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09年-公元784年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唐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他是楷书四大家之一,创立了“颜体”楷书,其书法风格雄浑大气、筋力丰厚,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代表作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祭侄文稿》等。政治上,颜真卿以刚正不阿著称,安史之乱时,他首举义旗,联合从兄颜杲卿等抵抗叛军,被推为河北义军盟主,有效牵制了叛军势力。建中三年(782年),因宰相卢杞构陷,他奉命前往劝降叛乱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遭囚禁后坚贞不屈,最终于兴元元年(784年)被缢杀,享年76岁。后追赠司徒,谥号“文忠”,其忠贞气节与书法成就均为后世敬仰。
开元盛世前夕的京兆万年县,朱雀大街的槐花正飘着细雪般的芬芳。据《颜氏家庙碑》所载"其先出于颛顼之孙祝融,融孙安为曹姓,其裔邾武公名夷甫,字颜",这个传承千年的古老家族,在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迎来了注定要光耀书史的婴孩。颜真卿降生的宅邸位于长安城修行坊,此处"地近皇居,人多冠盖"(《两京新记》),其父颜惟贞时任太子文学,正是"以儒学显于当世"(《新唐书·颜真卿传》)的清贵门第。
《颜鲁公行状》记载其出生时"母殷夫人梦金甲神人执戟立于中堂",这个带有谶纬色彩的传说,暗合后来《旧唐书》称其"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的宿命。其祖籍琅邪临沂的印记,在《颜勤礼碑》中有明确追溯:"十三世祖含,随晋元帝渡江,世仕江左",这个"世传孝友,江左称之"(《晋书·颜含传》)的南渡士族,经过三百余年沧桑,终在关中大地续写华章。
长安城修行坊的砖塔投下斜影时,常能见到颜惟贞抱着幼子诵读《汉书》的身影。据《颜氏家训》"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的家训,这个婴儿在咿呀学语时就开始接受严格的士族教育。其外祖殷践猷"博学尤通氏族、历数、医方"(《新唐书·儒学传》),这样的家学渊源,使得琅邪颜氏与京兆韦氏、杜氏等关中著姓的联姻,成为初唐文化世族交融的典型缩影。颜真卿出生次年(710年),其叔父颜元孙即撰《干禄字书》,这个细节被《金石录》记录下来,仿佛预示着书法史上"颜体"的横空出世。
开元二十二年的长安城,槐花如雪时,三十四岁的颜真卿立于尚书省放榜处,青袍被春风掀起一角。《旧唐书》载其"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此刻墨香犹在的进士榜上,"颜真卿"三字赫然在列。这位琅琊颜氏的后裔,终于以"甲科"之姿叩开了仕途之门,其书法日后被米芾誉为"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而此刻他正以文采赢得当世认可。
及第后授职校书郎,乃九品末秩,却属清要之选。《通典·职官》记载此职"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正契合其家学渊源。颜氏世代儒宗,从兄颜杲卿时任范阳户曹参军,族中多人在朝,然真卿独以文翰见长。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称其"楷书遒劲有法",而新出土的《王琳墓志》恰作于此年,铁画银钩间已见后来"颜体"端倪。
