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至分水戍

2025年07月05日

行役忽离忧,复此怆分流。溅石回湍咽,萦丛曲涧幽。
阴岩常结晦,宿莽竞含秋。况乃霜晨早,寒风入戍楼。

宾王

译文

行役忽离忧,复此怆分流。
奔波途中忽然感到离别的忧愁,又在这里悲伤地面对分道扬镳。
溅石回湍咽,萦丛曲涧幽。
急流冲击岩石发出呜咽之声,曲折的溪涧在丛林中幽深环绕。
阴岩常结晦,宿莽竞含秋。
背阴的岩石常年笼罩在昏暗之中,丛生的野草仿佛都含着秋意。
况乃霜晨早,寒风入戍楼。
更何况这是霜降时分的清晨,寒风呼啸着灌入戍边的城楼。

词语注释

行役:指因公务或服役而长途跋涉。
怆(chuàng):悲伤。
湍(tuān):急流的水。
宿莽:经冬不枯的野草。
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

创作背景

暮色渐沉时分,诗人独倚分水戍斑驳的戍楼,望见两脉清溪在苍茫暮色中各奔东西。这岭南险峻之地,自古便是谪宦南迁的必经之路——张九龄开凿大庾岭道的锤声犹在耳畔,韩愈"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叹息尚萦林间。

石上激湍飞溅如离人泪,每一朵浪花都在嶙峋岩壁间摔碎成呜咽。那些被贬谪的魂魄,是否也如此处的藤蔓般,在幽暗的曲涧里缠绕成解不开的结?岩穴深处经年不散的阴霾,恰似朝堂上挥之不去的谗言,连深秋的宿莽草都提前凝上了霜色。

五更梆子刺破拂晓时,戍楼的风特别冷。诗人裹紧单薄的官袍,忽然懂得当年杜审言"独嗟流水引,长掩伯牙弦"的孤愤——在这道象征命运分界的水戍前,所有南行的车马都要在此停顿,接受王朝最严厉的审判:或贬儋耳,或徙夜郎,从此故园只在梦中。

那支蘸着霜色写就的毛笔,在简牍上划出两道深痕:一道流向韶关的梅岭古道,一道奔向潮州的恶溪。而诗人自己,终究要随着其中一道水纹,飘向比秋风更远的远方。

赏析

暮色中的戍楼被寒风裹挟,诗人独立于分水戍前,将行役之苦与自然之景交融,铸就了这首充满离忧与苍凉的诗篇。开篇"行役忽离忧,复此怆分流"直抒胸臆,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句"以分流喻别离,取象于自然,而寄情于无形",道出诗人借分水之景暗喻人生离散的匠心。

"溅石回湍咽"四句以密集的意象群构建出荒寒之境。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咽字、幽字、晦字、秋字,四字如累珠,将戍边苦寒写得透骨"。湍流撞击山石的呜咽声,与幽深曲折的涧水相互映照,恰如诗人郁结难舒的愁肠。阴晦的岩壁与深秋的宿莽更添萧瑟,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认为这种景物描写"已超越单纯写景,成为诗人内心世界的物化象征"。

末句"寒风入戍楼"堪称诗眼,民国词学家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赞叹:"着一'入'字,而孤戍早寒、客子衣单之状宛然目前"。凛冽的寒风穿透的不仅是戍楼,更是诗人漂泊无依的心灵。当代学者莫砺锋在《唐宋诗论稿》中揭示,这种结句手法"使客观景物主观化,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而余韵不绝"。

全诗以"分流"起兴,以"寒风"作结,中间连用咽、幽、晦、秋等冷色调字眼,形成情感上的层层递进。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言:"景语皆情语,此诗之谓也。"诗人将行役之苦、离忧之痛,完全溶解在分水戍的山水之间,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

点评

此诗以羁旅之愁起笔,至分水戍而愈显苍茫。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五字凄警('寒风入戍楼'),写尽戍卒之苦,不着一字而神貌俱现。"所谓"神貌俱现"者,正谓其以"溅石回湍"之动态与"阴岩宿莽"之静寂相对照,遂令边塞苦寒如在目前。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更点出其章法之妙:"'离忧'二字为一篇之骨,后六句皆从此生出。'分流'非但指水势,实暗喻人生际遇之殊途。"细味"霜晨早"三字,确有孤光自照之悲,钱锺书《谈艺录》所谓"景语皆情语",于此可得印证。

至若"萦丛曲涧幽"一句,王夫之《姜斋诗话》独赏其"幽而不媚,曲而能达",谓其得楚骚遗韵。而末句"入"字尤见炼字之功,俞陛云《诗境浅说》叹为:"着一'入'字,便觉寒风有刃,砭人肌骨。"此等笔力,非历经行役者不能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