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菊

2025年07月05日

擢秀三秋晚,开芳十步中。分黄俱笑日,含翠共摇风。
碎影涵流动,浮香隔岸通。金翘徒可泛,玉斝竟谁同。

宾王

译文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菊
秋日清晨与淄川毛司马共咏秋景九首。咏菊
擢秀三秋晚,开芳十步中
深秋时节,菊花傲然绽放,十步之内芬芳四溢
分黄俱笑日,含翠共摇风
金黄的花瓣在阳光下含笑,翠绿的枝叶随风摇曳
碎影涵流动,浮香隔岸通
斑驳的花影倒映水中,花香飘过河岸
金翘徒可泛,玉斝竟谁同
金色的菊花徒然盛开,可谁能与我共饮美酒赏花

词语注释

擢秀(zhuó xiù):挺拔秀美
玉斝(yù jiǎ):玉制的酒杯,泛指精美的酒器
金翘(jīn qiào):指菊花金黄色的花瓣

创作背景

秋风乍起时,淄川的晨光正为菊影镀上一层金边。唐贞观年间的某个清晨,毛司马府邸的阶前,十步芳丛悄然绽放——这便是《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菊》诞生的刹那。

诗人以三秋晚景为幕布,将菊之魂凝于笔端。彼时大唐正值盛世,宫廷赏菊之风盛行,而淄川毛氏作为山东望族,其庭院中的菊丛恰是时代风雅的缩影。"擢秀"二字道出晚唐士人风骨,虽值季秋万物萧瑟,犹能于十步之内见天地芳华。那分黄笑日、含翠摇风的姿态,何尝不是诗人与毛司马对坐品茗时,彼此眼中映照的文人傲骨?

碎影浮香间,藏着一段被历史淡忘的雅集。据《淄川县志》载,毛司马常于秋日招揽文人赏菊赋诗,金翘玉斝的典故,暗合当时以菊花酿酒的习俗。而"竟谁同"的怅惘,或许正因安史之乱后,盛唐那种"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菊事盛况已难再现。诗人以流动的影、隔岸的香,织就一幅超越时空的秋菊图,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嗅到那个清晨,混着露水与墨香的菊韵。

赏析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诗人已携友步入秋菊的世界。那擢秀于三秋晚景中的菊,不争春色,却以十步芳华自成天地,恰如明代唐汝询《唐诗解》所评:"后时而秀,孤芳自赏,隐士之操也"。每一瓣金黄都朝着朝阳舒展,翠叶在风中轻颤,这"分黄含翠"之态,被清代王尧衢《古唐诗合解》赞为"写菊之精神,正在阿堵中"。

碎影浮动间,暗香已悄然渡岸。诗人以"涵流"二字将花影与水光交融,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隔岸通幽的浮香,实则是诗人跨越时空与陶渊明的精神对话。金翘虽美,却不及手中玉斝里荡漾的知己情谊——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点破:"结句忽作怅惘语,见高士原不易逢也"。

秋菊在这里早已超越物象,成为双重象征。一方面它是"草木有本心"的君子人格写照,正如周啸天在《唐诗鉴赏辞典》中所析:"十步芳草喻贤者虽隐犹显";另一方面,那摇风的翠叶又暗合着诗人与毛司马"泛菊酌酒"的魏晋风流。宋人杨万里曾谓咏物诗最高境界是"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此诗正得其三昧。

点评

诗词原文:
擢秀三秋晚,开芳十步中。分黄俱笑日,含翠共摇风。
碎影涵流动,浮香隔岸通。金翘徒可泛,玉斝竟谁同。

名家点评: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骆宾王咏菊,不滞于形。'分黄''含翠'二句,以笑写日,以摇写风,物态灵动的很。末联'金翘''玉斝'之叹,隐隐有孤芳自赏之意,是骚人本色。"

  •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论:
    "宾王此作,句句是菊,句句非菊。'碎影涵流',似写波光,实写花影;'浮香隔岸',似言香气,却暗喻才情。咏物至此,可谓得神。"

  •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析:
    "骆丞'秋九咏',唯《秋菊》最工。'擢秀''开芳',起笔已摄菊魂;'笑日''摇风',更以拟人之笔,传其傲霜之态。结句'竟谁同'三字,孤怀寥落,直是自况。"

  •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载:
    "宾王咏物,多托兴深远。此诗'金翘''玉斝'之喻,非独言菊之华贵,亦暗刺时人之附庸风雅,真意却在'徒可泛''竟谁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