授官之日,真卿着浅青官服立于秘书省甬道,两侧槐荫如盖。据《唐六典》载,校书郎需"辨其纰缪",这让他想起少年时摹写《说文解字》的岁月。秘书省藏书处芸香氤氲,架上《汉书·艺文志》竹简犹存,新抄的《群书四部录》墨迹未干,这位新科进士将在此开启"铅椠勤勤"的生涯。其晚年所书《自书告身》中"清慎恪勤"四字,或可追溯至此段校勘典籍的初心。
是年冬,真卿校毕《周易正义》最后一卷时,窗外积雪压折了竹枝。他忽然想起杜佑《通典》中"校书郎为文士起家之良选"的记载,指间墨渍犹温。这位日后以《祭侄文稿》泣血书史的忠臣,此刻尚不知安史之乱将改写命运,只在宫城暮鼓声中,将校正过的错字一一钤上朱印。
天宝元年(742年),三十四岁的颜真卿初授醴泉县尉之职。据《颜鲁公行状》记载:"天宝初,授京兆府醴泉县尉",这位日后以"颜筋柳骨"闻名于世的书坛巨匠,就此踏上了仕途的第一级台阶。醴泉县地处京畿要冲,《元和郡县图志》载其"在府西北八十里",正是长安城西北门户所在,县尉职司治安捕盗,责任非轻。
新出土的《颜真卿墓志》详载其任官经历:"解褐校书郎,次醴泉尉",可知此职实为其释褐后的首个实任官职。时值开元盛世余韵未消,玄宗改元天宝,朝廷气象一新。《旧唐书·职官志》云:"京畿县尉,正九品下,掌分判诸司事",颜真卿每日需"亲理庶务,勾检稽失",其勤勉之状在殷亮《颜鲁公行状》中可见端倪:"公在官,政条简肃,吏民畏而爱之"。
醴泉县因境内有甘泉而得名,《长安志》记其"有甘泉宫,秦所筑",颜真卿公务之暇,常循古迹而行。后世其《与李太保帖》中犹忆"昔在醴泉,职事之暇,独步城西",可见这段经历在其记忆中的深刻印记。县尉任上最见其风骨者,当属处理刑狱之事。《新唐书》本传特别记载其"为政宽简",这与《册府元龟》所载"颜真卿为醴泉尉,以清白闻"的评语正相印证。
在醴泉任内,颜真卿与当地文士多有交往。宋人留元刚《颜鲁公年谱》考得:"是时与处士张敬忠游",这位张敬忠正是开元初年以《咏王昭君》诗闻名者。两人论艺谈文之际,颜真卿的书法已显峥嵘,《金石录》载其"少时笔法精妙",想必醴泉官牍文书间,已可见其楷书端倪。
天宝二年冬,颜真卿秩满离任,《颜氏家庙碑》阴题名记其后续官职为"通直郎行长安尉",而醴泉这段经历,恰似其人生长卷的起笔处。朱长文《续书断》评其书风"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此等气节,早在九品县尉任上便已初现端倪。千年后观之,醴泉岁月虽短,却为这位"唐代书学中兴之主"(《宣和书谱》语)奠定了从政为艺的双重根基。
天宝五载的春风掠过长安城垣时,御史台的青砖墁地上正回荡着颜真卿的脚步声。这位新授监察御史的山东士子,腰间鱼袋随着步伐轻叩玉带,手中却紧攥着来自河陇的密奏——朔方县令郑延祚竟将亡母停柩三载不葬。《旧唐书·颜真卿传》载其"性刚直,举动正",此刻他眉间蹙起的沟壑里,分明流淌着《孝经》"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的训诫。
驿马扬起的烟尘中,颜真卿的绯色官袍掠过陇西古道。抵朔方县当日,他不顾县令设宴相迎,直赴城郊停柩的草庵。《唐会要》卷三十八记载唐人丧制:"诸丧葬不得备礼者,贵得同贱,贱虽富不得过贵",而郑氏竟以青砖砌屋停灵,柩前陈设的错金香炉里积着三载香灰。里老战兢相告:"郑明府自言丁忧则失考课,欲待秩满再葬。"颜真卿闻言掷杯于地,惊得案上《贞观律》竹简哗然作响。
在御史的临时公廨里,烛芯爆出惊雷般的声响。颜真卿运笔如刀,奏疏中引《大唐六典》卷六:"诸闻父母丧,匿不举哀者,流二千里",更痛陈"孝治天下者,先严官常"。当驿骑星夜驰往长安时,朔方县廨的铜漏似乎凝滞——郑延祚终在朝野哗然中被"禁锢终身",此事《新唐书》特书"时论翕然,朝纲为之一振"。
