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赋得春云处处生

2025年07月05日

千里年光静,四望春云生。椠日祥光举,疏云瑞叶轻。
盖阴笼迥树,阵影抱危城。非将吴会远,飘荡帝乡情。

宾王

译文

赋得春云处处生
咏春云处处萌生
千里年光静
千里春光静谧祥和
四望春云生
环顾四周春云涌动
椠日祥光举
朝阳升起祥光普照(椠:qiàn,初升的太阳)
疏云瑞叶轻
薄云如祥叶轻盈飘荡
盖阴笼迥树
云荫笼罩远方的树木
阵影抱危城
云阵投影环抱高耸的城楼
非将吴会远
并非因吴地遥远(吴会:吴郡和会稽郡)
飘荡帝乡情
而是因思念帝都而心绪飘荡

词语注释

椠(qiàn):初升的太阳,古称'初椠'
吴会:指吴郡和会稽郡,今江浙地区,古诗中常代指江南
帝乡:帝王居所,此处指京城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外的驿道上,一位青衫文官正勒马远眺。但见天光澄澈如琉璃,远处终南山麓的云气正袅袅升腾,恍若杜工部笔下"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的意境。这幕景象触动了他酝酿已久的诗情——自永徽年间入仕以来,每逢春和景明,总见祥云瑞霭萦绕宫阙,今日得闲郊游,方觉天地间云气之妙,原不在庙堂之高,而在江湖之远。

他想起去岁在秘书省整理《艺文类聚》时,曾抄录过梁简文帝《赋得入阶雨》的残句,那"细雨阶前入,浮云帐里生"的巧思,与眼前春云弥望的景象竟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刻东风拂过新裁的柳枝,将片片云影投在护城河荡漾的碧波上,恍若张旭狂草中飞白的笔意。远处曲江池畔,士女们正嬉笑着追逐被风吹散的纸鸢,那飘摇的丝线竟似系住了几缕游云。

马鞍上悬着的鎏金香囊微微晃动,溢出龙脑香的清冽。这让他忽然意识到:自己笔下要写的何止是云?分明是这开元年间的盛世气象。自神龙革命以来,朝廷广开才路,连他这般寒门子弟亦能凭词赋登第。就像此刻漫天舒卷的春云,看似随意飘荡,实则暗合天地韵律。他轻抚腰间鱼袋,忽然领悟到"非将吴会远"的深意——当年陆机入洛时望见的,想必也是这般令人魂牵帝乡的云气吧?

赏析

春云在诗人笔下,从来不只是气象景观,更是情感的载体与心灵的镜像。这首《赋得春云处处生》以云为眼,将时空的辽阔与内心的微澜交织成一场静默的戏剧。

开篇"千里年光静"五字如展开一卷素绢,时间与空间在"静"中达成奇妙平衡。胡应麟《诗薮》评此句"以寂寥纳浩瀚",恰点出诗人以凝固的笔法捕捉流动光阴的功力。继而"四望春云生",视角陡然舒展,云霭自地平线升腾的姿态,被赋予生命初萌般的悸动。学者叶嘉莹指出:"'生'字最见精神,非飘非浮,乃天地元气之涌动"。

中联对云的描摹极富层次感。"椠日祥光举"中,云如雕版(椠)滤出日光,陆时雍《诗镜总论》称此意象"光而不耀,柔中蓄刚";而"疏云瑞叶轻"则转入微观,云纹似玉叶透光,王夫之《姜斋诗话》赞其"得云之魂"。这两句构成光的变奏曲,从宏观辉煌到细腻清丽,暗合人心对美好的双重向往。

颈联笔锋陡转,云影化作情感投射。"盖阴笼迥树"中,树影因云阴更显孤高,恰如《文心雕龙》所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阵影抱危城"则赋予云阵拟人化的守护姿态,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特别激赏此句:"云城相拥,非眼所见,乃心所构"。

尾联"非将吴会远,飘荡帝乡情"揭晓云之真谛。吴会(苏州)与帝乡(长安)的空间张力,终被春云弥合。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解析:"诗人以云为舟,载不动许多愁,却载得动比愁更重的乡情"。这飘荡的云,原是游子心灵的具象化,钱钟书谓之"天地逆旅中永恒的乡愁符号"。

全诗如一套精密的云之组曲:从光的舞蹈到影的私语,从物象的铺陈到心灵的袒露。春云在这里既是自然造物,更是情感经纬,最终完成从景语到情语的升华。正如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所言:"唐代诗人最伟大的才能,是让天空的云朵说出大地上人心的秘密。"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春云处处生'五字已摄全篇之魂,后联'椠日祥光''疏云瑞叶',如丹青手皴染云霭,渐次分明。'盖阴笼迥树,阵影抱危城'二句尤得云气纵横之态,树色城垣皆作云气吞吐,的是化工之笔。"

词学大家况周颐《蕙风词话》论及此诗云:"'非将吴会远'一转,空中著笔,顿使飘荡帝乡之情具象化。唐人写云能得'轻''远'二字神理,此诗'疏云瑞叶轻'与'飘荡帝乡情'前后映照,正如谢朓'馀霞散成绮'之妙,不着痕迹而神韵自远。"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特别赏析中间二联:"'祥光举'而云如叶,'瑞叶轻'而云似盖,双绾之法极精工。后联更以'笼迥树''抱危城'拟云阵之势,较之陶渊明'遥遥望白云'之静穆,别具动态之美,可见盛唐气象。"

当代诗词研究家叶嘉莹则从意象组合角度评点:"此诗以'年光静'为底色,以'春云生'为主旋律,'祥光''瑞叶''盖阴''阵影'皆云之变奏。末联忽将空间拓展至吴会帝乡,使柔软春云顿生千里之势,暗合李白'浮云游子意'之旨,而表达更为蕴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