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时节,骆宾王于送别挚友宋之问时,见凉风起于池畔,竹影萧瑟,遂以"凉"字为韵,作此五律以寄离思。考《骆临海集笺注》,此诗当作于仪凤三年(678年)前后,时诗人任长安主簿,而宋之问将赴洛阳。
"泗水""二漳"之典,暗合《庄子·秋水》中惠施相梁的典故。诗人以"支离"自比,既言形体漂泊,更喻精神超脱。宋之问笃信黄老之道,故有"道术君所笃"之赞;而己身则如得鱼忘筌,不滞于物。这般用典,恰显初唐诗坛"以玄理入诗"的风尚。
颔联"雪威侵竹冷,秋爽带池凉",实写长安秋景而虚传别绪。竹本岁寒三友,却为"雪威"所侵,暗喻宦海沉浮;池水本宜游赏,偏染"秋爽"之凉,正似他乡岐路。这般物我交融的笔法,已开盛唐气象。
《旧唐书》载宋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骆宾王此作既存切磋之意,更见惺惺相惜。末句"岐路在他乡",非但指地理上的分离,亦暗含对诗人自身"十年不调"的慨叹。一联凉意,两处离襟,初唐诗人特有的清峻风骨,尽在此中。