河陇的暮春总夹着沙砾,颜真卿却在此刻望见了祁连雪峰。他解下獬豸冠置于案头,素麻中衣被风鼓起如展翅的鹤。敦煌遗书P.3813卷背恰存当时民间歌谣:"颜御史,铁判官,孝风吹得玉门暖",而历史的长风终将把他推向更壮烈的《祭侄文稿》时刻。此刻天宝年间的阳光斜照在弹劾奏章上,墨迹里犹见"臣闻孝者,德之本也"的锋芒。
天宝十一载的春阳穿透长安城薄雾时,颜真卿正襟危坐在集贤院校书郎的官廨中。案头那卷《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的文稿已反复推敲旬月,墨池里新研的松烟墨泛着幽光,仿佛映照着这位四十三岁书家眼中的虔诚——此碑乃应千福寺楚金禅师之请,为记载玄宗皇帝御赐"多宝塔"匾额及佛塔屡现神异之事而作。
据《金石录补》载,颜真卿书写此碑时"运笔如铸,结体似镕",其楷法已显"蚕头燕尾"的独特笔意。观碑中"佛"字之撇捺,可见《法书要录》所称"力透纸背三分"的笔势;而"宝"字方整的架构,恰印证米芾《海岳名言》"鲁公早年楷书,犹带隋碑遗韵"的论断。碑文二千余字,字字如列阵之兵,将《宣和书谱》所赞"庄若对越,劲若挥戈"的气象凝固在青石之上。
时人赵明诚在《金石录》中特别记载:"真卿此碑,锋颖崭然,犹存徐浩笔意。"细察碑侧题款"朝议郎判尚书武部员外郎颜真卿书",其笔画起收的顿挫之法,确与徐浩《不空和尚碑》一脉相承。然碑文中"塔"字竖钩的蓄势回锋,已初现后来《颜勤礼碑》的雄浑端倪,正如苏轼所言"颜公变法出新意"的早期征兆。
是年秋碑成立塔时,长安士人争睹为快。朱长文《续书断》记其盛况:"缣素争求,市贾模拓,日得千金。"碑阴所刻《楚金禅师碑》由徐浩隶书,两碑并立,恰成盛唐书坛"颜筋徐骨"的绝妙注脚。后世鉴赏家王澍在《虚舟题跋》中精准指出:"《多宝塔》如少年侠客,英姿飒爽而未臻老境。"正是这带着隋楷余韵又暗藏变革生机的笔墨,为十年后《祭侄文稿》的惊天泣血埋下了伏笔。
天宝十二载的长安城,杨花如雪漫卷朱门。御史大夫颜真卿立于丹墀之下,青袍映着宫灯,腰间银鱼袋微微晃动,却压不住满朝噤若寒蝉的肃杀。宰相杨国忠正执象牙笏板奏事,眼角余光扫过殿角那道挺直如松的身影时,《旧唐书》记载其"每见真卿,意不怿"——这位以裙带关系攀附贵妃的新贵,最见不得清流之士的嶙峋风骨。
是年五月,平原郡太守出缺。这个北控幽燕、南襟黄河的要冲,本应委派善治军务的能臣。杨国忠却突然在政事堂提议:"颜大夫精于翰墨,正合教化黎庶。"中书舍人窦华在《安禄山事迹》中暗记,此乃"欲以词臣困之"的阳谋。玄宗皇帝正沉迷《霓裳》新曲,朱笔一挥便定了乾坤。当诏书送至颜府时,侍御史张著亲眼见颜真卿"捧敕大笑,即日跨驴出都门",这幕被北宋《宣和书谱》收录时,犹能听见笔墨间铮铮金石声。
赴任途中经洛阳,秘书监贺知章设宴饯行。酒过三巡,这位八旬老臣忽然以箸击盏吟道:"平原太守颜真卿,长安天子不知名。"杜甫后来在《饮中八仙歌》里隐去此节,却将真卿风神化入"皎如玉树临风前"的佳句。过潼关时,守将哥舒翰赠他《西岳庙碑》拓本,碑阴处新题"鲁公此去,当为朝廷守东藩",此事见载于明代《金石萃编》。
到任次日,颜真卿便登上平原城阙观风。但见漕运淤塞,武备废弛,遂召属吏问策。主簿穆宁献上《河北舆地记》,指着黄河故道说:"此乃安禄山范阳辖境咽喉。"真卿当夜秉烛疾书,在《颜鲁公行状》里留下"阴储粮械,阳托文会"的筹谋。他表面举办"春亭雅集",广邀幽燕文士联句唱和;暗地里却以修葺城墙为由,调集丁壮训练,《新唐书》称其"外示闲暇,内修战备"。
秋日某夜,真卿独坐府衙批阅文书。忽闻窗外马蹄声碎,原来是堂兄颜杲卿遣家僮密报。展开绢书,但见"禄山异志已彰"六个朱砂大字,与后来出土的《颜勤礼碑》上"忧国忘家"四字笔势如出一辙。他起身推开北窗,平原的星空下,隐约可见范阳方向的烽燧如血。此时距安史之乱爆发尚有两年,但这个被杨国忠排挤出京的书法家,已在青史中埋下了扭转乾坤的伏笔。
