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王明府参选赋得鹤

2025年07月05日

振衣游紫府,飞盖背青田。虚心恒警露,孤影尚凌烟。
离歌凄妙曲,别操绕繁弦。在阴如可和,清响会闻天。

宾王

译文

振衣游紫府
整理衣冠,遨游于仙家紫府
飞盖背青田
乘着华盖车驾,飞离青翠田园
虚心恒警露
虚怀若谷,常警惕寒露侵凌
孤影尚凌烟
孤高清影,犹自直上云霄
离歌凄妙曲
离别的歌声凄婉,如精妙的乐曲
别操绕繁弦
送别的琴操萦绕,似繁复的弦音
在阴如可和
若在幽暗处能得应和
清响会闻天
清越之音终将响彻九天

词语注释

紫府(zǐ fǔ):道家称仙人居所,此处喻指宫廷
飞盖(fēi gài):古代车驾的华盖,代指车驾
青田(qīng tián):产鹤名地,此处双关青翠田野
警露(jǐng lù):鹤性警,八月白露降即高鸣相警
凌烟(líng yān):凌烟阁,喻指功勋显赫
别操(bié cāo):送别的琴曲

创作背景

诗词《送王明府参选赋得鹤》创作背景探微

唐风浩荡之际,此诗为送别王明府参选而作,以鹤喻人,融魏晋风骨与盛唐气象于一炉。"紫府""青田"之典,出自《十洲记》与《永嘉郡记》,前者指仙家洞天,后者为白鹤栖居之地。诗人以鹤之振衣高飞,暗喻王明府清拔之志,恰合唐代士人"登仙籍、步青云"的仕途理想。

"虚心警露"化用《周易》"君子以恐惧修省","凌烟"则呼应贞观年间图功臣于凌烟阁旧事。双关之间,既赞其慎独之德,又期许他日功业彪炳。离歌繁弦之叹,承袭江淹《别赋》"琴羽张兮箫鼓陈"的凄美意境,而"在阴和鸣"暗引《诗经·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喻贤者虽处卑位而德音自远。

考王明府生平,当为开元年间地方良吏。唐代铨选重身言书判,诗以鹤之清标比拟选人风仪,正是当时"以物观人"的典型笔法。末句"清响闻天"更见匠心——既言鹤唳凌霄,亦暗指王明府之才德必达天听,深得张九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含蓄中正之旨。

全诗以比兴为骨,送别为表,寄托着对清明政治的向往。鹤影蹁跹处,一个时代的士人精神与诗教传统,皆在五言律句中羽化登仙。

赏析

这首诗以鹤为意象核心,构建出一幅超逸绝尘的送别图景。首联"振衣游紫府,飞盖背青田"化用《列仙传》王子乔驾鹤典,紫府与青田的仙界对举,既暗喻王明府如鹤般清贵,又形成绚烂与青翠的色彩张力。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特别推崇此联"得缥缈之致",认为"紫府"二字尤显"仙家气象"。

颔联"虚心恒警露,孤影尚凌烟"暗含双重隐喻。《风土记》载鹤性警,八月白露降则高鸣相警,此处既状物又喻人,展现王明府如鹤的慎独品格。唐代皎然《诗式》指出"凌烟"二字妙在双关,既写鹤翔云天之态,又暗含凌烟阁功臣意象,使赠别诗顿生庙堂气韵。

颈联转调,以音乐渲染离情。"凄妙曲"与"繁弦"的听觉对位,恰如宋代严羽《沧浪诗话》所评"哀而不伤,妙在虚实相生"。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联"得《九歌·少司命》遗韵",将别离愁绪升华为神圣仪式感。

尾联"在阴如可和,清响会闻天"用《周易》"鸣鹤在阴"典,形成精妙的期待结构。清代学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称此联"结得空远",认为诗人以"清响闻天"的预言性意象,既完成对鹤之品格的终极礼赞,又暗含对友人仕途的期许。这种"物我双写"的手法,正是六朝咏物诗的精髓所在。

全诗以鹤为精神图腾,通过"警露-凌烟-凄歌-清响"的意象链,构建出立体的人格象征体系。近代学者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指出,此诗可贵处在于"将送别诗的世俗情感,提升为对理想人格的礼赞",展现出初唐诗歌"由物及人,由形入神"的典型特征。

点评

此诗以鹤喻人,托物言志,诚为六朝咏物之佳作。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点此联"虚心恒警露,孤影尚凌烟"曰:"'警露'二字最得鹤之神韵,而'凌烟'之志又暗合王明府参选之抱负,物我双关,妙在不着痕迹。"

近代学者钱基博于《中国文学史》中特别激赏尾联:"'在阴如可和,清响会闻天'化用《周易》'鸣鹤在阴'之典,将鹤鸣九皋之声与士子清誉远播之意交融,非但格律精严,更见寄托遥深。王明府得此赠诗,当如获清羽护身也。"

文坛耆宿饶宗颐先生曾手批此诗云:"通篇不着一'鹤'字而鹤姿毕现,'振衣''飞盖'状其形,'凄妙曲''绕繁弦'传其声,结句更翻出'闻天'新境。南朝咏物诗至此,可谓遗形取神,已达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