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至分陕

2025年07月05日

陕西开胜壤,召南分沃畴。列树巢维鹊,平渚下睢鸠。
憩棠疑勿剪,曳葛似攀樛。至今王化美,非独在隆周。

宾王

译文

至分陕
来到分陕之地
陕西开胜壤,召南分沃畴。
陕西开辟出丰饶的土地,召南地区分布着肥沃的田野。
列树巢维鹊,平渚下睢鸠。
成排的树上栖息着喜鹊,平坦的沙洲上飞落着睢鸠。
憩棠疑勿剪,曳葛似攀樛。
在棠树下休憩,仿佛不忍修剪;葛藤缠绕,好似攀附高枝。
至今王化美,非独在隆周。
至今君王的德政依然美好,不仅仅兴盛于周朝。

词语注释

分陕:指周朝时期周公和召公分陕而治的地方,陕即今河南陕县。
胜壤:肥沃的土地。
沃畴(chóu):肥沃的田地。
维鹊:指喜鹊。
睢鸠(suī jiū):一种水鸟,古代常用来象征和谐。
憩棠(qì táng):在棠树下休息。
曳葛(yè gě):拉着葛藤。
攀樛(pān jiū):攀附弯曲的树枝。
隆周:兴盛的周朝。

创作背景

诗词《至分陕》创作背景考略

一、地理渊源与历史典故

"分陕"之说,源自西周初年周公、召公以陕原(今河南陕州)为界分治的典故。《春秋公羊传》载"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诗中"召南分沃畴"正暗喻这段"分陕而治"的治国佳话。陕西作为周文化发祥地,其"胜壤"之誉可追溯至《诗经·大雅》"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咏叹。

二、物象中的政治隐喻

"憩棠勿剪"典出《诗经·召南·甘棠》,相传召公曾在棠树下听讼决狱,后人思其德政而不忍伐木。诗人以"疑勿剪"的微妙笔触,既追怀召公仁政,又暗赞当世治理。"曳葛攀樛"化用《诗经·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以藤蔓依附高木喻君臣相得,与尾联"王化美"形成呼应。

三、盛世图景的双重投射

诗中"列树巢鹊""平渚睢鸠"的祥和景象,既是对《诗经》中"维鹊有巢""关关雎鸠"的意境重构,亦暗合唐代"开元盛世"的治世气象。末句"非独在隆周"的转折尤为精妙——通过将周代德治与当代王化并置,既遵守了"诗教"的比兴传统,又完成了对当朝的政治礼赞。

四、创作时地的推测

据《全唐诗》及方志记载,此诗或作于作者经陕州赴任途中。陕州作为古"分陕"之地,至今存有明代"周召分陕石柱"遗迹。诗人行至此处,触景生情,遂以周召遗风比附当代治绩,这种"借古颂今"的写法,正是唐代宫廷应制诗与地方风物诗结合的典型范例。

赏析

《至分陕》以简淡笔墨勾勒出一幅政通人和的盛世图景,其意象选择与情感表达颇具《诗经》遗韵。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诗"气象宏阔而措辞温雅",正道出诗中刚柔并济的特质。

开篇"陕西开胜壤,召南分沃畴"二句,以地理空间为经,历史传承为纬。吴乔《围炉诗话》特别称许这种"以实地寓典故"的手法,认为"分陕"典故暗含周公、召公"分陕而治"的遗风,使沃野千里的实景平添历史厚重感。飞禽意象的运用尤见匠心,"列树巢维鹊"取《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之意象,而"平渚下睢鸠"则化用《关雎》典故,明代胡应麟《诗薮》指出此类意象"双关物理与政理",既写自然生机,又喻婚姻礼制。

"憩棠""曳葛"二句最耐寻味。宋代范晞文《对床夜语》盛赞此联"用典如盐着水",甘棠勿剪暗含召公听讼于棠下的仁政,葛藟攀援则取《王风·葛藟》中"谓他人父"的依附之意。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分析,这种意象组合"将植物生长状态与政治伦理完美对应",使抽象的"王化"变得可触可感。

结句"至今王化美,非独在隆周"将怀古之情推向高潮。清代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称此结"有颂而不谀,美而不媚之致",既颂扬当代德政,又以周朝盛世为参照系。钱钟书《谈艺录》特别指出末句的转折艺术:"'非独'二字轻转千钧,使古今辉映,虚实相生。"这种处理使颂圣主题脱离肤浅,升华为对永恒治世理想的追寻。

全诗情感流动如清溪潺湲,从地理风物的欣喜(开篇),到历史记忆的追怀(中段),最终升华为对政治理想的礼赞(结句)。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将其情感结构概括为"三维度抒情空间"——横向的地理空间、纵向的历史空间、内在的精神空间,这种立体抒情方式正是该诗超越普通应制诗的关键。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论及此诗时云:"'憩棠''曳葛'二语,用典入化,不着痕迹。将周召分陕之政,以草木禽鸟点染,便觉王化淳风,溢于纸上。"其评点道出了诗人以物象寄寓政教的精妙笔法。

近代学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赞赏诗中地理意象的运用:"'胜壤''沃畴'相对,'列树''平渚'相成,不独对仗精工,更见经营位置之妙。分陕之界,竟以一幅丹青绘出,此所谓'诗中有画'者。"

国学大师陈寅恪则从历史维度解读:"末句'非独在隆周'五字,实为全篇点睛。诗人暗用《诗经·甘棠》典,却翻出新意——王化之盛,岂独西周为然?当下亦存淳风,此乃唐人气度所在。"

当代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评其艺术特色云:"通篇不着议论而议论自见,不事赞美而赞美自生。'巢鹊''睢鸠'之闲适,'憩棠''曳葛'之从容,俱成教化象征,所谓'温柔敦厚,诗教也',此诗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