天宝十四载,渔阳鼙鼓动地而来,安禄山举兵反叛,铁骑所过,河北州县望风瓦解。值此危亡之际,平原太守颜真卿独以书生之躯,挽狂澜于既倒。《旧唐书》载其"阴养死士,储廪实",乃佯托霖雨,高筑城墙,暗浚壕堑,以备战守。时叛军遣段子光携李憕等三刺史首级徇河北,真卿恐摇民心,斩段子光而秘藏首级,后以蒲草续尸,哭祭三日,将士皆感愤涕零。
真卿遣亲将李平"间道奏事",玄宗闻之叹曰:"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资治通鉴》详记其与从兄颜杲卿"共谋掎角断贼归路",杲卿计杀叛将李钦凑,夺土门之险,河北十七郡同日反正。真卿遂被推为盟主,统兵二十万,横绝燕赵,《颜鲁公行状》称其"扼贼喉衿,挫其锐锋",使叛军不得尽锐西进。
会清河客李萼来乞师,真卿以"义当同疾"分兵六千,又输钱粮助军。其檄文《与李太保帖》中"誓雪国耻"之语,至今读之凛凛有生气。虽终因太原尹王承业拥兵不救,致常山陷落,杲卿父子罹难,然真卿以孤城抗逆,诚如《新唐书》所赞:"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烽烟蔽日的至德元载,河北大地浸透了忠臣的血泪。当安禄山的铁骑踏破常山城墙时,颜杲卿被叛军用铁钩扯断舌头仍"含糊而绝"(《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其子颜季明等三十余口壮烈殉国。消息传到平原郡,太守颜真卿"泣血枕戈"(《颜鲁公行状》),将兄长残缺的尸骨裹以蒲席,在《祭侄文稿》中留下"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的千古悲鸣。
面对史思明大军的合围,颜真卿以"尺书相挑"(《新唐书·颜真卿传》)的智谋周旋,却终因"贼势浸盛"(《旧唐书·颜真卿传》)而被迫南撤。他带着残部穿越太行八陉,在黄河渡口遭遇叛军追击时,竟令军士"焚舟楫以示必死"(《颜鲁公神道碑铭》)。这段惊心动魄的转进,《资治通鉴》记载其"间道至荆襄,溯汉水而上",最终在至德二载四月抵达凤翔行在。
风尘仆仆的颜真卿跪拜肃宗时,帝王亲执其手曰:"卿之勋业,朕实赖之。"(《唐大诏令集·授颜真卿宪部尚书制》)新授的宪部尚书职衔背后,是《旧唐书》记载的"凡宪章仪制,皆令真卿参决"。这位书法大家在血火中完成的蜕变,恰如后世苏轼所评"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只是那筋骨间浸透的,尽是家国破碎的苍凉。
乾元元年,长安城的春色尚未褪尽,御史大夫颜真卿便因一道奏疏触怒龙颜。《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八载:"乾元元年,真卿以直谏忤旨,贬蓬州长史。"这位以"颜筋"著称的书法大家,在安史之乱中曾率义军二十万横绝燕赵的统帅,此刻却要踏上通往蜀地蓬州的漫漫贬途。
行至洛阳时,噩耗如惊雷般劈开盛夏的暑气——从侄颜季明的头颅终被寻获。《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卷记述:"(至德二载)杲卿幼子季明等皆死于难。"那个在常山战役中为叛军所执,刀架颈项仍骂不绝口的少年,其残躯竟以首级之形重见天日。颜真卿颤抖的手指抚过盛敛遗骸的木匣,匣中少年面目已非,唯余森森白骨间缠绕的几缕青丝,犹带颜氏血脉的倔强。
在临时寓所的烛火下,五十岁的尚书郎铺开麻纸。墨池中沉淀着常山太守颜杲卿满门三十余口的碧血,笔锋蘸饱了人间至痛。《祭侄文稿》开篇"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的纪年尚算工整,待至"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八字时,行笔已如刀劈斧斫。元代张晏跋文称:"殆是公初闻季明噩耗时书,其郁怒哀切,俱现笔端。"
