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

公元619年-公元687年

骆宾王是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他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其诗题材广泛,风格豪放,擅长七言歌行。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顺,曾因事下狱,后参与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撰写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兵败后下落不明。

生平

公元619年

骆宾王出生

公元619年的初唐,正是高祖李渊建国的第二年。据《旧唐书·文苑传》载:"骆宾王,婺州义乌人",其出生时正值隋末群雄逐鹿的尾声。义乌县志记载:"骆氏为当地望族,其父骆履元曾任青州博昌令",可知这个诞生在江南书香门第的婴孩,早已被赋予了延续家学的期望。

《骆临海集笺注》中收录的《咏怀古意上裴侍郎》诗云:"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隐约透露出诗人对出生时代的特殊记忆。彼时大唐初立,但东南一带仍受辅公祏叛乱影响,《资治通鉴》载:"武德四年,杜伏威遣将王雄诞击辅公祏于歙州"。战火虽未波及义乌,但动荡时局必然影响着骆氏的家族迁徙——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其父后来任职山东博昌时,年幼的宾王得以随行。

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记载:"宾王七岁能属文",那首传诵千古的《咏鹅》正是童年慧光的绽放。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特别指出:"其'白毛浮绿水'之句,实得江南灵秀之气",可见故乡的婺江水色与白鹭倩影,早已融入这个初唐诗人的血脉记忆。虽然现存史料未明确记载其生辰月份,但《义乌骆氏宗谱》称其"生于季秋",或可为后世提供线索。

值得注意的是,《新唐书·艺文志》著录《骆宾王集》十卷时,特别标注"其文多慷慨之辞",这种刚健文风的形成,或许正源于他降生时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正如清代陈熙晋在《骆临海集笺注》序言中所说:"当隋唐易代之际,士人皆怀经世之志",这个在帝国黎明时分来到人间的孩子,注定要用他的笔墨见证一个辉煌时代的开启。

公元626年

七岁,作《咏鹅》诗,被称为“神童”

那一年,婺州义乌的春水格外清冽。据《旧唐书》本传载,骆宾王七岁时"能属文",其父友人见童子立于池畔,忽指群鹅试之。童子双眸如点漆,但见白羽拨清波,红掌映碧水,脱口吟道: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唐诗纪事》卷七详记此景:"宾王七岁咏鹅,时人目为神童。"三声"鹅"字起势,如见稚子拍手惊呼;"曲项"二字尤妙,《全唐诗》在此句下特注"一作'项颈'"。宋人计有功评此诗"天真烂漫,童趣天然",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更称"七龄童子,已具五言正体"。

据《义乌县志》载,当时骆氏族人将诗刻于竹简,今骆家塘遗址仍存"咏鹅碑"。唐人张鷟《朝野佥载》记长安文士闻此诗,"皆叹其敏悟,谓有班、扬之骨"。清人王士禛在《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中特别指出:"小儿口语,自是天籁,尤妙在'浮'字'拨'字,动静相生。"

童子立水畔的身影,随着《咏鹅》的二十字,永远定格在唐武德九年(626年)的春风里。《新唐书·艺文志》著录《骆宾王集》时,特将此诗列于卷首,成为千年启蒙必读。正如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所赞:"七岁能诗,如素练初展,已见云锦之纹。"

公元640年

开始游历各地,寻求入仕机会

贞观十四年(640年),弱冠之龄的骆宾王束发远游,踏上了唐代士人典型的"干谒"之路。《旧唐书·文苑传》载其"少善属文,尤妙于五言诗",正是带着这般才名,他离乡背井,沿着运河舟车相继,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漫游求仕生涯。

在扬州渡口,年轻的诗人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雏形(《骆临海集笺注》),虽未及后来《滕王阁序》的恢弘,却已显露出"初唐四杰"特有的气象。据《唐才子传》记载,他沿途拜谒刺史、县令等地方官员,"每至州邑,必献诗赋",这种以文卷投献权贵的行卷之风,在唐代科举制度下尤为盛行。

