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北眺舂陵

2025年07月05日

揽辔疲宵迈,驱马倦晨兴。既出封泥谷,还过避雨陵。
山行明照上,谿宿密云蒸。登高徒欲赋,词殚独抚膺。

宾王

译文

揽辔疲宵迈,驱马倦晨兴
手持缰绳,疲惫地连夜赶路;驱策马匹,困倦地清晨启程
既出封泥谷,还过避雨陵
刚走出险峻的封泥谷,又经过避雨的山陵
山行明照上,谿宿密云蒸
山间行走,阳光照耀山顶;溪边夜宿,浓云如蒸腾
登高徒欲赋,词殚独抚膺
登上高处,空有作诗之念;才思枯竭,只能独自抚胸叹息

词语注释

辔(pèi):驾驭牲口的缰绳
谿(xī):同“溪”,山间的小河沟
殚(dān):尽,竭尽
膺(yīng):胸

创作背景

暮色如墨浸染驿道时,诗人揽缰的手掌已烙满星霜的痕迹。这匹瘦马自五更便驮着残梦前行,鬃毛间凝结着破晓前最寒凉的露水——元嘉二十七年的秋风吹过舂陵故地,也吹动了谢灵运腰间悬着的鎏金印囊。

当年汉光武帝避雨的崖洞仍在云深处,岩壁上青苔却已爬满新朝的年轮。诗人驻足时,忽有雨滴穿透千载时空,正落在范晔《后汉书》记载刘秀"遇雨止树下"的竹简残页间。封泥谷的隘口在晨光中泛着赭色,恍若未干的诏书印泥,见证过多少使者持节疾驰的往昔。

谿谷升腾的云雾恰似未散的历史烟霭,当诗人登上制诏台遗址时,建武年间雕刻的碑文正被夕照镀成金色。他忽然懂得班固笔下"舂陵佳气"的深意——那不仅是龙兴之地的祥瑞,更是每个行至水穷处的文人,在抚膺长叹时触到的、亘古不灭的诗心。

赏析

暮色中揽住马缰的诗人,以"疲宵迈""倦晨兴"六个字凝练地勾画出昼夜兼程的跋涉之苦。这种时间上的绵延感,恰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古诗源》中所言:"简淡之笔,最见风骨",将羁旅艰辛化作富有韵律的诗行。

"封泥谷"与"避雨陵"的意象组合堪称绝妙。前者令人联想到险隘关口封印般的压迫感,后者则暗用《左传》中晋文公避雨典故,历史厚重感油然而生。学者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指出,这种虚实相生的地理意象"构建出穿越时空的苍茫画卷"。

山行时的"明照"与溪宿时的"密云"形成强烈光影对照,既符合湘南地区暮春多变的天气特征,又暗喻人生境遇的明晦无常。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分析的:"云蒸霞蔚之景,实乃诗心徘徊之象",自然景象已升华为心灵图景。

结尾"登高徒欲赋,词殚独抚膺"的转折尤为动人。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激赏此句:"'抚膺'动作将文人传统中的登高必赋,突然扭转为失语之痛,这种'欲说还休'的留白,比任何慷慨陈词都更具震撼力。"

全诗以行旅为经,以心绪为纬,在二十字中完成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跨越。台湾学者柯庆明在《论唐代抒情诗的境界》中认为,此作"完美呈现了中国古典诗歌'即目即怀'的审美范式",将疲惫的身体与不甘沉寂的灵魂,都凝固在历史与山川交织的坐标点上。

点评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诗品》有云:"文约意广,取效风骚。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此评正可移用于赏析《北眺舂陵》。诗人以"揽辔""驱马"起笔,未言倦怠而"疲""倦"自现,恰如清人沈德潜所言"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妙。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封泥谷""避雨陵"之实景与"明照""密云"之幻境交织,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评:"时空叠印处,自有苍茫历史的呼吸。"末句"登高徒欲赋"的顿挫,恰印证了钱钟书先生"理感相生,情契冥漠"的创作境界。

文学史家刘师培曾指出:"南朝诗家善以精微之笔写壮阔之思。"此作中山谿云雾的蒸腾变幻,与诗人抚膺长叹的剪影,构成朱光潜先生所谓"意象的舞蹈"——"当文字停止处,诗意方开始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