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酒字

2025年07月05日

睿赏叶通三,宸游契重九。兰将叶布席,菊用香浮酒。
落日下桑榆,秋风歇杨柳。幸齐东户庆,希荐南山寿。

怀素

译文

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酒字
重阳节有幸来到渭亭登高应制,分韵得'酒'字
睿赏叶通三,宸游契重九
圣明的赏鉴与天地人相通,天子的巡游正逢重阳佳节
兰将叶布席,菊用香浮酒
兰叶铺陈坐席,菊花的香气浸染着美酒
落日下桑榆,秋风歇杨柳
夕阳沉落在桑榆树梢,秋风吹拂着静止的杨柳
幸齐东户庆,希荐南山寿
祈愿与百姓共享安康,更希望能献上南山般的寿考

词语注释

睿赏:圣明的鉴赏。睿(ruì),明智、通达
宸游:帝王的巡游。宸(chén),北极星所在,借指帝王
叶通三:与天、地、人三才相通。叶(xié),和洽、相合
契:契合,恰逢
桑榆:桑树和榆树,借指日落处
东户:借指百姓。东户季子,传说中上古太平盛世的君主
南山寿:典出《诗经》,象征长寿

创作背景

诗词《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酒字》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此诗创作于唐中宗李显景龙三年(709年)重阳节,属典型的"应制诗"范畴。时值中宗恢复李唐国号后的鼎盛时期,宫廷文学活动频繁,《唐诗纪事》载:"景龙三年重阳,中宗幸临渭亭,群臣应制赋诗。"此次登高雅集,中宗亲自命题"得酒字",要求群臣以"酒"为韵脚作诗,展现盛唐宫廷文化的风雅气象。

地理意象

临渭亭位于长安城东北龙首原上,俯瞰渭水如带,乃唐代皇家重要游宴场所。诗中"落日下桑榆"暗合《三辅黄图》记载"龙首山势似卧龙,西头高二十丈,东头高六七十丈",夕阳斜照的地理特征;"秋风歇杨柳"则呼应《雍录》所述"渭亭多植垂柳,秋日飞絮"的实景。

宫廷礼仪

首联"睿赏叶通三,宸游契重九"典出《周礼》"以三为节"的礼制传统,暗喻君、臣、民和谐共庆。中宗时期恢复武则天时代中断的重阳赐宴旧制,《景龙文馆记》记载此次宴会"赐群臣茱萸囊,饮菊花酒",与诗中"菊用香浮酒"形成互文。

政治寓意

尾联"幸齐东户庆"化用《汉书·郊祀志》"东户季子之世"典故,喻指太平治世;"希荐南山寿"则暗含《诗经·天保》"如南山之寿"的颂圣传统。时值中宗平定武周余党、推行"景龙之治"的关键期,此诗实为通过节庆书写建构政权合法性的文学实践。

艺术特色

全诗严格遵循"五言六韵"应制体式,以"三-九""兰-菊""桑榆-杨柳"的工对展现宫廷诗的精致美学。其中"菊用香浮酒"一句,既符合《西京杂记》"菊花舒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的唐代重阳酒俗,又以通感手法将嗅觉(香)、视觉(浮)、味觉(酒)交融,体现盛唐应制诗"状物精微"的艺术追求。

赏析

暮秋的渭亭之上,一场皇家宴饮被诗人以酒为韵,酿成了流动的金色诗行。开篇"睿赏叶通三,宸游契重九"以典雅的皇家气象定调,"叶通三"暗合天地人三才和谐,"契重九"则点明重阳登高的传统,学者傅璇琮曾评此联"以密丽的典实织就宫廷诗的华锦,却无堆砌之弊"(《唐代诗学考论》)。

"兰将叶布席,菊用香浮酒"二句,将重阳意象提炼成嗅觉与视觉的交响。兰叶为席的想象清雅绝俗,菊香入酒的描写则令人想起陶渊明"采菊东下"的隐逸风骨。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莫砺锋指出:"诗人巧妙地将宫廷应制诗要求的富贵气,与文人雅士追求的清逸感完美融合,形成独特的'雅颂体'风格"(《唐诗与宫廷文化》)。

颈联"落日下桑榆,秋风歇杨柳"突然转入苍茫的时空之境。桑榆既指实际景物,又暗喻人生晚景;"歇"字用得极妙,仿佛秋风也懂得驻足欣赏这片刻欢愉。文学评论家李元洛盛赞此联:"以自然意象为时空赋形,落日秋风不再是无情物,而成为承载情感的容器"(《诗美学》)。

结句"幸齐东户庆,希荐南山寿"回归应制主题,"东户"典出《诗经》中太平盛世的意象,"南山寿"则化用《诗经·天保》的祝颂。学者葛晓音认为:"诗人将个人生命体验融入集体庆典,使模式化的应制诗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温度"(《唐诗流变论》)。全诗如一幅金碧山水,在富丽堂皇的底色中,透着文人特有的清远意趣。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诗曰:

"景龙应制诸篇,此独得闲远之致。'落日下桑榆,秋风歇杨柳'二句,不事雕琢而自成天籁,隐隐有陶令遗风。以酒为韵,更见雅人深致。"

  1. 清人沈德潜于《唐诗别裁》中批注:

"首联'睿赏''宸游'已见皇家气象,而'兰叶布席,菊香浮酒'八字,将重阳宴饮之雅趣写尽。结句'东户''南山'之典,非但应制得体,更含君臣相得之深意。"

  1.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特别赏析颈联:

"'桑榆'喻晚景,'杨柳'绾秋风,看似寻常景物,实暗合重阳敬老之旨。落日余晖与金菊酒香交织,帝王登高之乐中自见雍容气度,此所谓'以景语作情语'也。"

  1.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在《唐五代名家诗选》中论及:

"此诗可贵处,在于应制而不失真趣。'菊用香浮酒'五字,既合重阳仪典,又透出文人雅士的审美意趣,可见景龙时期宫廷诗已渐脱六朝浮华,开盛唐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