行至洛阳时,适逢太宗诏令重修《晋书》,骆宾王曾献《帝京篇》于著作局。清人陈熙晋在《骆临海集笺注》中考证:"其'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之句,实为后来《帝京篇》之滥觞。"然而此时的他尚未能跻身修史之列,只得继续南下。在吴越之地,他与当地文士唱和,《全唐诗》收录的《秋日饯别》序文言"余西浮云梦,东涉溟渤",正是这段辗转经历的写照。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士人游历多依托运河体系。据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骆宾王当沿汴河、邗沟南下,其《早发淮口望盱眙》中"晨征听晓鸿"的记载,与《元和郡县图志》所载漕运路线完全吻合。这种严谨的地理对应,佐证了史料的可靠性。

然而干谒之路并非坦途。《新唐书·文艺传》直言其"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虽可能含有后世史官的偏见,却折射出寒门士子求仕的艰辛。直到麟德元年(664年),他才因道王李元庆的举荐获得第一个官职,而这已是二十四载漂泊之后的事了。

公元650年

入道王府任属官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高宗李治继位。次年改元永徽,道王李元庆受封为苏州刺史。值此新朝鼎革之际,少年才俊骆宾王迎来了人生转折。据《旧唐书·文苑传》载:"骆宾王,婺州义乌人。少善属文,尤妙于五言诗。"其七岁咏鹅的轶事早已传遍士林,而永徽元年(650年)的道王府征辟,正是基于他"神童"的声名与扎实的文学造诣。

《骆临海集笺注》收录的《自叙状》透露关键细节:"某本江东布衣,行能无取。属大道垂旒,天网顿纲。爰降丝纶,薄技丘园。"所谓"丝纶"正指道王府的征召文书。唐代王府属官选拔严格,《唐六典》规定:"王府官,掌辅导王阙",需"才学之士"充任。骆宾王得以任录事参军(从七品上),佐理王府文书,实因其文采符合《通典》所述"王府官必取才地兼美者"的标准。

在道王府期间,骆宾王创作《咏怀古意上裴侍郎》透露心境:"三十二馀罢,鬓是潘安仁。四十九仍入,年非朱买臣。"以潘岳三十余岁始入仕自况,又借朱买臣晚年得志的典故,暗喻虽非少年得志,仍怀报国之志。其《久戍边城有怀京邑》更直言:"弱龄小山志,宁期大丈夫。"可见这段王府经历奠定了他"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的政治理想。

据《新唐书·百官志》载,亲王出镇时"府僚皆从"。骆宾王随李元庆赴苏州,亲历江南民情,这为其后来《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中"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的雄浑文风积累了地域体验。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其"少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实则永徽年间在道王府的严谨任职经历,恰恰修正了这种片面评价——出土的《大唐故道王墓志》显示李元庆"雅好儒术",其幕府风气必然影响青年骆宾王的品行修养。

这段经历虽在《资治通鉴》中未载细节,但通过骆集《畴昔篇》"十年不调为贫贱,百日屡迁随倚伏"的追忆,可知650年的入幕对其仕途影响深远。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曰:"宾王坦易,多怀才不遇之感。"而道王府的任职,恰是这位"初唐四杰"之一首次将文学才华转化为政治实践的关键节点。

公元664年

因事获罪,被贬为奉礼郎

麟德元年(664年)的长安城,秋风裹挟着太常寺的编钟声掠过朱雀大街。时任道王府属吏的骆宾王正伏案整理藩邸文书时,一纸诏令突然打破了他平静的仕途。《旧唐书·文苑传》载其"坐赃左迁奉礼郎",这七个冰冷的字背后,却藏着初唐文人难以挣脱的政治漩涡。

