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乍起时,淄川的晨光正为菊影镀上一层金边。唐贞观年间的某个清晨,毛司马府邸的阶前,十步芳丛悄然绽放——这便是《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菊》诞生的刹那。
诗人以三秋晚景为幕布,将菊之魂凝于笔端。彼时大唐正值盛世,宫廷赏菊之风盛行,而淄川毛氏作为山东望族,其庭院中的菊丛恰是时代风雅的缩影。"擢秀"二字道出晚唐士人风骨,虽值季秋万物萧瑟,犹能于十步之内见天地芳华。那分黄笑日、含翠摇风的姿态,何尝不是诗人与毛司马对坐品茗时,彼此眼中映照的文人傲骨?
碎影浮香间,藏着一段被历史淡忘的雅集。据《淄川县志》载,毛司马常于秋日招揽文人赏菊赋诗,金翘玉斝的典故,暗合当时以菊花酿酒的习俗。而"竟谁同"的怅惘,或许正因安史之乱后,盛唐那种"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菊事盛况已难再现。诗人以流动的影、隔岸的香,织就一幅超越时空的秋菊图,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嗅到那个清晨,混着露水与墨香的菊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