尤为摧折肝肠者,乃文稿中"携尔首榇,及兹同还"的记述。据《颜氏家庙碑》考证,颜季明殉难时年仅二十余,其头颅被悬常山城门示众经年。当颜真卿写下"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时,墨迹渗透纸背的力度,恰似当年他在平原郡城头,目睹叛军铁骑卷起的烟尘中,或许就飘荡着亲人的亡魂。
此卷后称"天下第二行书",然其价值岂在笔墨?宋代米芾《书史》点破真谛:"《争座位帖》有篆籀气,《祭侄季明文》有血泪气。"那涂抹添改的二十三处墨团,恰似史册中斑驳的血迹。乾元元年的秋风里,一位贬官用颤抖的笔锋,将忠烈之气与丧亲之痛永远镌刻在了麻纸上——正如《新唐书》所言:"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广德二年(764年)的春风吹过长安城时,颜真卿正以吏部侍郎之职执掌铨选。据《旧唐书·颜真卿传》载,其时"代宗以公忠贞谅直,擢拜吏部侍郎",其选拔人才"必考其实,不为虚誉所动",恰如《颜鲁公行状》所言:"每于选部,抑浮华而进沉实,虽权贵请托,一无所受。"彼时安史之乱初平,朝纲亟待整饬,颜真卿在吏部任上力矫选官积弊,《新唐书》称其"革铨综之弊,选人无滞才",将魏晋以来"身言书判"的选拔标准注入务实之风。
是年冬,颜真卿迁尚书右丞。《资治通鉴·唐纪四十》记载:"十二月甲午,以吏部侍郎颜真卿为尚书右丞。"尚书省总领六部,右丞掌辨冤屈、督稽滞,《唐六典》谓其职"通判省事"。时值元载专权,颜真卿在《让尚书右丞表》中自陈"智虑短浅,恐非其任",然《文苑英华》保留的批答显示代宗坚持"以卿端劲明允,故授此官"。任内他主持重订《永泰格》,据《册府元龟》卷六一二载,与刑部尚书薛景仙等"删定格式律令",将战时临时法令系统整饬,奠定中唐法制基础。
此段仕途虽仅载于史册寥寥数笔,然《颜氏家庙碑》阴刻的结衔"金紫光禄大夫、行尚书右丞"犹存其迹。宋人留元刚《颜鲁公年谱》特别指出,广德年间颜真卿"再居朝列,正色立朝",其《与李太保帖》中"政本之重,实维铨衡"的自述,恰是这段经历的最佳注脚。在尚书省处理政务时,他坚持"事无巨细,皆亲决之"(《旧唐书》语),这种作风与其书法中的"屋漏痕"笔法暗合,皆显刚正凝重之质。
大历三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颜真卿紫袍玉带,奉诏以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之职,持节北上。朔方军前旌旗猎猎,这位以《祭侄文稿》泣血忠魂闻名的书法大家,此刻肩负着比笔墨更沉重的使命——《旧唐书·代宗纪》载:"遣刑部尚书颜真卿宣慰朔方行营",实为调和郭子仪与仆固怀恩旧部之隙,平息"诸将忧惧,军情不稳"的暗涌。
风尘仆仆至汾州时,但见军营肃杀之气凝结。仆固怀恩旧将张韶、徐璜玉等"拥兵自重,疑惧不安"(《资治通鉴·唐纪四十》),而郭子仪麾下将士亦剑拔弩张。颜真卿未着甲胄,仅以三寸舌为利器。他先谒郭子仪于帐中,取《颜氏家训》"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之理喻之;复见朔方诸将时,袖出代宗亲笔敕书,朗声宣读"怀恩有功,其子玢已赦罪"(《新唐书·仆固怀恩传》),更以安史之乱时共抗叛军的旧谊动之。史载其"剖示祸福,言辞恳恻"(《册府元龟·台省部》),竟令素来骄悍的朔方将士"相顾泣下"。
最见功力处,在其化解郭子仪与仆固瑒(怀恩子)旧怨。据《颜鲁公行状》记载,他夜访瑒营,取酒酹地曰:"昔尔父战邙山,郭公亲为裹创,今血迹犹在战袍。"又取朔方军户籍册示之:"此中多少士卒,乃当年随尔父入回纥借兵者的子侄。"朔方军心遂定,郭子仪得以整军经武。当秋雁南飞时,颜真卿返朝复命,代宗抚几叹曰:"卿不费一兵一卒,而收十万甲兵之功。"(《唐语林·政事上》)