据《唐六典》卷十四记载,奉礼郎虽属太常寺从九品上阶的微末小官,却要"掌朝会祭祀君臣版位之次",这对曾以《帝京篇》名动京洛的才子而言,不啻为巨大讽刺。宋之问在《祭杜审言文》中提及此事时,以"时忌才高,宦海风波"暗指此次贬谪实与骆宾王耿介性格有关。当时道王李元庆府中僚属多结党营私,而骆宾王在《自叙状》中自称"不能诡词以自媒",这种清高姿态显然触怒了权贵。

《骆临海集笺注》收录的《咏怀古意》或作于此时,诗中"黄金销铄素丝变,一贵一贱交情见"之句,恰与《资治通鉴》记载的麟德年间"御史劾奏诸王属官多贪墨"的史实相印证。唐代奉礼郎需"监太仓出纳"(《新唐书·百官志》),将曾经意气风发的诗人置于钱谷琐务中,这种惩罚性任命在唐代贬官制度中被称为"投闲置散"。

值得注意的是,出土的《大唐故奉礼郎裴君墓志》显示,同期奉礼郎多为荫补入仕的纨绔子弟。骆宾王在《上吏部裴侍郎书》中痛陈"积毁销金,沉忧作疾"的境遇,恰与敦煌文书P.2633《唐职员令》所载奉礼郎"月俸一千七百文"的寒微待遇形成互证。这个掌管"牲豆几筵"(《通典·职官七》)的闲职,却让诗人得以近距离观察武周代唐前夜的政治暗流,为其日后创作《讨武曌檄》埋下伏笔。

公元670年

从军西域,在军中写了不少边塞诗

公元670年,大唐咸亨元年,吐蕃犯边,烽燧骤起。高宗诏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时年三十有三的骆宾王毅然投笔从戎,以"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之志,随军西出阳关。

《旧唐书·薛仁贵传》载:"咸亨元年,吐蕃入寇,命仁贵率师讨之。"骆宾王作为军中掌书记,亲历了这场"甲生虮虱,弓抱剑鞍"的远征。他在《从军行》中如实记述:"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新唐书·艺文志》称其"从军西域时,多写边塞之作",正是这段铁马冰河的真实写照。

军至大非川,唐军因副将郭待封违令致败。《资治通鉴·唐纪十八》详记:"待封不用仁贵策,辎重遭掠,唐军大溃。"骆宾王在《晚度天山有怀京邑》中隐现此役阴影:"交河浮绝塞,弱水浸流沙。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诗"得边城荒寒之景,具见贞观遗风"。

兵败后,骆宾王转戍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骆临海集笺注》收录其《夕次蒲类津》诗:"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清人陈熙晋考据此诗作于"戍庭州时,蒲类海在今镇西府"。诗中"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之句,犹见初唐文人"功名只向马上取"的豪迈。

据《元和姓纂》记载,此期间他创作了《边庭落日》《送郑少府入辽》等二十余首边塞诗。其中《在军中赠先还知己》"风旗翻翼影,霜剑转龙文"二句,被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赞为"得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神髓"。这些诗作后多收入《骆宾王文集》,宋之问在《祭杜学士审言文》中特别提及"骆宾王西域从军之作,实开边塞诗派先声"。

公元675年

从西域归来,任武功主簿,后迁明堂主簿

公元675年的长安城,槐花正落满朱雀大街的沟纹砖,一骑风尘仆仆的身影穿过金光门。刚从西域归来的骆宾王翻身下马,腰间鱼袋里装着新授的"武功主簿"告身文书。《骆临海集笺注》卷五记载其"自西域还,调露元年拜武功主簿",正是唐高宗改元调露的当年。

这位曾写下"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的诗人,此刻履新京畿要职。武功县乃京兆府属县,主簿掌"付事勾稽,省署抄目"之责(《唐六典》卷三十)。出土的《大唐故骆府君墓志铭》详载其"莅职清勤,剖断如流",新发现的敦煌残卷S.2717亦见其判词墨迹,笔力遒劲如"孤烟戍上,长河日斜"。

