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暮春的牢狱透着刺骨寒意,骆宾王握笔的手指在镣铐间艰难移动。这位"初唐四杰"之一的才子,此刻正以罪臣身份在长安狱中,将满腔孤愤倾注于《幽絷书情通简知己》的墨痕里。历史记载显示,此诗作于仪凤三年(678年),时任侍御史的诗人因上书言事触怒武后,被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诗中"骢马刑章峻,苍鹰狱吏猜"的凛冽笔触,实为唐代酷吏政治的缩影。据《旧唐书·酷吏传》载,当时周兴、来俊臣等惯用"白驹""丹凤"等祥瑞之名罗织罪名,与诗中"穴疑丹凤起,场似白驹来"形成残酷反讽。诗人以"秦冤""楚哀"自况,暗用范雎、屈原典故,将个人遭遇升华为士人群体在皇权压制下的共同困境。
铁窗外,春日的青陆芳草正萌发新绿,而诗人笔下"黄沙旅思催""圆扉长寂寂"的囚室,却成为盛唐气象背面最尖锐的注脚。那些"疑璧难裁""覆盆望日"的叹息,不仅是个体清白的辩白,更是对"疏网恢恢"司法体系的控诉。在"风多木屡摧"的险恶环境中,诗人仍保持着"有气还冲斗"的文人风骨,这种精神气质恰与同时期《在狱咏蝉》的"无人信高洁"形成互文。
值得玩味的是,诗末"莫言韩长孺"的用典。韩安国曾坐牢受辱后复起,但骆宾王最终选择追随徐敬业起兵讨武,这种从"书情通简"到"讨武曌檄"的人生轨迹,使这首狱中诗成为解读诗人精神世界的关键文本。在初唐律诗工整的形式下,奔腾着建安风骨般的慷慨之气,见证着那个时代文人仕途的艰险与精神的倔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