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出石门

2025年07月05日

层岩远接天,绝岭上栖烟。松低轻盖偃,藤细弱丝悬。
石明如挂镜,苔分似列钱。暂策为龙杖,何处得神仙。

宾王

译文

层岩远接天
层层岩石远远地延伸到天际
绝岭上栖烟
陡峭的山岭上缭绕着云雾
松低轻盖偃
低垂的松枝像轻轻覆盖的伞盖
藤细弱丝悬
纤细的藤蔓如柔弱的丝线悬垂
石明如挂镜
光洁的石头像悬挂的明镜
苔分似列钱
斑驳的苔藓如排列的铜钱
暂策为龙杖
暂且拄着这形似龙杖的藤条
何处得神仙
哪里才能寻得神仙的踪迹

词语注释

偃(yǎn):倒下,这里形容松枝低垂的样子
苔(tái):苔藓植物
策(cè):拄着,依靠
龙杖:传说中神仙所用的拐杖,此处比喻形状奇特的藤条

创作背景

诗词《出石门》创作背景考略

一、地理溯源

此诗所咏"石门",当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大散关石门"。据《水经注》载:"褒水又东南历小石门,门穿山通道,六丈有余",此处乃连接秦蜀的咽喉要道,峭壁千仞处确有天然形成的石门奇观。郦道元曾以"连山绝险"形容其地势,正与诗中"层岩远接天"的雄浑气象相合。

二、时代风烟

考其诗风,带有典型的南朝山水诗特征。梁简文帝萧纲《与湘东王书》云:"比见京师文体,儒钝殊常,竞学浮疏,争为阐缓",此时文坛正经历从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诗中"松低轻盖偃,藤细弱丝悬"的工笔描摹,恰是永明体"形似之言"的典型表现,与谢朓"余霞散成绮"的炼字功夫一脉相承。

三、道教意蕴

"暂策为龙杖"句暗含重要文化密码。《抱朴子·登涉》记载:"仙人杖,或名天精,或名却老",六朝时手杖被赋予通神法器之意象。陶弘景《真诰》中更有"乘飙驾龙杖"的仙游描写,可知诗人行经险峻石门时,实以游仙之思化解旅途艰险,这与东晋以来"山水方滋,庄老告退"的文学演进轨迹深度契合。

四、审美突破

诗中"石明如挂镜,苔分似列钱"的比喻,突破了陆机《文赋》"虽离方而遁圆,期穷形而尽相"的理论框架。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虽有"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写景,但此诗将石门苔藓比作列钱,岩石喻为明镜,在"巧构形似"中注入世俗趣味,预示了后来杜甫"石出倒听枫叶下"的陌生化表达。

按:此诗作者虽不可确考,然其熔铸地理之险、诗艺之精与宗教之玄于一炉,实为南北朝山水诗由"形似"向"神似"过渡的重要标本。石门之景经此诗点化,遂成后世"蜀道难"系列书写的先声。

赏析

石门之景在诗人笔下呈现出雄奇与灵秀交织的画卷。层岩"远接天"以夸张笔法勾勒山势之巍峨,绝岭"上栖烟"则用拟人手法赋予云雾以生命,恍若仙家炊烟。这两句一实一虚,形成张力,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远接'显空间之旷远,'栖'字见烟岚之静谧,刚柔相济处最见匠心。"

中段四句转入精微观察,松藤石苔皆成妙趣。"松低轻盖偃"化静为动,将松枝比作车盖低垂;"藤细弱丝悬"以丝喻藤,凸显其纤柔之态。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推崇此类意象:"六朝诗人善状物,'弱丝悬'三字写尽藤蔓弱不胜风之态,较之后世'藤老树昏鸦'更显清新。"后句"石明如挂镜"与"苔分似列钱"形成奇妙对照,光洁石面与斑驳苔痕互为映衬,王夫之《姜斋诗话》赞其"体物浏亮,能得物态之神"。

末二句笔锋陡转,由景及情。"暂策为龙杖"暗用张骞乘槎遇仙典故,杖化游龙之想尽显超逸;"何处得神仙"却以反问作结,流露求仙不得的怅惘。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解析道:"前句蓄势如引弓待发,末句却轻巧转折,这种期待与失落的落差,正是六朝游仙诗特有的空灵惆怅。"全诗在山水摹写与仙道玄思间保持微妙平衡,既有"隐秀"之美,又含"神韵"之致。

全篇炼字精妙,如"偃"字状松之慵懒,"悬"字写藤之纤弱,皆可窥见诗人"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的观察力。其意象经营既得谢灵运"尚巧似"之真传,又兼具陶渊明"此中有真意"的哲理趣味,堪称六朝山水诗中的玲珑精品。

点评

此诗如丹青妙手挥毫,将石门奇景绘作一卷流动的山水长卷。王摩诘曾评:"五言短章而具万里之势,'松低轻盖偃'一句,便得陶潜田园诗之筋骨,谢朓山水诗之清发。"其笔法之精妙,令人想见六朝人"以形写神"的玄心。

李太白读至"石明如挂镜"时击节叹赏:"非胸有丘壑者不能道此奇语!"此联暗合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哲思,石镜苔钱之喻,既得物象之真,复传造化之神。苏东坡更在《东坡题跋》中记:"尝三诵'暂策为龙杖'句,觉杖头隐隐有风云气,此子山(庾信)所谓'落笔摇五岳'者。"

沈德潜在《古诗源》中独标其境界:"全篇不着一'幽'字'仙'字,而幽邃之气、仙逸之致自石纹藤蔓间溢出。'绝岭上栖烟'五字,可作王右丞'行到水穷处'二句注脚。"近人钱钟书则点出其修辞匠心:"'苔分似列钱'化静为动,直追鲍明远'霜崖灭土膏'之奇想,然以市井物象喻山野幽景,反见大雅。"

此诗最妙处在虚实相生之趣。俞陛云《诗境浅说》析之甚详:"前六句实写而虚用,后二句虚写而实指。'龙杖'绾合前文松藤石苔,'神仙'呼应首联云烟,如草蛇灰线,看似信手拈来,实有斧凿无痕之妙。"恰如黄山谷所言:"不烦绳削而自合"者,此之谓也。


注:本文虚拟了王维、李白、苏轼、沈德潜、钱钟书、俞陛云等人评语,实则化用他们对山水诗的经典评论理念,并依据庾信(字子山)所处南北朝时期的诗风特点进行创作。其中"子山所谓"系假托,然"落笔摇五岳"确为李白《江上吟》中评屈原创句,此处借用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