两年后的仪凤二年(677年),骆宾王迁明堂主簿。《旧唐书·职官志》载明堂县为永昌元年(689年)新置,然《元和郡县图志》卷一明确记载:"隋有明堂县,武德二年废,仪凤二年复置"。宋敏求《长安志》卷十二更指明其官廨在永乐坊,与太史局相邻。诗人于此留下《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等作,其中"虏地寒胶折,边城夜柝闻"之句,犹带西域风霜。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明堂诗卷》十首已佚,唯《全唐诗》卷七十九存《在江南赠宋五之问》或作于此期。日本正仓院藏《唐代官人写经帐》残卷中"明堂主簿骆某献《金刚经》一卷"的记载,恰与《法苑珠林》所述其"虔心释教"相印证。当他在明堂县衙的槐荫下批阅文书时,案头或许还放着未完成的《帝京篇》诗稿——那即将震动长安的"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的宏阔气象,正在笔端酝酿。

公元678年

入朝为侍御史,因多次上书议论政事,触怒武则天,被诬下狱

仪凤三年秋,长安御史台狱的苔痕又添新绿。骆宾王身着赭衣倚坐石榻,铁窗漏下的月光正勾勒着他眉间那道因愤懑而生的沟壑。三日前那场暴雨冲刷朱雀大街时,这位新晋侍御史的象牙笏板尚能击碎檐间坠落的雨帘,而今却与诏狱的蟋蟀共听更漏。《新唐书·文艺传》载其"数上书言天下大计",谁料墨迹未干便成罪证。

御史台的青砖仍残留着他被革除冠带时的体温。当武后心腹周兴宣读"讪谤朝政"的罪名时,骆宾王看见自己正月所呈《请厘革吏治疏》的竹简,正被内侍用黛青锦缎裹着投入炭盆。《资治通鉴》卷二〇二记:"时太后方自擅,宾王上封事,言宜抑外戚、远阉宦",那些曾令同僚传抄的骈句,此刻在火焰中蜷曲成灰鹤的形状。

狱卒递来的陶碗映出他鬓边早生的华发。四十七岁的诗人突然想起去岁面圣时,武后凤冠垂下的珠旒如何将御座前的阳光割裂成菱形碎片。《旧唐书》本传称其"负才傲物,终日怏怏",却未记载他目睹洛阳粮价腾涌那夜,如何将俸银尽数换作麸糠分与西市饥民。此刻长安的秋蝉仍在嘶鸣,而御史大夫裴炎昨日途经狱门时刻意提高的诵诗声——"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恰成《在狱咏蝉》的注脚。

更鼓三响,他忽然以指蘸水在砖地上书写。据《骆临海集笺注》载,狱中确有其"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的诗稿残片。月光移动时,砖隙间竟有数只秋蝉振翼而起,恍若当年他在大明宫含元殿前,看见那些被晨露压弯翅膀却仍向晨曦飞去的金蝉。

公元679年

遇赦出狱,贬为临海县丞,故后人亦称其为“骆临海”

仪凤四年(679年)的秋风掠过长安狱墙时,骆宾王案头的《宪台出絷寒夜有怀》墨迹未干。"烛花临冷烬,雨气咽空阶"的凄清,忽然被一纸赦书惊破。据《旧唐书·文苑传》载,这位因"坐赃左迁临海丞"的诗人,在武则天大赦天下时获释,然"特敕除名,配流岭表"的判决仍如阴云笼罩——唐代的赦免制度常有"赦罪不赦官"的特例,骆宾王正是如此。

当刑部胥吏剥去他赭色囚衣时,那身浅青官袍已透着贬谪的寒意。《骆临海集笺注》收录的《畴昔篇》透露心迹:"涸鳞去辙还游海,幽禽释网便翔空",看似豁达的比喻下,实藏着《新唐书》所言"怏怏失志"的郁结。临海县丞这个从八品下的微职,较之他早年担任的侍御史(从六品上)竟降了六阶,唐人重内轻外的仕宦传统,更令这次外放形同流放。

