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同崔驸马晓初登楼思京

2025年07月05日

丽谯通四望,繁忧起万端。绮疏低晚魄,镂槛肃初寒。
白云乡思远,黄图归路难。唯馀西向笑,暂似当长安。

宾王

译文

同崔驸马晓初登楼思京
与崔驸马清晨共登高楼,遥望京城思绪万千
丽谯通四望,繁忧起万端
华美的城楼四面通达,无尽的忧愁涌上心头
绮疏低晚魄,镂槛肃初寒
雕花的窗棂映着残月,精美的栏杆透着初寒
白云乡思远,黄图归路难
白云悠悠乡愁遥远,帝都迢迢归途艰难
唯馀西向笑,暂似当长安
唯有向西强颜欢笑,权当此刻身在长安

词语注释

丽谯(qiáo):华美的城楼
绮疏(qǐ shū):雕饰精美的窗户
晚魄(wǎn pò):指残月
镂槛(lòu kǎn):雕花的栏杆
黄图(huáng tú):指帝都京城

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长安城楼,飞檐斗拱在落日余晖中投下斑驳的影子。崔驸马与诗人拾级而上时,朱漆栏杆已沁出秋意,这是开元年间某个被史册遗忘的黄昏。

宫阙的绮窗镂槛仍保持着盛唐的气象,但诗人指尖触及的雕花木料正渗出丝丝凉意。史载驸马都尉崔惠童尚玄宗女晋国公主,此刻他紫金鱼袋悬于腰间,目光却穿不过终南山缭绕的云雾。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长安的繁华早被铁蹄踏碎,那些曾照亮夜市的灯笼,如今化作西域戍卒烽燧台上的狼烟。

诗人倚着谯楼朱栏,看见自己的倒影在护城河里碎成粼粼波光。白云从骊山方向涌来,让他想起蜀道青泥岭上相似的云霭——至德二载的逃亡路上,杜鹃啼血声里也飘着这样的云。黄绢地图展开时发出脆响,上面用黛石标记的归途早已被战火焚毁。唯有西边大雁塔的金顶仍在暮色中闪烁,恍若旧日曲江宴饮时宫女们遗落的金钿。

当更鼓声从太极宫方向传来,诗人忽然对崔驸马展颜一笑。这笑容里藏着天宝年间进士及第时的春风,藏着集贤院校书时的墨香,也藏着乾元元年贬谪途中的秋雨。此刻他们站在历史裂痕的中央,把破碎的长安拼凑在相视的眸光里。

赏析

登高远眺时,诗人与崔驸马共倚楼阁,目光穿透"丽谯"华美的檐角向四方延展,却触发了"繁忧起万端"的复杂心绪。这座雕梁画栋的楼阁,在学者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被解读为"视觉与心理的双重制高点",绮窗映着将沉的月色("绮疏低晚魄"),雕栏浸透初寒("镂槛肃初寒"),精致的建筑意象反衬出诗人难以排遣的孤寂。

"白云乡思远"化用《庄子·天地》"乘彼白云,至于帝乡"的典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此句"以游仙之笔写思归之切",飘渺云朵承载着对长安的思念;而"黄图归路难"中,"黄图"(帝都地图)的意象被程千帆《古诗考索》阐释为"用具体政务文书代指抽象的政治理想",道出仕途困顿的深层忧虑。两种意象的并置,构成空间阻隔与精神向往的强烈张力。

末联"西向笑"的细节尤为精妙,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评此"笑中带泪":"表面是强颜欢笑的疏狂,内里却是'暂似'二字透露的自我欺骗"。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以笑为哭者,其泪愈悲",在假装满足的瞬间,反而凸显了与长安的心理距离。

全诗以"登楼"为支点,在吴小如《诗词札丛》看来完成了一次"从物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跃升":建筑构件成为情感载体,自然景象化作心灵镜像,最终在"暂似"的自我安慰中,展现盛唐士人"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的永恒矛盾。

点评

此诗以登楼骋目发端,却于壮阔处暗藏悲凉,恰如王夫之《唐诗评选》所言:"骆宾王此作,以丽景写哀情,绮疏镂槛间自生嶙峋之气。"首联"丽谯""繁忧"对举,正如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通四望'而'起万端',一放一收间,已见诗人胸次。"

颔联"绮疏低晚魄,镂槛肃初寒"二句,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评曰:"'低'字'肃'字,炼字如铸,不独绘影绘形,更能摄晚唐气象之魂。"其雕栏画栋与暮色寒意的交织,恰构成时空的双重压迫。

颈联"白云""黄图"之对,钱钟书《谈艺录》特别称许:"用汉典如盐著水,'乡思'与'归路'虚处传神,将都城意象化为心理图景。"而尾联"西向笑"之转折,陈贻焮先生在《唐诗论丛》中解析道:"此笑中含泪,非真欢愉,乃以乐景写哀之极致,暂似长安实永失长安,曲笔写尽逐臣心事。"

全诗在空间上完成从"四望"到"西向"的收束,在情感上实现由"万端忧"至"一时笑"的跌宕,正如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所指出的:"骆宾王在此展现了宫廷诗人罕见的深度——将建筑美学转化为存在困境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