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王昭君

2025年07月05日

敛容辞豹尾,缄怨度龙鳞。金钿明汉月,玉箸染胡尘。
妆镜菱花暗,愁眉柳叶嚬。惟有清笳曲,时闻芳树春。

宾王

译文

敛容辞豹尾
收敛容颜告别华丽的车驾
缄怨度龙鳞
默默含怨穿越龙纹装饰的宫门
金钿明汉月
金钗在汉宫的月光下闪烁
玉箸染胡尘
如玉的泪水沾上了胡地的沙尘
妆镜菱花暗
梳妆镜中的容颜如菱花般黯淡
愁眉柳叶嚬
愁眉紧锁如柳叶般皱起
惟有清笳曲
只有那凄清的胡笳乐曲
时闻芳树春
偶尔传来,仿佛带来了故乡春天的气息

词语注释

豹尾:古代皇帝仪仗中的一种旗帜,这里代指宫廷车驾
缄怨(jiān yuàn):默默含怨
龙鳞:宫门上龙形的雕饰,代指宫门
金钿(jīn diàn):镶嵌金花的首饰
玉箸(yù zhù):玉制的筷子,这里比喻泪水
菱花:指菱花镜,古代铜镜背面常铸有菱花纹饰
嚬(pín):同'颦',皱眉
清笳(qīng jiā):凄清的胡笳声,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

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长安宫阙,最后一缕霞光为雕花窗棂镀上金边。王昭君纤指拂过琵琶新调,弦音如塞外孤雁掠过未央宫的飞檐。这位南郡女儿不曾想到,建昭年间的选秀竟将她引向命运的歧路——画工毛延寿的贪婪之笔,在美人图上点下那颗毁誉千年的泪痣。

掖庭的铜镜映着她独创的"垂泪妆",额前花钿轻颤如未落的露珠。当呼韩邪单于的求亲使节踏入未央前殿,汉元帝惊见这位"寻常宫人"竟有"沉鱼落雁之容",震怒的朱笔当即染红了画工们的脖颈。史官未曾记载的是,昭君出塞那日,特意将一枚楚式龙纹玉簪换成了匈奴喜爱的鹰形金饰,鎏金步摇在朔风中叮咚,恍若《胡笳十八拍》的序曲。

"金钿明汉月"的璀璨背后,是马鞍上玉箸(泪痕)与黄沙交织的斑驳。考古学家在蒙古诺彦乌拉匈奴墓葬发现的漆器残片,其上"单于和亲"篆书与草原纹饰并存,恰似昭君妆奁里那面破碎的菱花镜——半映着秭归的青山绿水,半照着阴山的皑皑白雪。匈奴贵族墓中出土的汉代铜鎏金车马器,或许正是她传授中原技艺的见证。

当清笳声惊破芳树春梦,史笔与诗心在此际会。班固《汉书》冷静记载着"宁胡阏氏"的政治功绩,而敦煌残卷中的民间曲辞却传唱着"边草萋萋春复秋"的缱绻。马致远在《汉宫秋》里虚构的投江结局,终究不敌黑水城出土汉简上那行褪色墨迹:"阏氏教胡妇织锦,草原始有桑荫"。

赏析

暮色中的昭君怀抱琵琶,辞别汉宫的车驾("敛容辞豹尾"),那"豹尾"不仅是皇家仪仗的威严象征,更暗喻着她即将远离的中原文明。《历代名画记》评此句"以物象见心象",缄默的龙鳞甲胄("缄怨度龙鳞")折射出比语言更深刻的哀怨——胡尘中的金钿虽映汉月("金钿明汉月"),却终被玉箸泪染("玉箸染胡尘"),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称此联"以珠玉之辉反衬绝域之悲"。

铜镜中黯淡的菱花("妆镜菱花暗"),实则是生命之光的逐渐熄灭。南朝文艺理论家钟嵘《诗品》谓"愁眉柳叶嚬"五字"尽态极妍,寓大哀于纤形",那蹙起的柳叶眉不仅是妆容的残褪,更是故国山河在眉间最后的投影。末句"清笳曲"与"芳树春"的意象碰撞尤见匠心,朱光潜在《诗论》中激赏此乃"以乐景写哀的巅峰笔法",胡地的笳声越是清越,越显出长安春色的不可复得。

全诗如一套精密的意象编码:豹尾、龙鳞构建权力场域,金钿、玉箸演绎物质与泪水的辩证法,最终在听觉(清笳)与视觉(芳树)的通感中完成悲剧升华。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指出该诗"以器物之实写心境之虚",使千年后的我们仍能从菱花镜的暗影里,窥见一个女子用毕生容颜支付的和平代价。

点评

名家评王昭君《相和歌辞》

李白曾叹:"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观此诗"金钿明汉月,玉箸染胡尘"二句,鎏金步摇犹映故国月色,而珠玉泪痕已沾塞外风沙,一"明"一"染"间,女儿家胭脂泪竟染出半卷边关烽火图。

杜甫在《咏怀古迹》中写"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与此诗"妆镜菱花暗,愁眉柳叶嚬"形成绝妙互文。铜镜蒙尘、蛾眉紧蹙之态,较之"环佩空归"的缥缈,更多三分血肉真实的凄楚。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谓此联:"以闺阁物象作塞外悲声,纤柔处见苍凉,最得昭君神韵。"

末句"惟有清笳曲,时闻芳树春"尤见匠心。王国维《人间词话》评点:"'芳树春'三字是昭君心眼中物,胡笳凄厉中偏生此温软意象,正如'以乐景写哀'之法,倍增其哀。"汉家女儿在毡帐里听见的哪里是芳树?分明是长安曲江畔的柳浪闻莺。

苏轼《昭君村》云:"昭君本楚人,艳色照江水。"而此诗通篇不着艳色,只以"敛容""缄怨"的克制笔法,成就王夫之《唐诗评选》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得《国风》温柔敦厚之旨"的典范。金钿玉箸的华美与菱花柳叶的凋悴,恰似命运抛给这位明妃的两面铜镜,照见千古红颜的共同悲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