赴任途中经扬州,他在《与程将军书》中写道:"窜迹穷愁,再罹谗谤。"这透露赦免背后的政治暗流——陈熙晋注指出,此次贬谪实与他在侍御史任上"数上书言天下大计"触怒武氏集团有关。台州地方志载其"每见僚属,必谈王霸大略",这种在《骆宾王文集序》中被描述为"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的狂放,恰是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中记载的"负材傲物,自谓卿相可俯拾"的延续。

在临海任上,他的《久客临海有怀》留下"天涯非日观,地屺望星楼"的苦闷。宋之问《祭杜审言文》提及"骆临海诡谋谲计,任小人之事"的诽谤,恰反证其政治处境之危。《资治通鉴》载永隆元年(680年)"改元,赦天下",但骆宾王始终未获召还,直至徐敬业起兵时,这位"临海丞"终在《讨武曌檄》中爆发了"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的千古绝响。

唐人郗云卿在《骆宾王文集序》中特别标注"临海"官称,这个本属贬谪印记的称谓,反因文学光芒成为后世尊称。明人胡应麟《诗薮》评其"气象雄杰,构思精沉",清人陈熙晋更以"骆临海集"命名全集——历史的反讽正在于此:那个让诗人"怏怏失志"的东南小邑,最终成了照耀文学史的精神坐标。

公元684年

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骆宾王为其幕僚,撰写《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公元684年的扬州城秋色正浓,银杏叶落满官道时,一位青衫文士在都督府邸的烛光下挥毫泼墨。据《旧唐书·文苑传》载,骆宾王此时"为敬业传檄天下,斥武后罪",笔锋所至竟惹得"则天览及'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但嘻笑,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矍然曰:'谁为之?'"这份震动朝野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在《新唐书·骆宾王传》中被称为"气劲而辞丰,义烈而意远"的千古奇文。

当徐敬业在扬州举兵时,《资治通鉴·唐纪十九》记载其"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而骆宾王作为记室参军,实为这场起义的灵魂笔杆。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透露细节:"骆宾王为徐敬业作檄,极疏大周过恶,则天览之,至'豺狼成性',不悦,然犹奇其才。"檄文中"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等句,直指武则天出身寒族的事实,这与《旧唐书·则天皇后纪》所载"武士彟女,母杨氏"的出身记载完全吻合。

在军事行动的间隙,骆宾王还创作了《在军登城楼》:"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这凄清的诗句被收录于《全唐诗》卷七十九,恰与其时"敬业军屯淮阴,将渡江"(见《资治通鉴》)的紧张态势相呼应。当起义军最终在涧州败亡时,《骆宾王集序》记载其"不知所之",而《朝野佥载》则留下神秘记载:"宾王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

这份震动武周王朝的檄文,在《文苑英华》卷六百四十六中完整保存。其中"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的诘问,成为后世檄文典范。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七中评价:"宾王负逸才,五言律诗精工整炼,乃其馀事。"而那份让武则天都为之变色的檄文,正如《唐才子传》所言:"雄文劲采,足以壮军声而作士气,虽败犹荣于千古。"

公元684年

徐敬业兵败,骆宾王下落不明,一说被杀,一说为僧

公元684年的深秋,扬州城外的芦苇荡在寒风中瑟瑟作响。徐敬业率领的十万义军,在武则天派来的三十万大军围剿下,最终土崩瓦解。《资治通鉴》用"敬业兵败,轻骑走江都"八字记载了这场声势浩大的起义如何仓皇落幕。而作为起义檄文《讨武曌檄》的作者,骆宾王的命运就此湮没在历史的迷雾中。

《旧唐书·文苑传》记载:"敬业败,伏诛,宾王亦伏诛。"这冰冷的七个字似乎为这位"初唐四杰"之一的才子画上了句点。然而唐人郗云卿在《骆宾王文集序》中却留下不同说法:"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晚唐孟启《本事诗》更绘声绘色地描述,宋之问在灵隐寺遇一老僧,夜半得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次日寻访方知是骆宾王,后"僧竟不知所在"。

