"酒、楼、雁、云四个意象的并置,构建出超越时空的永恒孤独"。这种孤独不是绝望的,而是在天地壮阔中确认自我存在的诗意栖居。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五言绝句以自然为宗,此作得之。'冲断过江云'五字,画尽动态,而胸次浩然之气自在。"其评点道出了诗人以酒为引、以雁为眼,在方寸之间展现天地气象的艺术造诣。

近代词学大师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特别赏析转合之妙:"'独酌'与'登楼'本属闲适,忽以'惊雁'破静,如银瓶乍裂。末句'冲断'二字力透纸背,使凝固的云气顿生流动之势,实得化静为动之三昧。"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从空间美学角度评述:"垂直的登楼视线与水平的雁阵飞行形成精妙交叉,半曛的天色为画面敷设朦胧底色,而'过江云'的横向延展,使二维诗境骤然具有三维空间的纵深感。"

当代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谈诗》中揭示深层意蕴:"表面写眼前景,实则暗藏人生况味。孤雁冲云恰似诗人冲破世俗羁绊的精神投射,那被酒醺染的春愁,终在翱翔的雁影中找到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