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寒食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凤城春色晚,龙禁早晖通。旧火收槐燧,馀寒入桂宫。
莺啼正隐叶,鸡斗始开笼。蔼蔼瑶山满,仙歌始乐风。

承庆

译文

寒食应制
寒食节应制诗
凤城春色晚
帝都的春色来得稍晚
龙禁早晖通
宫禁的晨光早早透入
旧火收槐燧
收起槐木取火的旧火种
馀寒入桂宫
残余的寒意渗入月宫
莺啼正隐叶
黄莺在叶间婉转啼鸣
鸡斗始开笼
斗鸡初开笼准备戏斗
蔼蔼瑶山满
祥云笼罩的仙山处处
仙歌始乐风
天籁仙歌随风飘荡

词语注释

槐燧(huái suì):古代用槐木取火的工具
桂宫:月宫的美称,此处代指皇宫
蔼蔼(ǎi ǎi):云雾缭绕的样子
瑶山:传说中的仙山,此处喻指宫阙

创作背景

春深时节的长安城,暮色中仍浸着几分料峭。唐中宗李显端坐于大明宫含元殿内,望着阶前新绿的槐叶,忽忆起前朝旧制——寒食禁火之俗原为纪念介子推,而帝王"赐新火"恰是昭示万象更新的盛典。这位历经废立、复辟的君王,正欲借一场诗宴重振皇室威仪。

殿角铜漏滴答,翰林学士们已备好金花笺。中宗指尖轻叩案几,想起去岁此时,自己方结束房陵十四年的幽禁,而今岁暮春,太平公主进献的岭南桂树已在温室殿开花。这"馀寒入桂宫"之景,恰似武周余威未消的朝局。女官上官婉儿适时呈上《春日侍宴》诗稿,其中"旧火收槐燧"句令他微微颔首——以周礼"四时改火"典故,暗喻李唐重掌礼乐正统。

忽有晨风穿廊而过,掖庭方向传来驯雉司的鸡鸣。这"鸡斗始开笼"的生机,恰应和着殿外新科进士们的谈笑。中宗望向终南山巅未消的积雪,在教坊新谱的《乐风》曲中,仿佛看见贞观年间的祥云再度萦绕宫阙。诗人王维后来在《寒食城东即事》所记"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正是这场应制诗会背后,那个试图以风雅重建盛唐气象的午后剪影。

赏析

暮春的长安城在诗人笔下褪去了繁华喧嚣,显出一种清丽含蓄的美。"凤城春色晚"开篇便以"晚"字点出寒食节特有的时序感——这是春意最深最醇的时刻。宋代学者周邦彦在《片玉词》评注中特别称道此句"以迟暮春色写禁中气象,得含蓄之妙","凤城"与"龙禁"的对仗不仅工整,更在空间上构建出从人间到宫廷的递进视野。

"旧火收槐燧"一句暗藏典故之妙。《周礼》载寒食有改火之俗,唐代孔颖达疏解此典时强调"取新去旧"的象征意义。诗人以"槐燧"代指钻木取火的古老仪式,又用"收"字点出节令更迭的庄重感。而"馀寒入桂宫"则化静为动,让料峭春寒有了游走的姿态,清代学者纪昀评此联"典而不滞,清空一气",恰道出诗人用典的高妙。

中联的莺啼隐叶、鸡斗开笼,展现出生机盎然的视听画卷。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联"体物入微":"'隐'字写莺声在叶底时断时续,'始'字状晨鸡初鸣的鲜活,非经年观察不能道"。诗人将寒食晨景写得如此细腻,实则暗含对生命律动的礼赞。

尾联"蔼蔼瑶山满,仙歌始乐风"将意境推向空灵。宋代《唐诗品汇》编者高棅指出此句"得游仙体神韵",瑶山仙乐既是实写宫廷雅乐,又是诗人超然情怀的投射。那随风飘散的歌声,恰似寒食节特有的轻烟,在庄严中透着飘逸。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谓之"结得缥缈,馀音绕梁",正道出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妙处。

全诗以节令为经,以空间为纬,织就一幅流动的寒食画卷。诗人将对时序的敏感、对自然的体察、对宫廷生活的观察,都融汇在四十字的精妙布局中。正如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言:"应制诗能超越颂圣窠臼而自成境界,正在于将制度化的节令书写转化为个体化的生命体验。"这种在规范中见自由的艺术张力,正是此诗最动人的所在。

点评

此篇《寒食应制》以皇家气度为骨,以节令风物为神,王夫之《唐诗评选》赞其"裁云镂月之笔,写九天阊阖之气"。首联"凤城""龙禁"对举,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称此"双峰对峙,帝王气象自生",而"春色晚""早晖通"之矛盾时间意象,恰如胡应麟《诗薮》所云"以时光错落显宫闱深邃"。

颔联"槐燧收旧火"句,沈德潜《唐诗别裁》点出"暗用《周礼》改火典故,寒食禁火之制,于此得大雅之相";"桂宫馀寒"之语,钟惺《唐诗归》叹为"五字写尽玉阶春寒,有水晶帘外玲珑意"。腹联"莺隐叶""鸡开笼"二景,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评为"动静相宜,深得画理",方东树《昭昧詹言》更言"看似闲笔,实乃为仙家气象张本"。

末联瑶山仙歌之咏,何焯《义门读书记》谓之"结响遒丽,如闻钧天广乐",恰应了苏轼"此曲只应天上有"之评。全篇雍容华贵处,正如陆时雍《诗镜总论》所言:"初唐应制体之极则,字字琼琚,句句琳琅,而气脉自流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