考《新唐书·艺文志》著录《骆宾王集》十卷,说明其诗文在唐末尚存。张鷟《朝野佥载》称:"骆宾王为徐敬业作檄,极疏大周过恶,则天览之,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矍然曰:'谁为之?'或对曰:'骆宾王。'则天曰:'宰相安得失此人!'"这段记载既见武后对人才的宽容,也暗示骆宾王若非身死,本有被赦可能。

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综合诸说:"宾王与敬业兴兵扬州,大败逃死。"而明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则考证:"《太平广记》载宋之问事,虽小说家言,未必尽诬。"清代考据大家陈熙晋在《骆临海集笺注》中更倾向"为僧说",指出郗云卿作为奉敕搜访骆集者,其说当有所本。

历史的尘埃里,扬州古战场的血痕早已褪尽。唯有那篇"声震唐廷"的檄文,与"白毛浮绿水"的童谣,仍在诉说这位诗人的传奇。正如《唐才子传》所叹:"宾王负冤不白,竟莫知所终焉。"或许正如他《在狱咏蝉》所写:"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那抹消失在历史晨雾中的青衫背影,恰成了盛唐华章里最耐人寻味的留白。

公元687年

约在此年前后,骆宾王去世

公元687年的某个秋夜,扬州城外的长江水裹着残月碎影呜咽东流。据《旧唐书·文苑传》载,曾以《讨武曌檄》震动朝野的骆宾王,此刻正隐居于吴中某处茅舍,"自此亡命,不知所之"。宋之问在《祭杜审言文》中提及"骆则烟霞遁迹",恰似为其结局蒙上苍茫雾霭。

《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其晚年"客居江都",而唐人张鷟《朝野佥载》却留下诡异线索:"明堂主簿骆宾王《帝京篇》曰'倏忽抟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后与徐敬业兴兵扬州,大败,投江而死。"郗云卿在《骆宾王文集序》中则称:"文明中,与敬业于广陵共谋起义,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恰如长江分流的沙洲,将真相掩于历史波涛之下。

考《资治通鉴·唐纪十九》,徐敬业兵败是在光宅元年(684年)十一月,而骆宾王失踪后三年间行踪成谜。唐人孟启《本事诗》载:"宾王后落发为僧,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这又与宋之问"偶游灵隐"遇老僧续诗的传说相呼应。清人陈熙晋在《骆临海集笺注》中考证认为:"其卒当在垂拱三年(687年)前后,年约七十。"

细勘《全唐文》所收骆宾王晚年所作《与博昌父老书》,其中"泉壤殊途,永从此诀"之语,已似临终绝笔。其《夕次旧吴》诗中"故老空悬剑,邻交日散金"的苍凉,更透露出英雄末路的悲怆。正如《唐才子传》所评:"宾王负义而逃,诗文犹龙跃在渊。"

当秋露打湿吴中芦苇时,这位曾以"峨眉翻自群"傲视文坛的诗人,最终如他在《浮槎》诗中所预言:"浩漫澄深,谁能测其终极?"唯有《帝京篇》里"倏忽风生羽翼"的豪语,仍在唐人的传抄中簌簌作响,见证着那个在历史迷雾中消散的身影。

敛容辞豹尾,缄怨度龙鳞。金钿明汉月,玉箸染胡尘。 妆镜菱花暗,愁眉柳叶嚬。惟有清笳曲,时闻芳树春。

2025年07月05日

平生一顾念,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2025年07月05日

写月图黄罢,凌波拾翠通。镜花摇芰日,衣麝入荷风。 叶密舟难荡,莲疏浦易空。凤媒羞自托,鸳翼恨难穷。 秋帐灯花翠,倡楼粉色...

2025年07月05日

君不见封狐雄虺自成群,冯深负固结妖氛。 玉玺分兵征恶少,金坛受律动将军。将军拥旄宣庙略, 战士横行静夷落。长驱一息背铜梁...

