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2025年07月05日

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
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
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
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

宾王

译文

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
边塞的烽火惊动了榆关,侠客策马渡过了桑乾河。
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
柳叶般的箭矢离弦而出,桃花映照着镶玉的马鞍。
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
满月的光辉洒在弓影上,繁星的光芒凝聚在剑尖。
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
不学那荆轲刺秦的悲壮,空自吟唱着易水的寒凉。

词语注释

榆塞(yú sài):指边关要塞,此处特指榆关(山海关)。
桑乾(sāng qián):桑乾河,在今河北、山西一带。
银镝(yín dí):银色的箭镞,指箭矢。
燕丹客(yàn dān kè):指荆轲,战国时燕太子丹的门客,曾刺秦王。
易水寒(yì shuǐ hán):典出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喻悲壮离别。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高宗龙朔年间,东北边陲战事频仍,契丹与高句丽屡犯辽东。诗人骆宾王目睹侠士慷慨赴边,以"共赋"形式写下这首五律,将个人豪情与时代烽烟熔铸于银镝玉鞍之间。

历史经纬

  • 榆塞桑乾并非虚指,实为唐代东北防线要冲(《旧唐书·地理志》载榆关"东北临蕃界")
  • "燕丹客"典出荆轲刺秦,反用其悲壮,暗合当时士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尚武之风
  • 龙朔二年(662年)唐军大破铁勒于天山,此诗或作于该战役前后

艺术匠心
"柳叶银镝"化静为动,暗合《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征戍传统;"桃花玉鞍"则以艳色衬铁血,较之鲍照"马毛缩如猬"的边塞书写更见盛唐气象。尾联"不学""徒歌"的转折,既呼应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孤愤,又为王维"纵死犹闻侠骨香"埋下伏笔。

精神图谱
此诗突破了六朝游侠诗的虚拟色彩,将侠客精神置于真实的战争背景中。满月弓影、连星剑端的意象组合,恰是初唐文人"功名只向马上取"的生动写照,亦折射出府兵制瓦解前最后一批贵族武士的荣光。

赏析

这首诗以边塞侠客从戎为题材,通过密集的意象群和精巧的时空转换,展现了盛唐特有的雄浑气魄与昂扬精神。首联"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如电影蒙太奇,将烽火台与侠客身影并置,形成动静相生的画面。榆塞作为汉代边关的代称(《汉书·韩安国传》注),与桑乾河的地理意象叠加,构建出横跨千里的壮阔时空。

颔联"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堪称诗眼。吴小如《唐诗鉴赏辞典》评此联"以柳叶喻箭,桃花比鞍,将杀伐之气化作明丽意象"。银镝与玉鞍的金属质感,在柳桃的柔美映衬下,形成刚柔并济的美学张力。这种将兵器自然化的处理,正是盛唐边塞诗"化铁血为风月"的典型手法(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颈联"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展现惊人的空间想象力。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月映弓影,星聚剑锋,将天地宏阔收纳于方寸兵器,这种微观与宏观的辩证,正是唐人宇宙意识的诗意呈现。"弓与剑的冷兵器美学,在星月光华中获得神圣升华。

尾联"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用荆轲典故构成精妙反衬。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认为:"诗人以否定式递进,既保持侠客精神的传承,又超越悲歌慷慨的局限,彰显盛唐文人'功名只向马上取'的时代气质。"易水寒的凄清被转化为桑乾渡的豪迈,完成对传统侠客形象的审美提升。

全诗在艺术上体现"三度融合":地理意象的虚实融合(榆塞-桑乾)、时间维度的古今融合(汉塞-唐侠)、情感张力的刚柔融合(侠骨-诗心)。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将其视为"盛唐气象的微缩景观",认为这种将边塞苦寒转化为生命华彩的笔法,正是唐诗不可复制的精神高度。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金戈铁马之笔,写侠客赴边之志,通篇气韵酣畅,如见其人。"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一联尤为绝唱,以春色喻兵锋,柔中带刚:柳叶状箭镞破空之势,桃花映鞍鞯生辉之姿,化肃杀为瑰丽,诚所谓"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王夫之《姜斋诗话》)。"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更见奇思,弓影涵虚月,剑光烁繁星,将天地英气凝于侠客一身。末句反用荆轲典故,不言悲壮而言"不学",正如沈德潜《唐诗别裁》所云:"结得陡健,撇却寻常感慨,正见侠骨棱棱。"全诗骨力遒劲处似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而风华流美处又得齐梁乐府遗韵,实乃初唐边塞诗中的清音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