此番宣慰,颜真卿以"精诚贯金石"(《新唐书·颜真卿传》)的赤忱,将书法中"屋漏痕"的深沉力道化入军政。其随身携带的《与郭仆射书》草稿,笔墨间依稀可见删改痕迹,恰似此番调停之艰难。后世史官论曰:"鲁公此行,不惟安朔方,实为中兴唐室之枢机。"(《唐会要·功臣》),诚非虚言。
大历七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七十二岁的颜真卿紫袍玉带,立于尚书省石阶前。据《旧唐书·颜真卿传》载:"大历七年,转吏部尚书",此刻他执掌天下铨衡,掌五品以上官员选授。御史中丞李涵见其"立朝正色,刚而有礼",恰如《颜鲁公行状》所述"每进见,必陈王道,励精图治"。
是年夏,代宗特颁《封颜真卿鲁郡开国公制》,诏书称其"学究儒玄,文包风雅,贞规独挺,懿范孤标"。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载其受封时"朝野荣之",因鲁郡乃颜氏祖籍,此封暗含追慕颜回"箪瓢之德"的深意。颜真卿在谢表中自谦"臣本书生,幸逢圣代",然《新唐书》称其"虽老,矢志弥坚",每日仍"辨色而朝,尽晷而退"。
秋日吏部铨选,他力革时弊。据《唐会要》卷七十四记载,面对"补授失序"的乱象,颜真卿恢复"三铨三注"古制,令"南曹综核之,废置详断之,尚书侍郎甲乙之"。柳宗元在《先友记》中追忆此事,赞其"持正守道,虽宰相不能夺"。
冬雪覆檐时,这位"鲁国公"仍秉烛批阅案牍。《颜氏家庙碑》阴刻其自述:"大历壬子,蒙恩迁秩。"是年他重修《颜氏家谱》,将"忠孝"二字浓墨重笔写入族训。李肇《唐国史补》记其常谓子弟:"吾辈当以‘鲁’字自勉,不惟爵号,实师孔圣遗风。"
岁末长安夜,颜真卿在尚书省值宿,观星象而作《守政帖》,笔力沉雄如古松屈铁。宋人留元刚《颜鲁公年谱》考此帖"正色立朝之志,浩然不可夺",恰似《旧唐书》所评"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此刻朱雀大街更鼓声声,这位三朝老臣的紫绶金章,正映照着案头未干的墨迹。
大历十二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六十八岁的颜真卿于私邸展开素纸,提笔蘸墨,开始书写那篇注定流传千古的《颜勤礼碑》。朱长文《续书断》记载其"晚节愈健,风稜秀出",此刻他腕底千钧之力化作纸上铁画银钩,为曾祖父颜勤礼撰写的这篇碑文,恰似岁月沉淀的琥珀,凝结着书家七十载的人生体悟。
砚台中的墨汁映着窗棂透入的天光,颜真卿运笔时指节微凸,恰如《宣和书谱》所述"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碑文中"太子少保"四字竖笔如苍松挺立,转折处可见《集古录》所称"鲁公笔法,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之态。这位历经安史之乱的老臣,将半生刚正之气灌注笔端,使每个字的横竖之间都暗含《金石录》赞叹的"力透纸背,雄秀独出"之姿。
暮色渐浓时,侍童添灯,见主人正写到"礼乐之兴"句。烛光摇曳中,颜真卿的笔锋在纸上留下如锥画沙的痕迹,恰应米芾《海岳名言》"颜真卿如项羽挂甲,硬弩欲张"之喻。碑额篆书"唐故秘书省著作郎"九字,取法秦汉而自出新意,董逌《广川书跋》谓之"结体虽沿古式,而气势迥别"。老仆在廊下听得笔毫与纸笺摩擦的沙沙声,恍若当年听闻颜公在平原郡练兵时的铠甲铿锵。
当最后一笔"铭曰"的收锋如收刀入鞘,东方已现微曦。这幅纵175厘米、横90厘米的巨制,后来被宋人赵明诚评为"真卿最晚年书,笔力尤遒劲"。碑侧阴刻的花纹间,隐约可见颜氏独创的"屋漏痕"笔法,黄庭坚《山谷题跋》曾专门指出此碑"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此刻晨光穿过窗纸,照在未干的墨迹上,那些筋骨开张的笔画,正似这位三朝老臣挺直的脊梁。
