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时,南朝诗人王褒勒马驻足于蜀道旁的田家茅舍前。这位由梁入周的"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此刻却像诗中的"转蓬"般漂泊在益州总管任上。建德六年(577年)的秋风卷着巴山落叶,他望着九折坂险峻的山势——这处司马相如曾题"不乘驷马高车,不过汝下"的古道,如今在雾霭中更显苍茫。
竹篱畔的野菊让他想起江陵故宅的花圃。二十年前梁元帝在江陵校书时,他们这些"龙章凤姿"的文士何曾想过会流落剑南。案头《华阳国志》记载的三巴水势此刻正在窗外咆哮,冲刷着古栈道残留的"崩查"(朽木)。庾信寄来的《枯树赋》手稿还带着长安霜气,与闽地僚人铜鼓声形成奇异反差。
诗人解下佩剑时,剑穗上疏麻(古代赠别用的麻布)结绳已磨损过半。这让人想起去年送别薛道衡时,对方吟诵的"陇头流水,分离四下"。寒沙漫涨的河滩上,唯有那丛倔强的菊花,还保持着建康宫苑品种的姿态——就像当年萧统编《文选》时,他们在钟山脚下采摘的墨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