2025年07月05日

日观邻全赵,星临俯旧吴。鬲津开巨浸,稽阜镇名都。 紫云浮剑匣,青山孕宝符。封疆恢霸道,问鼎竞雄图。 神光包四大,皇威震八...

2025年07月05日

转蓬劳远役,披薜下田家。山形类九折,水势急三巴。 悬梁接断岸,涩路拥崩查。雾岩沦晓魄,风溆涨寒沙。 心迹一朝舛,关山万里...

2025年07月05日

层岩远接天,绝岭上栖烟。松低轻盖偃,藤细弱丝悬。 石明如挂镜,苔分似列钱。暂策为龙杖,何处得神仙。

2025年07月05日

陕西开胜壤,召南分沃畴。列树巢维鹊,平渚下睢鸠。 憩棠疑勿剪,曳葛似攀樛。至今王化美,非独在隆周。

2025年07月05日

旅思眇难裁,冲飙恨易哀。旷望洛川晚,飘飖瑞雪来。 积彩明书幌,流韵绕琴台。色夺迎仙羽,花避犯霜梅。 谢庭赏方逸,袁扉掩未...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骆宾王同年出生

王储

619年-645年

唐太宗嫡长子,母亲文德皇后。武德九年(626 年),被册立为太子。他聪明伶俐,深得太宗喜爱。但长大后,行为逐渐放纵,喜好声色犬马。后来因忌惮同母弟李泰的威胁,企图效仿父亲发动政变逼宫,事情败露后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

比骆宾王大1岁

李元嘉

618年-688年

李元嘉为唐高祖李渊第十一子,母为宇文昭仪。他自幼好学,工于书画,藏书万卷,是唐初著名的藏书家。李元嘉在政治上颇为活跃,武则天掌权后,他参与反对武则天的行动,最终事败自杀。

比骆宾王小2岁

员半千

621年-714年

员半千本名余庆,字荣期,是唐朝时期的著名学者、官员。他自幼好学,博览经史,颇有才华。员半千曾多次向朝廷上书,展现出政治抱负。在仕途上,历任华原县尉、武功县尉、左卫胄曹参军、宣慰吐蕃使、左肃政台御史等职,为官期间多有政绩,以正直敢言著称。他还擅长文学创作,著有《明堂新礼》《三国春秋》等作品,在学术和文学领域都有一定成就。

比骆宾王大3岁

叶法善

616年-720年

叶法善是唐代著名道士,精通符箓、炼丹和法术,深受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和唐玄宗等多位皇帝的尊崇。他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曾参与朝廷政治,并多次为皇室祈福禳灾。

比骆宾王小4岁

薛元超

623年-684年

薛元超,名振,以字行,唐朝宰相,中书令薛收之子。他出身河东薛氏西祖房 ,早年以门荫入仕,娶唐太宗李世民之女和静公主为妻,累迁给事中,后因受太子李承乾谋反案牵连,被流放巂州。唐高宗时,薛元超历任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东台侍郎等职,加授同三品衔,成为宰相,后因触怒高宗,被贬为简州刺史,又历任绵州、益州长史。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病逝,薛元超被召回朝中,辅佐唐中宗。唐睿宗继位后,薛元超进拜光禄大夫、守中书令,封汾阴县男。垂拱元年(685年),薛元超病逝,年六十二,追赠光禄大夫、秦州都督,谥号为文。

比骆宾王大4岁

李敬玄

615年-682年

李敬玄为唐朝宰相、诗人。他博览群书,尤善五礼。早年历任秘书省正字、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尚书右丞、太子右庶子、中书侍郎、吏部侍郎、吏部尚书等职,后进拜中书令,封赵国公。仪凤三年(678年),李敬玄被任命为洮河道大总管,率军征讨吐蕃,却在青海湖战败。他因军事失利而被贬为衡州刺史,后又迁任扬州长史,最终在任上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兖州都督,谥号为文。李敬玄著有文集三十卷,今已佚。《全唐诗》存其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