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苍茫处,一叶孤舟正切开建康城外翻涌的江浪。这是南朝梁代普通七年的深秋,太子洗马骆宾王执笔立于船头,江风将他腰间玉佩吹得叮当作响。史载梁武帝萧衍正大兴佛法,而这位以《咏鹅》名动江左的才子,却因丁母忧解职返乡,在政治与伦理的双重漩涡中,他的墨痕浸透了六朝文人特有的彷徨。
"归怀剩不安"五字劈空而来,恰似当时门阀士族在出仕与归隐间的永恒挣扎。建康宫阙的琉璃瓦还在视线尽头闪烁,而寒江已漫上船舷,将月光揉碎成满地银鳞。史料记载梁代舟船"促榜"(急促划桨)多为战事所用,此刻却被诗人用来丈量乡愁的距离——那"浮月带江寒"的冷冽,分明是侯景之乱前夜,整个南朝士大夫阶层对时代寒意的最初颤栗。
当"南枝鹊"的意象掠过绢纸,我们看见的不仅是《古诗十九首》的遗韵。考《梁书·武帝纪》,是年确有"鹊巢太极殿"的异象记载。诗人将政治预言转化为思乡的隐喻,那绕树三匝的乌鹊,何尝不是乱世文人寻找精神原乡的集体写照?在建康与义乌之间的水系上,这首小诗成了连接庙堂与江湖的月光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