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玄籥飞灰出洞房,青郊迎气肇初阳。仙舆暂下宜春苑,
御醴行开荐寿觞。映水轻苔犹隐绿,缘堤弱柳未舒黄。
唯有裁花饰簪鬓,恒随圣藻狎年光。

怀素

译文

玄籥飞灰出洞房
神秘的笛声随飞灰飘出幽深的宫房
青郊迎气肇初阳
青青的郊野迎来春的气息,初阳始升
仙舆暂下宜春苑
仙驾暂临宜春苑
御醴行开荐寿觞
御赐美酒开启寿宴的觞杯
映水轻苔犹隐绿
映水的轻苔仍藏着隐隐绿意
缘堤弱柳未舒黄
堤边的嫩柳还未舒展黄芽
唯有裁花饰簪鬓
唯有采花装饰鬓发
恒随圣藻狎年光
永远追随圣恩,享受这美好时光

词语注释

玄籥(xuán yuè):神秘的笛子,籥是古代一种管乐器
肇(zhào):开始
仙舆(xiān yú):仙人的车驾,这里指皇帝的车驾
御醴(yù lǐ):御赐的美酒,醴是甜酒
荐寿觞(jiàn shòu shāng):进献祝寿的酒杯
圣藻(shèng zǎo):圣上的文采,这里指皇帝的恩泽
狎(xiá):亲近,这里是享受的意思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创作背景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立春,宫廷于宜春苑举行迎春大典。是日青帝坛前焚香设醴,太常寺以葭灰实律管候气,仙舆自丹凤门出,仪仗逶迤数里。中宗命群臣应制赋诗,沈佺期此作即奉敕而撰。

考《旧唐书·礼仪志》载:"立春前五日,太史谒见天子曰'某日立春',乃迎气于东郊"。诗中"玄籥飞灰"正应《后汉书·律历志》"候气之法,为室三重,以葭莩灰抑其内端"的典故;"宜春苑"为汉唐皇家禁苑,《三辅黄图》记其"在长安城东南隅",唐时仍为帝王立春劝耕之地。

时中宗复位未久,朝中仍存武周旧制。沈诗末句"恒随圣藻狎年光",既见应制诗"颂圣"本分,亦暗合《诗经·豳风》"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古老节俗。其"弱柳未舒黄"之句,较之宋之问同题"柳色早黄浅"更得初春神韵,恰是沈宋争锋的微妙注脚。

此作现存《全唐诗》卷九十六,与李峤、崔湜等人同题诗并观,可窥景龙文馆唱和之盛。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曰:"七律应制,佺期'青郊迎气'一篇,典丽精工,犹存开天体度。"

赏析

春日的宫廷在诗人的笔下宛如一幅工笔重彩的画卷。那"玄籥飞灰"的仪式性描写,暗合《周礼》中"以苇为管,灼之以候气"的古老传统,学者傅璇琮指出,这开篇便以典雅的礼器意象,将立春"候气之法"的庄严仪式凝固在诗句中,彰显出皇家迎春的恢弘气象。

"青郊迎气"与"仙舆暂下"的意象组合尤为精妙。程千帆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评点道:"'仙舆'一词将帝王车驾比作神仙仪仗,既合应制诗体例,又以'暂下'二字赋予动态美感,仿佛春神自九天下凡"。而"宜春苑"作为汉代旧苑,经诗人点染,更添历史厚重感。

诗中色彩的运用堪称绝妙。"映水轻苔"的隐绿与"缘堤弱柳"的嫩黄,被叶嘉莹赞为"初春色彩的微距特写"。她特别强调:"'犹''未'二字用得极讲究,既准确捕捉植物将舒未舒的瞬时状态,又暗含对春光渐浓的期待"。这种细腻观察,正体现了唐代宫廷诗人"体物入微"的创作特点。

尾联的"裁花饰簪"意象,周勋初在《唐诗大系》中解读为双重象征:"既是实写宫女以鲜花迎春的习俗,又暗喻文臣以华章颂圣的传统"。而"恒随圣藻"四字,袁行霈认为"将时间性的年光与文学性的辞藻相绾结,使瞬间的春景获得永恒的艺术生命"。

全诗情感如春溪般明净欢愉,却又蕴含深层张力。莫砺锋指出:"在富丽堂皇的宫廷表象下,诗人以'弱柳''轻苔'等纤柔意象,悄悄注入文人对自然时序的敏感,这正是盛唐应制诗超越六朝同类作品的精微之处"。这种"颂圣而不失性情"的特质,使作品既符合"文温以丽,意悲而远"的应制传统,又透露出"阳春召我以烟景"的生命欣悦。

点评

此篇应制诗如七宝流苏,字字璎珞,尽显初唐宫廷诗的富丽精工。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盛赞:"'映水轻苔'一联,体物入微,较之'二月黄莺飞上林'更得春浅神韵,所谓裁冰镂雪者非耶?"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独赏其结句:"'恒随圣藻'四字,将应制诗之颂圣本分化作云霞气象,犹见贞观年间君臣唱和之雅致。"尤其"裁花饰鬓"之笔,被清代学者纪昀评为:"以闺阁妆点之趣写皇家苑囿,不落窠臼,较之直赋'仙仗逶迤'者,更觉风华掩映。"

近代词学大家龙榆生则从章法着眼:"通篇以'玄籥飞灰'肇端,'年光'收束,中间六句如织锦回文,节气物候与宸游仪典交织,真所谓'金针暗度,不露剪裁痕迹'(《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语)。"尤其"弱柳未舒黄"五字,王国维《人间词话》虽未直接点评,然其"着一字而境界全出"之论,正可移评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