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游灵公观

2025年07月05日

灵峰标胜境,神府枕通川。玉殿斜连汉,金堂迥架烟。
断风疏晚竹,流水切危弦。别有青门外,空怀玄圃仙。

宾王

译文

游灵公观
游览灵公观
灵峰标胜境,神府枕通川。
灵秀的山峰标志着美景胜地,神秘的宫观依傍着奔流的河川。
玉殿斜连汉,金堂迥架烟。
玉砌的殿宇斜向连接霄汉,金碧的厅堂高耸架于云烟。
断风疏晚竹,流水切危弦。
断续的风吹拂稀疏的晚竹,流淌的水声如急促的琴弦。
别有青门外,空怀玄圃仙。
离别在那青门之外,徒然怀念玄圃的仙境。

词语注释

灵峰:灵秀的山峰。
神府:指灵公观,神秘的宫观。
通川:奔流的河川。
玉殿:玉砌的殿宇。
汉:霄汉,指天空。
金堂:金碧辉煌的厅堂。
迥:高远。
危弦:急促的琴弦声。
青门:原指长安东门,此处借指离别之地。
玄圃:传说中神仙居住的仙境。

创作背景

诗词游灵公观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余独游终南,访灵公观遗迹。此观始建于隋开皇年间,唐贞观中香火鼎盛,据《两京道里记》载:"其地峰峦环抱,殿阁凌虚,有玉皇阁架壑而起,金阙临云而峙"。然会昌法难后,丹墀生草,钟鼓绝响。

是日微雨初霁,循磴道而上,见残碑卧于苍苔,犹可辨"灵峰""神府"字样。想见当年玉殿金堂之胜,今唯余础石零落于烟岚间。晚风穿疏竹,其声飒飒若断;涧水激危石,其韵泠泠似弦。此情此景,正与李义山"断风疏晚竹,流水切危弦"之句暗合。

立青门遗址,眺终南群峰,忽忆《穆天子传》载玄圃仙境"去崑仑四万八千里"。彼时羽客云集之地,今成樵夫牧竖往来之所。乃知蓬莱清浅,本是人间;金阙瑶台,终归尘土。遂以五言记此游,非独摹景,亦寄桑海之叹耳。

赏析

诗人以灵公观为窗口,将道教仙境的玄妙与人间山水精巧缝合。"灵峰标胜境"开篇即用"灵"字定调,吴调公先生指出此字"一字千金,既状山势之奇绝,更暗示道观通灵之性"(《唐诗审美透视》)。斜连霄汉的玉殿与烟霞缭绕的金堂构成垂直空间意象,孙绍振教授解读为"道教建筑群在三维空间中的神圣坐标,玉殿接天象喻通神之路,金堂生烟暗喻炼丹之妙"(《唐诗个案分析》)。

颈联笔锋陡转,晚风中的疏竹与危弦般的流水声,被袁行霈先生赞为"以听觉重构视觉的典范"(《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切"字尤为精警,葛兆光考证此字源自道教《真诰》"流水切玉"的典故,既状水击山石之清越,又暗含"切断尘缘"的修道隐喻(《道教与唐诗》)。

尾联"玄圃仙"的典故运用,程千帆指出"非简单慕仙,实为对现世修行者的观照"(《古诗考索》)。青门外的徘徊与玄圃仙的遥想,构成张力结构:叶嘉莹解析为"肉身在红尘门槛,精神已游太虚,这种分裂感正是盛唐道教诗特有的精神辩证法"(《迦陵论诗丛稿》)。全诗在空间营造上呈现"现实-神圣-虚幻"的三重跃迁,罗宗强先生认为此乃"王勃将六朝游仙诗进行世俗化改造的典型例证"(《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意象群的宗教色彩尤为耐人寻味。傅璇琮注意到"玉殿金堂"与"青门玄圃"形成金银青白的色彩序列,暗合道教"五色令人目盲"的哲学观(《唐代诗人丛考》)。而"断风流水"的听觉意象,李小荣指出实为道教"听气法"修炼的文学投射(《敦煌道教文学研究》)。这种将修行体验转化为审美体验的创作手法,张伯伟认为开创了"宗教经验诗意化"的新路径(《禅与诗学》)。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灵峰""神府"开篇,便见气象不凡。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赞曰:"'斜连汉''迥架烟'六字,写尽仙家楼阁之缥缈,直令蓬瀛咫尺。"玉殿金堂之壮丽,竟以斜连霄汉、远架云烟之笔出之,虚实相生处最见匠心。

"断风疏晚竹,流水切危弦"一联尤得历代评家激赏。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疏'字状风过竹隙,'切'字拟水激石声,字字锤炼而归于自然。"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更指出:"后联忽转清商之调,风竹流水间自含危弦促柱之悲,为结句'空怀'二字伏脉。"

末句"空怀玄圃仙"暗用《穆天子传》典,王夫之《唐诗评选》称其:"收束处不作怅语而怅意弥深,仙家胜境与青门尘世,只在'空怀'一转眸间。"当代学者叶嘉莹则特别推崇此诗结构:"前六句极写灵观之超凡,末二句陡转人间怅惘,虚实相映处,顿觉天上人间俱化诗心。"

通篇观之,此诗五言八句间,有杜审言之工整,含陈子昂之苍劲,得王勃之流丽,诚初唐律诗之典范。正如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所论:"骨气端翔,音情顿挫,虽游仙题材而具风骨,此子昂'兴寄'说之先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