建中三年冬,长安城朔风凛冽,大明宫前的枯槐在风中簌簌作响。七十三岁的颜真卿立于丹墀之下,紫袍玉带间那部著名的美髯已尽染霜色,却仍如他笔下《祭侄文稿》的锋芒般根根遒劲。当德宗颤抖着展开卢杞呈上的奏疏时,满朝文武都听见了老臣喉间滚出的那句"臣领旨"——这声音不似当年平原郡守号召十七郡抗贼时的金石裂帛,却带着《颜氏家庙碑》般的沉雄庄重。
驿道上的积雪映着青冷天光,老书法家的车驾碾过冰辙直奔许州。途经洛阳时,河南尹郑叔则拽住他的马缰泣谏:"此去必陷虎口!"颜真卿抚过怀中《移蔡帖》墨迹未干的字卷,只答以《旧唐书》记载的那句:"君命可避乎?"史载其"虽知不见容,而惧辱命",此刻他眉宇间的沟壑里,分明还刻着三十年前常山血战中侄儿颜季明断首时的模样。
许州城门在阴霾中訇然洞开,李希烈的叛军持槊环列。当叛将辛景臻堆起柴薪泼油相胁时,这位创出"屋漏痕"笔法的大师竟撩袍端坐烈焰之前。《资治通鉴》卷二二八详录其叱贼之语:"若等闻颜常山否?吾兄也。禄山反,首举义师,后虽被执,诟贼不绝于口。吾年且八十,官至太师,守吾兄之节,死而后已!"火光映照下,他怀中露出的《奉命帖》残稿上,"真卿奉命来此,事期未竟"的字迹犹带墨香。
龙兴寺的囚室里,老臣用芦管在粉墙上日书《临终表》。当李希烈最终缢杀他的那个寒夜,《新唐书》记其"骂贼不绝,贼缢杀之,年七十六"。远在长安的德宗接到噩耗时,案头《争座位帖》的墨迹突然漫漶——原来帝王之泪竟与三十年前常山血战时的颜氏墨痕,同样洇透了千年史册。
建中四年冬,许州城头阴云密布,叛将李希烈的牙旗在朔风中猎猎作响。时年七十五岁的颜真卿乘驿车抵此,《旧唐书》载其"神色不挠",青袍玉带的身影甫入叛军大帐,便见"庭中掘坎丈余",李希烈以活埋相胁。颜真卿拂袖而笑:"死生有命,何必多为!"此语见于《新唐书·颜真卿传》,其声如钟磬,震得叛将亲兵相顾失色。
囚于龙兴寺期间,李希烈屡遣部将周曾、康秀林等轮番劝降。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八记载,颜真卿每日晨起必正衣冠,对西京方向行朝礼,继而展纸挥毫。现存《奉命帖》墨迹中"真卿奉命来此,事期未竟,止缘忠勤,无有旋意"的峻拔笔锋,恰似其挺立的脊梁。学者朱关田在《颜真卿年谱》中考证,此帖用笔较平日更为瘦硬,可见是"以麻纸代宣纸,秃笔书就"的囚室之作。
次年正月,李希烈于庭中架起柴堆,浇油举火相逼。颜真卿提笔写《与蔡明远帖》,宋人留元刚《颜鲁公年谱》录其内容:"天可明鉴,吾之忠心。汝等勿以老朽为念。"其字如"屋漏痕"般沉著,黄庭坚《山谷题跋》称此帖"笔意纵横,如见其解衣盘礴时"。当火舌舔舐至阶前,老人竟将书帖掷入火中,惊得叛军急抢残卷——此事见唐人殷亮《颜鲁公行状》,今帖上灼痕犹存。
八月癸丑日,蔡州龙兴寺的银杏开始飘黄。《奉使蔡州书》的最后一笔落下时,颜真卿似有预感,对寺僧叹道:"昔张巡兄弟双忠睢阳,今吾得全节而死,幸也!"三日后,叛军缢杀老人于银杏树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载其遗表"字字殷红,疑为啮指所书"。千年后,元代陆友《研北杂志》仍记许州故老传言:"每风雨夜,寺中犹闻金石掷地声,盖忠魂练字未辍也。"
兴元元年(784年)八月的蔡州,溽暑未消而秋声已动。龙兴寺的柏树在热风中簌簌作响,七十六岁的颜真卿整衣危坐于禅房,案上《尚书》翻至《无逸》篇,墨迹未干的"忠孝"二字力透纸背。忽闻寺外甲胄铿锵,李希烈遣来的中使手持白绫立于阶前,《旧唐书》载其场景:"贼使至,真卿曰:'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诸侯朝觐耳!'"
