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宋五之问得凉字

2025年07月05日

愿言游泗水,支离去二漳。道术君所笃,筌蹄余自忘。
雪威侵竹冷,秋爽带池凉。欲验离襟切,岐路在他乡。

宾王

译文

愿言游泗水
我愿与你同游泗水之滨
支离去二漳
却要分离,各自远去漳河两岸
道术君所笃
你对道术的追求如此坚定
筌蹄余自忘
而我已忘却世俗的束缚与手段
雪威侵竹冷
寒雪的威严侵袭竹林,冷意森然
秋爽带池凉
秋日的清爽为池水添了几分凉意
欲验离襟切
想要验证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岐路在他乡
却只能在异乡的岔路口各自前行

词语注释

泗水:古代河流名,在今山东省境内。
支离:分散,分离。
二漳:指漳河的两条支流。漳河在今河北、河南两省交界处。
道术:指道家的学说和方术。
筌蹄(quán tí):筌是捕鱼的竹器,蹄是捕兔的工具。比喻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
秋爽:秋日的清爽。
离襟:离别时的心情。
岐路:岔路,多指分别的道路。

创作背景

暮秋时节,骆宾王于送别挚友宋之问时,见凉风起于池畔,竹影萧瑟,遂以"凉"字为韵,作此五律以寄离思。考《骆临海集笺注》,此诗当作于仪凤三年(678年)前后,时诗人任长安主簿,而宋之问将赴洛阳。

"泗水""二漳"之典,暗合《庄子·秋水》中惠施相梁的典故。诗人以"支离"自比,既言形体漂泊,更喻精神超脱。宋之问笃信黄老之道,故有"道术君所笃"之赞;而己身则如得鱼忘筌,不滞于物。这般用典,恰显初唐诗坛"以玄理入诗"的风尚。

颔联"雪威侵竹冷,秋爽带池凉",实写长安秋景而虚传别绪。竹本岁寒三友,却为"雪威"所侵,暗喻宦海沉浮;池水本宜游赏,偏染"秋爽"之凉,正似他乡岐路。这般物我交融的笔法,已开盛唐气象。

《旧唐书》载宋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骆宾王此作既存切磋之意,更见惺惺相惜。末句"岐路在他乡",非但指地理上的分离,亦暗含对诗人自身"十年不调"的慨叹。一联凉意,两处离襟,初唐诗人特有的清峻风骨,尽在此中。

赏析

诗人骆宾王的《送宋五之问得凉字》以简淡之笔勾勒出深邃的离情,全篇如秋水般澄澈,又似竹雪般清冷。"泗水"与"二漳"的地名对举,不仅构建空间上的疏离感,更暗含《庄子·秋水》中"濠梁之辩"的哲学意趣——诗人以"支离"自喻形体,却让精神在道术之境中相契,这种"筌蹄忘言"的化用(典出《庄子·外物》),恰如葛晓音所言"将离别的怅惘升华为对精神共鸣的追慕"。

颔联"雪威侵竹冷,秋爽带池凉"堪称诗眼。吴小如评此联"以物候写心境,得王孟山水诗派三昧":竹本虚心有节,却被雪威侵逼;池原可映天光,偏逢秋爽生凉。两组意象的碰撞,既暗喻友人高洁品格与现实处境的矛盾,又通过"侵""带"两个动词将自然现象人格化,形成钱钟书所谓"情感投射于物象的移情美学"。清代诗论家沈德潜特别激赏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抒情方式。

尾联"欲验离襟切,岐路在他乡"将情感推向高潮。霍松林先生指出:"'验'字绝妙,仿佛离愁可如金石般考证,而'岐路'意象源自《列子》杨朱泣歧典故,使普通的他乡送别具有了存在主义式的生命迷思。"诗人将个体经验提升至人类共通的生存困境,这种处理方式,恰如莫砺锋所述"初唐送别诗已从南朝绮靡转向哲理深度"的典型例证。

全诗在"凉"字的限定下,构建出由物理凉意到心理凉薄的多重维度。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推崇此诗"意象系统的有机性":泗水之游与岐路之隔形成闭环,竹雪之冷与离襟之切构成呼应,最终在"道术"与"筌蹄"的辩证中完成对离别的超越,展现出"初唐四杰"特有的"骨气"与"神韵"并存的审美特质。

点评

此篇《送宋五之问得凉字》乃骆宾王送别之作,以"凉"字为韵,清幽中见深挚。明人胡应麟于《诗薮》中赞曰:"骆临海(骆宾王)五言,骨力遒劲,'雪威侵竹冷,秋爽带池凉'二句,尤得陶谢山水清韵,而别绪自蕴其中。"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诗云:"'道术君所笃,筌蹄余自忘'用典入化,见君子之交淡如水。结句'岐路在他乡',不言惜别而别情转深,此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也。"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特赏其炼字:"'侵'字'带'字,皆以寻常字眼铸奇境。雪威曰侵,秋爽曰带,使无情之物具奔走之势,足见初唐诗人锤炼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