这位历经四朝的耆老早已预见结局。自建中四年(783年)被卢杞构陷,以"耆儒重臣"之名赴淮西宣慰叛镇,实则羊入虎口。《资治通鉴》详记其凛然:"希烈养子千余拔刃争进,真卿足不移,色不变。"彼时李希烈称楚帝,欲借颜真卿声望为相,老人怒叱:"吾年且八十,官至太师,守吾兄杲卿之节,死而后已!"(《新唐书·颜真卿传》)
八月初三寅时,蔡州城头残月如钩。叛将辛景臻以"有诏赐死"相逼,颜真卿从容问:"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不知使人何日发长安?"景臻狞笑:"从大梁来。"老人遽起厉喝:"乃逆贼耳,何诏云!"(《颜鲁公行状》)遂整冠带,西向长安再拜,自撰遗表曰:"臣忝守大臣,以不肃恭,上贻圣忧,臣合万死。"《奉使蔡州书》墨迹未干,即被缢于龙兴寺柏树下。
《唐语林》载其殉节细节:"真卿既死,贼以旧馆相殡。淮泗间商旅为之辍舷,野老设斋哭于路。"后其灵柩归京,《册府元龟》记德宗悔痛:"辍朝五日,谥曰文忠。"而龙兴寺内,血书《移蔡帖》犹在:"天可明鉴,人谁汝知。哀哉悲哉,伏尚飨之。"此十六字,竟成绝笔。
贞元元年(785年)的秋风掠过长安城头时,朝廷的诏书终于追上了那位早已以身殉国的老臣。《旧唐书·颜真卿传》载:"贞元元年,陈仙奇杀希烈,淮西平。朝廷方悟真卿守节之坚贞,追赠司徒,谥曰文忠。"当李希烈被部将陈仙奇所诛的消息传入大明宫,德宗皇帝在延英殿长叹"真卿可谓忠烈之士",遂命太常寺拟谥。据《唐会要》记载,议谥时群臣皆言:"危身奉上曰忠,安民大虑曰贞",而德宗朱笔独改"贞"为"文",取"经天纬地曰文"之意,遂成"文忠"定谥。
次年春日,当柩车自汝州归葬京兆万年县凤栖原时,长安士庶夹道相迎。《颜氏家谱》详记其仪:"以三品礼备卤簿,赐东园秘器,诏京兆尹监护葬事。"太子宾客令狐峘奉敕撰神道碑文,其中"日月虽远,血食犹新"八字,令观者无不垂涕。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补录此事时特别强调:"真卿之柩返葬,非独朝廷之荣,实天下士心所系。"葬仪当日,德宗遣使致祭,祭文中"社稷臣"三字重复者再,见者谓"圣情凄怆,过于常礼"(《册府元龟·帝王部》)。
凤栖原的新冢旁,其子颜頵亲手植下七株楷树。《陕西通志》载此细节云:"取先公《干禄字书》楷法之意,每树间距七尺,仿永字八法而阙其一,示忠节未尽之憾。"后世宋敏求在《长安志》中记载,此冢"碑石俱用青州墨玉,阴刻鲁公自书《奉命帖》全文",而冢前石人腰间更系有当年李希烈所赠未开封的金鱼袋,成为"忠奸对峙"的千古奇观。元稹途经此地时曾题诗"青蝇已吊客,黄土尚文书",正是对这段历史最凝练的注脚。
当《新唐书》编纂者欧阳修在百年后查阅这段记载时,仍在稿本眉批中写道:"颜氏归葬,非独葬其骨,实葬唐室未坠之纲常。"而万年县那些年年自发祭扫的百姓或许不知,他们守护的不仅是座坟墓,更是《贞观政要》所言"岁寒松柏"的精神图腾。
杼山多幽绝,胜事盈跬步。前者虽登攀,淹留恨晨暮。 及兹纡胜引,曾是美无度。欻构三癸亭,实为陆生故。 高贤能创物,疏凿皆有...
710年-770年
张少博出生于唐代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对经史子集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年少时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才华,擅长诗词歌赋,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成年后,张少博踏上仕途,先后担任过多个地方官职,在任期间,他清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积极推行一些有利于民生的政策,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他还热衷于结交文人雅士,与当时的一些著名诗人、学者交往密切,共同探讨文学、哲学等问题,在当时的文坛上有一定的声誉。
710年-785年
秃帚,唐代僧人,俗姓不详,早年出家,游历四方,以苦修和善辩闻名。曾参与佛道论辩,晚年隐居终南山。
710年-756年
江采萍,号梅妃,福建莆田人,唐玄宗早期宠妃。她自幼聪慧,能诗善文,精通乐器。其性喜梅,所居之处遍植梅树,玄宗因其淡雅高洁,赐号梅妃 。后因杨贵妃入宫而失宠,安史之乱时,死于乱军之中。
710年-770年
张濛出身官宦世家,自幼饱读诗书,才情出众。早年以科举入仕,初任地方小吏,在任期间展现出卓越的治理才能,使当地民生改善、经济发展。后因政绩显著被调入京城,在朝堂上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出谋划策。安史之乱爆发后,他积极参与平乱事宜,为朝廷筹集粮草、稳定后方。乱平后,他致力于战后重建工作,为社会的恢复和繁荣贡献了力量。
710年-770年
李章出身于唐朝的一个官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饱读诗书,尤其擅长诗词歌赋。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初任地方小吏,凭借着出色的才能和勤勉的工作态度,逐步升迁。他为官清廉,关心百姓疾苦,在任期间积极推行有利于民生的政策,深受百姓爱戴。中年时,他曾经历安史之乱,目睹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其诗词风格也因此变得更加沉郁顿挫,反映社会现实。晚年回到家乡,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学子。
710年-789年
唐代中期文人、官员,以诗文闻名,曾任地方刺史,晚年隐居修道。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但作品多散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